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毒性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2013-01-23沈闻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4期
关键词:乌头炮制毒性

沈闻文 原 源 孟 慧

(上海市长宁区解放军八五医院住院部后楼中心药房,上海 325035)

中药毒性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沈闻文 原 源 孟 慧

(上海市长宁区解放军八五医院住院部后楼中心药房,上海 325035)

近年来中药毒性被广泛关注,成为热点,本文从中药毒性含义,引起中毒的原因及分析,降低中药毒性的方法,以及探讨中药毒性成分的有效性,通过归纳总结初步提出了防范的措施。

中药毒性;分析;有效性;防范措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药一直是我国的瑰宝之一,在普通人眼里,大家都认为中药的药性平和,鲜有毒性。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理论和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用中药来治疗各种疾病或者增强自己体质。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需求和应用的日益广泛,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服用中药造成中毒的相关病例时有报道,中药的毒性开始渐受人们重视。

其实,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发现向来被人们认为平和温补的中药也是有毒性的。周代有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其中的毒药就特指药物寒、热、温、凉这种偏性对人所造成的影响。我国第一本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明确写明,载药365种,按药物的毒性大小后者无毒等的不同,区分为“上”、“中”、“下”三品。虽然当时古人还不能具体认识药物毒性的轻重,但从此书中已能发现他们对中药毒性问题的重视。我们常常所说的有毒中药可从意义上分为广义和狭义这两种。

1 中药毒性的含义

“毒”为药物的总称[1]。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了解中药毒性的内涵,才能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中药。古籍本草均有记载,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则指进入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扰乱或破坏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2]。广义的毒泛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具体含义分为三个方面:①“毒”为所有药物的总称,换句话而言药和毒本为一体。②“毒”是指药物的偏性,药物能治疗疾病的诱因就在于药物存在这种偏性,如何应用这种偏性,扬长避短,治疗疾病又不要毒害人体。③“毒”指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也就是上段说的狭义的毒。毒性即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副作用是指在以常用剂量用药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但是在临床上,因为副作用的产生也是与治疗作用相反,所以人们把毒性和副作用合成为不良反应。现在一般中药书籍会在药物性味下标“小毒”、“大毒”、“剧毒”等,意思是指这些药物有大小不等的毒性或不良反应,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毒”仅仅是指药物的毒性成份。如今,可参照最新版《中国药典》来认识和使用毒药,药典中载录的大毒含剧毒10种,有毒37种,小毒25种毒药,共计72种。因此,认识药物的有毒、无毒、大毒、小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之骏猛或者和缓,方能根据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用药物和确定剂量,并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有害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3]。

2 诱发中药中毒的原因

诱发中药中毒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归纳为下面几条:①中药因产地、采集时间、季节和方法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疗效或不同程度的中毒。如紫玉兰可以治疗鼻炎,但白玉兰却有毒,在开花前采摘二者很难分清,易混淆,容易引起中毒。②药物剂量过大。若大剂量使用马钱子可引起全身震颤等长期无法治疗的中毒反应,又如妇女常用的当归,久服多服后也常造成虚火上炎,出现咽喉疼痛、鼻孔灼热等症状。③制不得当。同一种天然药物中,可能有毒成分和有效成分同时存在,药物通过炮制,又通过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应用,各种药物间互相影响,降低或消除毒性。但中药品种繁多,加工炮制工艺各异、药物之间的组合量大,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4]。中药炮制时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否则会引起中毒现象发生,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过短所致。④煎煮不当。有的中药对煎煮时间有特殊要求,如山豆根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若是煎煮时间过久则会产生毒性,煎煮时间越久,毒性越强。⑤服伪品致使中毒。如误以华山参、商陆替代人参或者高丽参,独角莲替代天麻,赤练蛇代替乌鞘蛇等使用。⑥药物配伍不当。中药的配伍是讲究君、臣、佐、使原则的。药物之间有些是不能配伍使用的,否则会出现降低或丧失药效(称相恶),甚至产生剧毒作用(称相反)的效果。有实验报道,甘草与甘遂混合应用后,豚鼠有严重反应(胃部膨胀、气胀)或致死。亦有杂志报道,大戟、芫花与甘草合用时,其利尿和泻下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并有使芫花毒性增强的倾向。甘草用量比例越大,其相反作用越强,反之可无相反作用。⑦其他原因。用药不安全,药不对症,开方时违反“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原则或者调剂人员配方中出现差错,患者长期服用,各人对于毒性的耐受性等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3 降低中药毒性的方法

如何降低中药所带来的毒性,是从古至今伴随以中药治疗疾病以来一直困扰医者和患者的问题,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有益的探索,反复验证尝试,总结出以下几条宝贵的方案:①严格掌控剂量:由小及大。一般的,应从小剂量开始用,慢慢加大用量,观察控制总剂量,切记不宜超过《中国药典》中的规定用量,防止蓄积中毒;②合理配伍:运动《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来配伍,例如其中的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影响不同中药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如防己汤中配伍的川乌辛热性猛,有大毒,善于温经散寒,通行经络,力宏效速,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祛风除痹,利水消肿,两药一热一寒,常配伍应用治疗风湿痹痛,有相制相用,增效减毒之妙[5]。③严格按照规定时间煎服:特殊中药有先煎后下之分,经过先入久煎,这些药物的毒性成分挥发或分解,保留了其中的有效成分,例如最常见的附子、乌头先煎。此外还有剂型 的调整,由于丸剂在体内吸收较慢,散剂易控制剂量,又利于服用,若病情较缓,可改变剂型,服用丸剂或者散剂来缓解中药的毒性。

4 毒性成分的有效性

“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并不意味着对人体必然有害。”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认为,这是因为一方面,药材经过炮制可以减毒增效;另一方面,某些中药材的适量毒性可以起到 以毒攻毒的治疗作用,而中药的复方配伍可有效抵消其毒性反应[6]。以下列举几个毒性成分临床应用的例子:①面对所谓的大“寒”大“热”时,使用含有毒性的中药,如砒霜等。从砒霜提取的有效成分三氧化二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3的诱导治疗有特效,这在国际上已得到公认。②附子、乌头中毒性最强的成分为双酯二萜类生物碱,其中主要为乌头碱(aconitine,Ac)、中乌头碱(mesaconitine,MA)与次乌头碱(hypaconitine,HA)。有研究表明,口服双酯类生物碱3~4 mg就可导致人死亡(急性毒性研究的LD50为1.8mg/kg),由此说明乌头中双酯类生物碱毒性极强,这就是此中药在临床应用受限的主要原因。另外,附子、乌头在炮制过程中酯键水解,水解后先失去乙酰基生成单酯二萜类生物碱(毒性有所减小,例如苯甲酰乌头碱),再继续水解失去苯甲酰基最后生成乌头原碱(aconine)。水解后产物的毒性明显降低,苯甲酰乌头碱中它的毒性约为乌头碱的1/200,而乌头原碱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0[7]。但是原本的乌头此药物效应并未下降,说明合理炮制附子、乌头可以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某些疑难疾病,用后既发挥了临床疗效又没有出现对人体有害的毒性的活性成分。目前,附子、乌头及其乌头类生物碱在医学很多领域,比如强心、镇痛、抗肿瘤、调节免疫等方面已展示了良好的作用前景[8]。③黄药子也是常用的一种中药,化学研究表明,黄药子主要含有以黄独素B(diosbulbinB)为代表的二萜内酯类[9]、甾体类[10]、黄酮类[11]圳等多种成分。药理研究表明,黄药子这些成分具有抗肿瘤[12]、抗甲状腺肿[13]、抗菌[14]、抗炎[15]、抗病毒[16]、止血[17]等作用,其中尤以抗肿瘤作用最为突出和广泛。

从上述得知,临床使用“有毒”药物时,在炮制、配伍、制剂等每个环节都做到尽量减轻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外,还有几项内容要我们注意:第一,有毒中药都有着它使用的特殊药理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必须在应用此药之前把握好;第二,要根据每个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如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缓急等),严格控制有毒中药使用最低和最高剂量以及相应的服药时间,以治疗目的为主,不可像类似保健品之类过量服用,用以防止超量和蓄积中毒;第三,临床应用某个有毒中药时,在给予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及时让患者反馈情况,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以保证用药安全。根据每个患者病情需要及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则,将药物合理配伍。

由上述可发现,中药是有毒,但是有的毒性成分又是其有效成分,我们应该重视每个中药的毒性作用,弄清中药内部成分,尤其是常用中药毒副作用。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遵照严格的炮制规范,使用合理剂量,注意配伍禁忌,辨证论治,遵守医嘱,用来减轻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让中药在为人类服务上做出最大的贡献。目前,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及合理利用是我们要面对及解决的一大课题,同时也关系到中药未来的发展与规划。

[1] 雷载权,陈松育,高学敏.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5

[2] 周志锦,俞艳玲.浅议中药的毒性及毒理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44-45.

[3] 杜国安,李烈.常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临床不良反应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44-1845

[4] 冯克玉.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6):7.

[5] 张艳春,樊巧玲.方剂相反相成配伍减毒的理论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8,14(9):9.

[6] 王淑军.中药“有毒”未必有害[J].中国医药指南,2006,4(9): 10-12.

[7] 邓有鹃,吕怀莺.从中药有效成分看特殊药传统煎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6):387.

[8] 陈信义,李峨,侯丽,等.乌头类生物碱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评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0):922-923

[9] Kawasaki T,Komori T,Setoguchi S.Furanoid norditerpenes from Dioscoreacae plants.1.DiosbulinsA,B,and C from Dioscorea bulbiferaform aspontanea[J].Chem Pharm Bull,1968,16(12):2430.

[10] 张骥鹏,高旺,高慧媛.中药黄独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 2008,10(2):34.

[11] 李石生,IliyaI A,邓京振,等.黄独中的黄酮和蒽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3):159.

[12] 喻泽兰,刘欣荣,Michael M,等.黄药子抗肿瘤活性组分筛选及作用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6):563.

[13] 生理教研组内分泌研究小组.黄药子对实验性甲状腺肿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J].山东医学院学报,1961,1(1):11.

[14] Adeleye Adetoun,Ikotun DrT.Antifungal activity of dihydrodioscorine extracted from a wild variety of Dioscorea bulbifera L[J].J Basic Microbiol,2007,29(5):265.

[15] 李万,阮金兰,黄玉斌.黄独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1996,9(4):20.

[16] 徐以珍,自翠贤,周琪.黄药子对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J].中成药研究,1987,34(11):28.

[1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8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4.

R961.1

A

1671-8194(2013)24-0299-03

猜你喜欢

乌头炮制毒性
HPLC法同时测定白喉乌头中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含量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毒性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ERK1/2介导姜黄素抑制STS诱导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