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耻感教育应成为高校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3-01-21乔石豪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耻感错位道德教育

乔石豪

(河南大学党委组织部,河南开封475001)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有不少大学生“把艰苦奋斗视为‘老保守’,把遵纪守法视为‘不开窍’,把诚实守信视为‘老古板’,把团结互助视为‘冒傻气’,把辛勤劳动视为‘没本事’,把崇尚科学视为‘书呆子’,把服务群众视为‘爱逞能’,把热爱祖国视为‘假做作’,凡此种种,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1]校园中这股坏人得益、好人吃亏的反道德现象使“邪不压正”、“好人自有好报”、“诚信做人”的传统观念受到侵袭,如同校园的毒瘤,严重侵蚀着高校道德教育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说,必须积极应对这些“歪风邪气”,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并把耻感教育作为高校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道德教育错位直接影响着高校道德建设的发展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道德氛围的好坏对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导致当前社会道德错位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约束机制不健全是社会道德错位的社会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深化开展,新旧道德观念交替、缺位,道德的约束力越来越苍白无力,而社会转型期的法制又不健全,使得人们传统的耻感观念逐步弱化,耻辱之心逐渐被“利益之心”替代,“道德领域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控和混乱。在道德和法制不完善的情形下,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又很难完全受到社会的惩罚。当其中部分人侥幸逃脱制裁和惩罚时,不但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法制观念产生动摇,就连因违德、违法受到社会处罚的人也会心理失衡,不愿服法”。[1]因此,社会约束机制不健全是一些大学生游走在道德与法律中间地带的社会原因。

2.市场经济机制不规范是社会道德错位的经济原因。市场经济奉行优胜劣汰,促进了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也诱发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有助于形成独立人格,也助长了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市场经济以利益激励机制为特征,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价值的重视,也导致了享乐主义的兴起;市场经济扬弃了计划经济下的观念,讲求自主、竞争、利益、效率、平等、自由,既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活跃,同时又造成了部分人的价值观紊乱[2]。市场经济本来是倡导合理的利益追求,破除不思进取、不讲竞争的落后观念,但是当前我国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机制却使传统伦理道德陷入困境,同时也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误导,使大学生认为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可以无所不为。

3.部分官员道德意识薄弱是社会道德错位的重要原因。我国历史上一贯有“以吏为师”的传统,《诗经·小雅·节南山》里就有“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俱尔瞻”,即“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我国目前尚在改革中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使领导干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言行在客观上会成为影响社会道德规范的航标。由于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以及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使得一部分官员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至于道德沦丧、贪污腐化,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助长了社会道德错位的不正之风。

二、高校道德教育错位的自身原因分析

社会道德错位只是高校道德教育错位的外部因素,而高校自身道德教育错位的内因则是高校自身道德教育体系和教育者的问题。

1.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当前道德教育一味“拔高”道德水准,进行“圣人”式的教育,把树立光荣典型和英雄形象等同于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宣传“圣人”和“英雄”伟大而光辉的一面,却淡化或干脆不讲“圣人”、“英雄”平凡而现实一面。如在宣传“雷锋”精神时,只宣传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和节约行善,却对雷锋穿皮夹克、戴手表等生活的细节避而不谈,似乎英雄人物只能是完美无缺,高大无比,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圣人。这样宣传的结果是树立的典型和英雄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忽略了大学生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方面的差异,使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大学生由敬畏到远离,由远离生反感。

2.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讲理论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课时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写作时长篇大论,生搬教条。但是一接触学生管理实践工作,或采取一味强制教育方式,或采取“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或怕出事而压制学生的创新,或面对矛盾不敢主持公道而一味充当“和事老”,或怕承担责任而对矛盾冲突退避三舍。无论是以上何种方式,都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结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距甚远,缺乏信任,彼此埋怨,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是徒劳无功。

3.在道德教育实践方面。高校道德教育不注重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陶冶,而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说教和道德灌输,造成大学生在道德方面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时的矮子。还有些教育者不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忽视了教育者自身道德行为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如《杂文报》第1107期《是谁在教我们撒谎》说:“从小,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已经从容不迫地作弊对付上级检查团,而且弄虚作假的技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提高。”像这些教师一方面教育学生诚信做人,另一方面又指导学生作弊。这样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只能使道德教育失去公信力,使教育者失去威信。

4.在道德教育形式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往往只讲正面教育,不讲反面的耻感教育。就教育效果来说,“耻感教育更能够激发人们心中的羞愧之情,促使人们提高道德修养。这种羞愧既可看作是良心的一次次发现,也可理解为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它是主体和主体之间持久的道德信念和伦理前提,是人们能够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的内在动力。”[3]耻感教育有时可以起到正面教育所不及的激励效果,但是由于教育者怕得罪人或顾忌行为人的“面子”问题,所以往往正面宣传时惊天动地,但耻感教育时只打雷不下雨,轻描淡写,敷衍了事,起不到耻感教育应该发挥的效果。

三、完善高校耻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耻感教育作为高校道德建设的内容,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耻感教育应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完善道德约束机制,创新耻感教育方式,多方营造健康文明的道德软环境。

1.更新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高校作为开展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开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道德教育,与时俱进地改革道德教育内容,重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关注道德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不断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拓展道德实践的范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用大学生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为教育典型,使大学生道德教育言之有物,榜样和目标看得见、摸得着,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使大学生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自觉抵御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近年来兴起的网络、论坛、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介,当前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网民的现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进道德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既要充分听取大学生的声音,又要加强舆论引导,并根据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2.完善道德约束机制。休谟曾说:“如果我独自一个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们却在那里纵所欲为,那么我就会出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4]道德约束力都源于社会的监督,因为当个人自律力不够时,社会外在的道德约束机制可以迫使他具备羞恶之心,产生羞耻感。因此,道德的本性固然是自律,但在自律做不到时,他律就可以成为约束不道德言行的硬性要求。相对于道德的劝善,法律制度更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是预防和遏止无耻现象蔓延的有力武器。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必须辅以法制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以完善的约束机制为基础,发挥约束机制的威慑力,压缩“投机分子”游走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地带。

3.创新耻感教育方式。高校道德教育既要重视法制建设,也要加强道德建设,尤其要加强耻感教育。在耻感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社会中的负面现象进行分析、揭露和批判,并有策略地批评学校中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学生对假、丑、恶的辨别能力。要发扬“面对面”和“背靠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生自我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免疫”力,促进大学生耻感的形成。教育者面对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要勇于主持正义,大胆开展耻感教育,真正使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热爱祖国的大学生受到充分认可,不仅要帮助弱者,更要威慑“强者”,使骄奢淫逸、违法乱纪、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好逸恶劳的现象与个人受到舆论的谴责和道义的批判。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自身也要加强道德建设,因为道德教育过程本身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行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育者的道德素质,使教育者成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表率和榜样。

4.塑造健康文明的道德软环境。当前社会道德水平良莠不齐的状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校道德教育成果,时时抵消着学校道德教育的努力。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配合社会做好公民“耻感”教育,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高校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发动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加强耻德教育,弘扬公平正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增强对集体和国家的责任感,努力成为社会道德健康向上的领路人;政府部门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完善社会公德建设和现代道德体系的内容,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社会公德建设的生活实际,促进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在文明时代以做文明公民为荣,以言行粗俗无礼的痞气为耻,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陋习为耻,以不排队、闯红灯的无序行为为耻,以乱刻乱画污损公物的劣行为耻,以遇难不助、见义不为的冷漠为耻的社会公德氛围”[5],为和谐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1]张伏力.大学生“耻感”现状及其培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6).

[2]罗国杰.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117.

[3]曾云莺.耻感错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76.

[5]姬海云.略论社会公德与耻感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

猜你喜欢

耻感错位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消失的“耻感”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有趣的错位摄影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消失的耻感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消失的耻感
“错位教育”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