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三亚玉米育种考察报告

2013-01-22张世煌

种子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农科院自交系种业

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2013年三亚玉米育种考察报告

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为加快提升玉米育种创新能力,促进体系内外育种经验和技术交流,带动体系内外创新,选育高产耐密宜机械收获的新品种,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种子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和试验站长,于2013年2月19—20日对引进的美国自交系、体系三大区域交换的优良自交系、部分新近选育的优良组合进行田间考察与鉴评,随后在鹤壁南繁育种基地举行田间开放日活动与座谈;还对部分育种岗位专家、试验站、合作企业的育种田进行现场考察与交流。

玉米育种;考察;报告

2月19日,专家组先后考察了新疆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黑龙江垦丰种业、北京屯玉种业、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河南滑丰种业、辽宁铁岭试验站的南繁育种基地。2月20日上午,在鹤壁南繁育种基地举行田间开放日活动,观摩了鹤壁南繁育种基地。田间展示的主要内容有体系最新育成的杂交种与自交系、体系内交换自交系和发放的早代育种材料、回交导入群体和引进的美国自交系等。

20日下午与会人员开展讨论与交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许启风教授、堵纯信研究员、程相文研究员先后做了指导性发言。

通过田间考察、田间开放日、座谈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 科企合作初见成效

经过一年多筹备,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与北京德农、河南秋乐、黑龙江垦丰种业等9家种业企业于2013年3月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正式拉开了玉米科企合作育种的序幕。过去一年,玉米产业体系在种质发放、人才培养、育种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种子加工、栽培与植保技术、信息交流、材料交换、测试平台建设等方面向企业提供帮助,使企业扭转了误区,明确了育种方向、目标和技术路线,部分企业初步建立了高效的商业化育种运行机制,提高了育种效率。如垦丰种业在体系的帮助下,按照商业化育种要求,组建了新的科研团队,采用新的技术路线,利用新的种质,初步创建了一批抗倒、耐密、适于机械化作业的育种新材料,为企业的商业化育种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些企业与试验站依托单位的合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九禾种业与新疆农科院粮作所通过品种开发,延伸到品种选育、人才培训、材料交换、信息交流等全方位的合作;通过与玉米课题组的合作,延伸到与其他作物的合作;通过与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的合作,延伸到与新疆农科院全院的合作;通过短期合作,延伸到长期战略合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使企业和科研单位均得到良性发展,初步实现双赢。

正是看到了科企合作的实际成效,其他一些种业企业,如辽宁雷奥种业、山西潞玉种业、河南现代种业、河南豫玉种业等企业负责人积极发言,强烈表示愿意进入体系,参加体系举办的各项活动,表达了他们对参加科企合作的迫切愿望。

2 育种材料更趋合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玉米育种方向和目标发生了重要变化。培育高产、稳产、抗逆及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是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各单位在育种基础材料的选择与组配等方面均有相当大改变,玉米育种常用的种质已经有了显著改进,一大批抗倒、耐密、适于机械化作业的材料正进入育种的不同阶段。如新疆农科院利用加拿大群体及其他国外优良种质,培育出一批具有潜力的育种新材料;垦丰种业利用欧洲和美国种质,敦煌种业利用孟山都种质,铁岭试验站利用先锋种质,屯玉种业利用美国种质与国内种质,遵循两个杂种优势群的原理,采用密植育种法,分别选育出耐密早熟、抗倒、适合机收的新材料,为选育郑单958、先玉335的接班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3 科技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育成的品种大多为郑单958、先玉335的同质型品种,创新性明显不足。许启风教授希望我们培育出既有郑单958的丰产、稳产、抗逆和综合性状好,又有先玉335的种子质量好、品质好的品种。笔者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为培育创新性品种,首先要做好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研究,这是基础。同时育种方法必须创新,试验密度必须增加。国外的育种实践已经证明,要培育出生产安全的新品种,杂交种测试密度要高于生产密度25%,自交系选育密度至少要达到大田生产密度的两倍。第三,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覆盖范围广的测试网,充分测试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稳产性和适应性。

4 种质引进要有的放矢

为解决当前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抗逆、稳产、早熟、耐密和适宜机收等问题,各育种单位或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新种质,但不同程度缺乏系统研究,使得种质利用效率不高。刘梦涵博士在发言中指出,首先要明白我们想引什么材料、什么性状,如要引进早熟材料,应关注加拿大、欧洲材料,美国的早熟材料已有所退化;先正达的材料耐密性较好,种植密度可达9 000株/667 m2;我国育种科技人员对国外群体的引进和改良有所忽略,需加以关注;此外,在利用国外种质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土资源的利用价值,在长期的育种计划中应考虑国内外种质的比例。李新海博士指出,要进一步重视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利用价值。笔者认为,对引进的种质一定要进行系统地鉴定研究。在这方面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能发挥关键作用,在对引进的近300份美国商业自交系查询系谱和分析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正在进行抗病性和抗非生物逆境的系统鉴定,待时机成熟时,将对外发放这些材料及相关信息。

5 商业育种重在实践

玉米产业体系带领体系内外,通过调研、讨论,已扭转了误区,明确了育种方向、目标,确定了可行的技术路线。笔者认为,今后重点是在育种实践中贯彻落实。我国的整体玉米育种水平与美国至少要落后50年,跨国公司已完成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对我们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国单个企业和科研单位与先锋相比都存在着巨大差距,但如果我们联合起来应对挑战,苦干10年,培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又可能避免出现粮食安全靠国外公司保证的局面。

通过考察,科技人员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材料转型方面,地区之间、单位之间不平衡,西北、东北地区的材料转型要明显快于黄淮海和西南地区,公司或社会育种者明显快于科研单位,应引起重视。一些条件建设,如道路、排灌、土地的平整等有待完善。单位之间的田间种植和管理水平还有差异,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

与会人员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如,交流的材料要精,不要太多,要有较详细的介绍;要针对性地开展群体改良工作;早代材料交换的种子量偏少;要处理好高产与早熟的关系等。这些都需要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都认为现场考察与交流非常必要,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亮点很多,效果好,收获多。通过田间考察和现场交流,找到自己的差距,更学习了别人的经验,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坚定了科企合作的决心,增强了选育突破性自交系和杂交种的信心。

参加本次田间考察暨田间开放日活动的人员有: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育种研究室主任郭庆法,育种研究室岗位专家李新海、陈绍江、潘光堂、曹靖生、王绍平、王振华,植保研究室岗位专家王晓鸣、石洁;试验站站长南元涛、刘兴焱、张亚田、张世英、王铁成、景希强、栾化泉、张建华、张文英、谢俊良、张学舜、常建智、侯廷荣、薛吉全、梁晓玲、李洪;黑龙江垦丰、北京德农、北京屯玉、河南秋乐、新疆康地、安徽隆平、安徽丰乐、新疆九禾、沈阳雷奥、山西潞玉、河南现代、河南滑丰、河南豫玉、河南平安、河南金囤等种业公司科研人员,部分科研单位及岗位专家、试验站团队成员,共计120余人。

1005-2690(2013)03-0054-02

S513.038

A

2012-02-28

猜你喜欢

农科院自交系种业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玉米自交系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及抗旱性的相关性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