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例微量脂肪乳外渗后局部迟发性炎性反应的护理

2013-01-23曾美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期
关键词:脂肪乳外渗输液

曾美华

(广东省东莞市常安医院,广东 东莞 523560)

2例微量脂肪乳外渗后局部迟发性炎性反应的护理

曾美华

(广东省东莞市常安医院,广东 东莞 523560)

目的 探究临床上针对脂肪乳外渗有效的护理方案,以减轻局部症状,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以我院2012年5~6月收治的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出现微量脂肪乳外渗的24h内,及时向患者给予50%硫酸镁冷湿敷方法,每日3~4次,30min/次。冷敷期间应避免受压,防止冻伤,密切观察局部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向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目的性较强的护理方案。结果 对患者及时给予50%硫酸镁冷湿敷后,患者未发生局部皮肤坏死,且皮肤疼痛、肿胀、发红等症状迅速好转,同时外渗部位无硬结。结论 向患者实施内容全面、针对性较强的完整护理方案对治疗脂肪乳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乳;外渗;护理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1]。脂肪乳注射液是由精制大豆油、甘油、精制卵磷脂等制成的静脉输注用脂肪乳剂,内含人体所必须的能量和脂肪酸,对人体脂肪组织和细胞结构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用于手术前后、肿瘤、长期昏迷等不能进食或大面积烧伤、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需要补充脂肪营养的患者或婴儿。其作为现代肠外营养治疗的标志性产品,具有高渗性,一旦出现脂肪乳外渗,可使患者外渗处皮肤出现局部肿胀、发红、疼痛感,若处理不及时,会改变皮肤颜色,严重时可造成组织性坏死[2],对患者伤害较大,因此,本文以2例脂肪乳外渗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适用于脂肪乳外渗的护理方案,以降低脂肪乳外渗患者的痛苦,使得本研究更具有实用价值。护理效果满意,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5~6月间收治了因妇科疾病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例。病例1:女,年龄42岁,因“妇检时发现子宫肌瘤”,入院后对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择期手术。在行子宫次全切术后,对患者于左上肢留置针静脉输入20%中长链脂肪乳100mL,每日一次,输液速度10D/分;患者左上肢留置针静脉输注脂肪乳注射液接近完成时,自诉其留置针针口处轻微疼痛,检查针口处稍红,局部无肿胀,即停止输注,拔针,生理盐水10mL封管。10h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红,温度明显升高,触之疼痛加剧,经医师诊断为微量脂肪乳外渗。病例2:女,年龄66岁,子宫脱垂,入院后对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择期手术。在行子宫全切术后,对患者于右手背静脉输入20%中长链脂肪乳100mL,每日一次,输液速度10D/分;输注完毕无不适即拔针,6h后患者感觉局部疼痛,自行热敷,疼痛未缓解,8h后疼痛加剧,报告医师,检查:患者右手背发红、肿胀、温度明显升高,触之疼痛加剧,经医师诊断为微量脂肪乳外渗。

1.2 方法

本文对2例脂肪乳外渗的患者给予50%硫酸镁冷湿敷方法,具体方法为:输液针口处皮肤消毒后以无菌敷贴严密覆盖,之后将浸有冷50%硫酸镁的纱布覆盖在患者的外渗部位,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当纱布内水分变干后应重新湿敷,每日3~4次,30min/次。冷敷期间应密切观察局部变化,避免受压,防止冻伤,并做好护理记录。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向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目的性较强的完整护理方案。

1.3 临床分级

根据美国输液护士协会制定的《输液治疗护理的实践标准》[3],临床上可将渗出分为5个级别,分别为①0级:无症状;②1级:患者皮肤发白、发凉且出现水肿,水肿面积最大直径<1英寸,有或无疼痛感;③2级:皮肤发白、发凉,水肿面积最大直径范围为1~6英寸,有或无疼痛感;④3级:皮肤发白、发凉,呈半透明状,水肿面积最大直径>6英寸,疼痛达中等程度;⑤4级:皮肤发白、颜色变化呈半透明状、出现肿胀或瘀伤、有渗出,水肿面积最小处直径>6英寸,疼痛达重等程度,同时循环出现障碍。

2 结 果

对患者及时给予50%硫酸镁冷湿敷后,患者皮肤未发生坏死,疼痛减轻,且皮肤肿胀、发红等症状得到了明显好转,外渗部位无硬结。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告知注意事项及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的后果、输入时间、让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对于初次用药的患者应做好健康教育、着重指出药物的刺激性,注射部位疼痛或有异常感觉,不要强忍受,也不要擅自调节滴注速度,应及时告知护士,以免造成组织坏死;当出现脂肪乳外渗时,要耐心地安慰患者,告知其及家属局部用药的必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3.2 健康指导:提前对患者做好有关穿刺的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在进行穿刺时要避免侧肢活动,教会患者在适量活动或如厕时保护穿刺部位的正确方法;告知患者在温度较低时应做好局部的保温工作,以保证血管内部血液的顺畅循环,从而避免血管痉挛的发生;

3.3 选择合适血管,避免在关节附近、末梢小血管及下肢血管等部位输注,有条件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输注时尽量选择血管管径粗、弹性好、直、易固定和观察的静脉,同时在输注前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多次穿刺[4]。

3.4 应控制滴速:10%脂肪乳最初10min的静滴速度应保持在20滴/min[5],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以后可将滴速慢慢增加,半小时后可保持在40~60滴/min;20%脂肪乳,浓度较10%脂肪乳更高,输注速度应更慢,可保持在10~15滴/min,也可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输注。

3.5 输注完毕冲管:避免药液沉淀在输注部位局部血管内,引起局部血管炎性反应,尤其是当脂肪乳为最后一组时。

3.6 护士应熟知药物的性质、如何判断是否存在药物外渗情况,外渗后如何处理等等相关知识;加强责任心,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巡视病房或更换液体时都要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漏,确保液体通畅;一旦出现渗漏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报告医师,根据医嘱及时处理(局部封闭、外敷)并抬高局部。

3.7 外渗护理:①当患者出现外渗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另外开放静脉通道继续用药,药液外渗24h内用50%硫酸镁冷湿敷,若患者皮肤底部苍白,可使用4或5号的一次性头皮静脉针在安尔碘消毒完毕后的外渗部位,于90°扎入1~2mm,之后使用无菌棉签将脂肪乳轻轻挤出,直到底部皮肤颜色变为红色。②对于外渗部位水泡的处理(小水泡):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4 小 结

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不一可能与渗漏液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d内发生[6]。脂肪乳发生外渗的原因具多样化,与药物本身的渗透压、酸碱度、浓度、刺激性,外界因素,病理因素,穿刺工具选择的合理与否,血管选择的合适与否,患者血管的通透性,外渗防范意识的有无等因素均相关,同时与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也有重要联系,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对减少外渗的发生也具重要意义。

[1] 易昌华,张冰. 喜辽妥用于治疗脂肪乳静脉外渗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07-108.

[2] 杞丽娟,栾琰,邱成丽,等.介绍一种脂肪乳外渗后的新型湿敷办法[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5):562.

[3] 张辉兰.脂肪乳注射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要点[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31.

[4] 王凤华,薛丽娟,王金兰,等.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在脂肪乳静脉输注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10):2665-2666.

[5] 王艳,陈慧敏.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24(7):95-97.

[6] 殷秀琴,曾艳,陈爱荣.脂肪乳的不良反应与使用注意事项[J].医药导报,2008,27(1):107-108.

R473.5

B

1671-8194(2013)01-0342-02

猜你喜欢

脂肪乳外渗输液
脂肪乳在药物中毒解救中的应用研究
精氨酸谷氨酸注射液与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脂肪乳生产过程中粒径的影响因素研究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静滴脂肪乳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分析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