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2013-01-24何慧敏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6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应用型交流

何慧敏,姜 添

(1.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2.四川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68)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与传统的研究型和学术性的本科教育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本文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代表,探索和研究应用型本科课程资源共享的模式和体制。

2008年12月26日,铜陵学院召开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研讨会暨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第五次协作会议。会议期间,14 所本科院校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又称为“安徽省行知联盟”。其目的是为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效益与竞争力。14 所本科院校中有13 所高校都是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的成员已经增加到16 所。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的成立,为这些本科院校校际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但是,这些院校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学校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和配置都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因此,高校管理者更需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发挥出最大效益。本文从网络、联盟和选修课程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

一 新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模式

目前,网络课程资源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然而,学生面对着数量如此众多的课程没有办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笔者在此提出一种适合安徽省这16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式。该模式由三个维度组成,具体如下:(1)根据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建立起各个专业的网络课程视频库;(2)配合网络课程的内容编辑出适合网络课程内容的互动软件,提高学生的兴趣;(3)建立专用的网络课程学习交流网站,内容包括视频库和对应的学习程序,设定固定的课程学分和考核制度。例如,要求同学们对某一问题发表观点,教师则专门负责评价学生的这些观点并打分等等。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在线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网络课程资源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趋势和方向,而网络资源的跨地域性正好弥补了安徽省这16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不同城市的缺点,那么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方式和方法尤为重要。

这种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式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高校可以轮流管理和设置网络共享课程的所有参数,例如,一学期的网络课程学习可以交给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来管理,这个院校负责提供与课程(尽量是精品课程)学习相关的资料和教师资源以及评分和考核的标准。

网络课程的设置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只是辅助的角色,因而课程的学习设置尽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制度性。例如,在课程设置案例分析讨论、视频学习分享和在线学习软件使用等方面,尽可能让学生多多参与其中,网络课程学分也可以计入学校学习的课程中,考核与互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通过即时聊天、邮件留言、语音视频、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反馈等方式的参与度进行学分的评定。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在一种轻松快乐的互动环境中达到教学目的。

二 “学生-联盟-企业”模式

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偏重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把课程资源共享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实践平台尤为重要,通过联盟或者高校让学生在企业单位来实习实践自己所学的课程,借助评价机制来进行跟踪反馈,从实践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来评定共享课程的有效性,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共享课程资源。

如何实现跨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资源共享模式,可以从“学生校内交流”、“教师共享指导平台”和“学生跨校交流”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学生校内交流

每个院校的学生都可以建立起一个本校的“共享课程学习团体”(类似于社团),这个团体又由各专业的课程学习团体组成。他们对自己学校所开设的共享课程进行有选择性的参与和评价,通过网络课程模式、在校选修共享课程等方式,提供自己对共享课程资源的数量、质量、范围、深度广度等指标反馈。然后根据各高校学生的交流、反馈进行总结,提出课程资源共享的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二)教师共享指导平台

学生的交流离不开教师专家的指导,可以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各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的研究基地。基地负责搜集并总结学生们对于课程资源共享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共享课程资源的学习和实习平台,提高学生进行跨校课程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基地的教师由各个高校提供的对口交流共享课程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负责每一个“共享课程学习团体”,并且协助这16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和学生评测方面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带领组织各高校的“共享课程学习团体”。

(三)学生跨校交流

学生的跨校交流包括课程学习的交流和平台实习的交流,通过课本的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来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的效率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跨校交流不可能只通过学生来进行,这样会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和持久性。

在平台实习交流方面,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全部试行“小学期制”改革,即把传统的一学年两个学期改为三个学期,每年增加一个7 ~8月的暑期学期,作为实践教学的小学期,让学生深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合作教学和辅修双专业实验等项目为内容,丰富体验教学形式,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同时,联盟高校还与科大讯飞、铜陵有色、西门子家电等企业联合发布“校企合作宣言”,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强化产业指导,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不断提高和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举行跨校竞赛、提供特色跨校合作实习平台和企业实习基地等交流方式使联盟产业化,进一步推动课程资源共享的进展,提高共享所带来的利益。模式的过程可参考图1。

图1 “学生-联盟-企业”模式图

三 建立良好的共享课程设置、评价反馈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可以考虑使用分类教学。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C 语言程序设计,可以按照课程学习需求把这门课的难易程度分为A、B、C 三个不同的级别供学生选择。基础差的同学可以选择C 类难度的课程,偏向实际应用的同学可以选择B 类难度,想要继续考研深造的同学可以选择A 类难度。

对于数学系或者其他学院的想要选修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同学也是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进行跨专业选修。这样也实现了教学层次的多样化,把原来只有一种层次的课程分为几种来满足不同的学生,这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评价。

在课程设置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对课程的评价和反馈了。为了适应国家、高校、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共享的课程也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

那么,如何对现有的共享课程进行修改,建立新的共享课程,笔者认为建立正确的共享课程评价反馈体系尤为重要,具体流程如图2。

图2 课程共享评价反馈体系流程图

这个课程评价反馈系统是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主体来设置选修课程的,从流程图可以看出,共享课程的设置是经过学生的实际反馈和专家的评定意见进行双重审核的,为此确保课程资源的质量。通过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情况来确定出候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经过短时间的教学产生相应的学生反馈,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进行课程修订和改进,继而经过专家老师的评定审核确定为最终的选修课程计划方案。

然而,这些确定的选修课程也不是永远都被采用,高校可以定期(如一个学期)对这些课程重新审核,常常更新、淘汰筛选,保证选修课程的时效性,以满足不同时期的学生需求。只有建立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选择系统,保持课程资源的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 结 语

上述这些机制和模式不仅适用于高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共享,也同样适用于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只需要把这个系统在几所高校间同时使用就可以了,然而,这也只是理论上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还需要实践才能检验出来。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要进行创新→尝试→修正→推广→再修正→再尝试的不断循环。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前期的各项调查统计资料,创新课程资源共享进程,在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分析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正,然后在推广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进行再修正,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课程资源共享体制。

[1]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2]潘懋元.探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8).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3 版)[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美)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瞿葆奎,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钟启权.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二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10]教育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应用型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