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称谓问题的十大特性

2013-01-21张帅旗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张帅旗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44)

一、称谓问题的内涵

称谓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中,该文言会(gùi)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里说:“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这里所说的称谓,即指一个人的名号。

北周卢辩撰写的《隋书·经籍志》35卷和清代梁章钜著的《称谓录》23卷中都发展了称谓的含义;不仅指一个人的名号,还包括了一个人所有的称呼。这种宽泛的定义,为我们今天研究称谓提供了笃实的基础。

1998年,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称谓的释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004年,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称谓的释义是:“当面招呼时用来体现自我的身份、关系的名称。”又说:“跟称号不同,不指有关方面赋予的名称。”

吕、李二位先生给称谓的释义,我认为,前者比较贴切。后者言其“当面招呼”有失偏颇。在不少的情况下,不在“当面”也用称谓。如:

□问:你今天怎么不带夫人来?

答:贱内昨天出差了

□问:你的令爱今年多大了?我还没见过。

答:今年刚满十岁。上小学三年级。

关于背后也用称谓。丁建川在《“令郎”不只敬称“对方的”儿子》一文举例说:“他的令郎也跟他一样。这孩子才十六七岁,已经很老成。”(汪曾祺《八千岁》)[1]都不是当面称呼,纠正了《汉语大辞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说法。采用了《辞海》“敬称别人的儿子(背后)……”的释义。

不过,李氏的定义明确了排他性,“不指有关方面赋予的名称。”如“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这样对消解某些模糊的理解似有匡左。

称为问题,看起来简单,深入探讨却相当杂芜。中国人是最讲称谓的,称谓之多,称谓之细难以罄尽,这也是中国为什么称作“礼义之邦”的原因之一。有人把称谓分为亲属称为系统(《尔雅·释亲》又细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小类)、亚亲属称谓系统(如:干娘、义女、把兄、师妹)、职官称谓系统、社会称谓系统和指代称谓系统多种。严格说起来,这种分类,也是一种概念交叉的概括。

本文不打算胪陈各种称谓的名称,重点谈一谈称谓问题的特性,以及各种特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称谓问题的特性

(一)称谓的相互性

1.关系相互。称谓不是一个人的专名,而是表示相互关系的名称。晋代郭璞《尔雅注》“谓我舅者,吾谓之外甥。”《仪礼·丧服》中云:“谓我姑者,吾谓之侄。”有父亲这个称谓,才有儿子这个称谓,有妻子这个称谓,才有“丈夫”。[2]可见,称谓只不过是表明相互社会关系的名称,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的相对角色。

2.一个称谓,可以相互称呼。明代陶宗仪《辍耕录》中说:“男女姻家,相互对称为亲家。”你是我的亲家,我也是你的亲家,儿女联姻后可以相互对称。诸如“爱人”、“老伴”、“对象”(男女的配偶)、“邻居”、“妯娌”、“一条船”(姐夫与妹夫的互称)等。

3.一个称谓,可以多人共称。《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一词的称谓,可以多人互称。你是我的朋友,也是他的朋友,我也是他的朋友。同一个老师的,可以是多人的同一个指向。诸如“老乡”、“同胞”、“同学”、“伙计”等,都是这一称法。

(二)称谓的可变性

唐代的刘知己《史通》中曾对称谓有“缘情而作,本无定性”的论述。

所谓“本无定性”,是指随着环境、时间、空间的变化,称谓可以不同。“缘情而作”是说不同的对象、语境,可以改变不同的称谓。

1.环境变。

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多种多样,在工作单位称你为“处长”、“主任”,在家里你是你儿子的“爸爸”,又是你“爸爸”的“儿子”。在学校召开家长会上你是“家长”,在医院你是“X号床”的病人。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写欧也妮的恋人给她来信时,称她为“亲爱的堂姐”,一下子拉开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社会角色的变化支配了称谓。

2.时间变。

从小到大,一个人的年龄在增长。幼童时你是“小宝宝”,青年时称你为“小伙子”,老年时儿女称你为“老爷子”,老伴昵称你为“老东西”,外边人贬称你为“老家伙”。小时候你是爷爷的“孙子”,中青年你是儿女的“父亲”,老年时你享受到含饴弄孙的欢喜。

有一个小品叫《返璞归真》,对王二狗这个人称谓的变化颇耐人寻味。

7岁:王二狗同学

25岁:王二狗同志

30岁:王科长

40岁:王局长

50岁:王书记

55岁:王顾问

65岁:老王

75岁:王老

去世:王二狗同志

3.空间变。

所谓空间变,是指有些称谓不用于当面,而用于背后。如“老丈人”、“丈母娘”、“小舅子”、“继母”、“妻子”、“丈夫”等,这些称谓一般不当面呼叫,只是背后指认。

背后称谓还有一种反称(或叫昵称)。平常背后称丈夫为“冤家”,这就是反义。清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举例说“俺那个老杀才还知道心疼我。”现代作家孙犁《白洋淀》小说中有“俺那狠心贼!”都是妻子背后对其丈夫的称呼,也只有这样称谓,才能反映妻子对丈夫唇齿相依的亲昵。

(三)称谓的时代性

称谓的时代性是同时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韩非子·五蠹》中说:“世异则事异。”不同时代在某些方面称谓也有所改变。

第一类是古今称谓迥异

[爷]古代称父为爷。南朝顾野王《玉篇》中说:“俗为父。”《木兰诗》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杜甫《兵车行》中的“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诗中的“爷”,其实指“爹”。

第二类是有同有异

[先生]本义为“先生(下来)之人”,最早指父兄。《诗经·大雅·生民》:“先生如达”(母亲生的头胎,会生产顺利)。尔后,“先生”又指老师或年长有德之人。《礼记·典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先生,还可用来指称自己的丈夫。《列女传·楚於陵妻》:“妾恐先生不保命也。”由上可见,除先生最早称“父兄”外,其他义项都沿用至今,并且还有所发展。今天,先生一词还可称谓德高望重的女性(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而且先生一词目前受英语Mr的国际化影响,已作为礼貌语的通称。

第三类是吐故纳新

词汇的发展变化有吐故纳新,称谓即随之。旧的社会角色消亡了,也就没有了这个称谓。如“小老婆”、“丫环(鬟)”、“奶妈”、“打更的”、“刽子手”、“太监”、“皇上”等等。新的社会角色产生了,就有了新的称谓。如“博导”、“导游”、“的哥”、“网友”、“宇航员”、“代醉驾”等。由于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称谓大体说来有两位数之多,限于篇幅,仅举上例。

(四)称谓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这就造成了不同的称谓习惯。英国学者马凌诺斯基说:“说话是一种人体的习惯。”[3]不同的语言称谓又受到所属语言系统的制约。所以,我们这里所谈的民族性,是从我们中华民族运用汉语普通话这个角度来认定的。

汉语中作为称谓系统一个庞大支系亲属称谓系统,是隶属于苏丹亲属称谓制的。这个称谓制凸出了男性继嗣的重要性,这就使得整个称谓系列极为繁琐。又因为汉语称谓几千年来层层积淀,更使得这个称谓系统区分过细。例如,汉语中父方的兄弟,比父大的称“伯”,比父小的称“叔”,父方的姐妹又称“姑”,父亲的哥弟其妻还分出“娘”和“婶”;母方兄与弟称舅,母方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的“uncle”一词,可以同时用于父母双方的兄和弟、姐和妹及其配偶。这种“一言以蔽之”的简约,显然是由民族的称谓习惯决定的。

中华民族有敬老的优良传统,因此,在汉语中,无论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遇到“老者”、“长者”,通常选择尊称。例如“老大爷”这个词,大体相当于英语中的“greatuncle”,但是西方人士听起来很不顺耳,不符合被称谓者的心理。许多西方人不愿意别人用great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

汉族中常把“副教授”尊称为“教授”,这在德国就是违法。

“同志”这个称谓,在澳大利亚,是称呼“同性恋”的人。你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在德国,“夫人”这一称谓不再受结婚与否的限制,你不必担心称一个未婚女子为“夫人”带来的尴尬。

(五)称谓的地方性

称谓的地方性,是指中华大地上各地的方言称谓。清代梁章钜《称谓录·方言》中举了不少例子,如“吴俗称父为‘阿伯’”。其实,不仅在吴地,在河南、山东一带,称其父为“叔”、“伯”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吴地习惯在称谓前加上“阿”而已。

就父亲这个称谓而言,除了现在通行的大家都懂的“爹”、“爸爸”之外,不少地方显示了不同的地方色彩。如广东陆河地区的客家话,称其父为“亚爸”;山西不少人称其父为“大”;河南豫西北地区称其父为“大大”或“鞑靼”。更为奇特的是,据《渤海早报》2012年10月13日报道,现今四川某地,管“叔父”叫“爸爸”,以致于男方北漂结婚,接到其侄子的来信,使女方产生了男方婚外生子的误解。引起了轩然大波。

湖北枝江一带,对父亲的妹妹叫“爹”,大妹妹叫“二爹”,二妹妹叫“三爹”,最小的妹妹叫“幺爹”,这在外地人听了十分稀奇。[4]湖南江华县一带,常把自己的女儿称“妹妹”,让人一头雾水;福建福州乡下,把自己的爱人称“老妈”,像是家里的保姆似的。[5]东北人称小孩子为“小嘎子”,上海人称小孩为“囡囡(nān)”江苏常熟把小姑娘叫做“小细娘”。这些地方称谓,外地人听起来不禁哑然失笑。

香港回归后,你若带着夫人去玩,当你介绍你夫人给朋友时,你说:“这是我爱人”,当地人以为这是你的“小蜜”、“小三”。因为港人所谓的“爱人”,就是“情人”,你需要去解释。台湾人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称“男生”、“女生”,七十老翁屈当“男生”,返老还童,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六)称谓的延伸性(泛化性)

所谓称谓的延伸性,是由原来的专一称谓延伸到广泛的称谓。换句话说,是由熟悉的人延伸到一般的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人。

[师傅]古代职官中的太师太傅、少师少傅,合称师傅。开始时延伸到对僧道人士的尊称,后来延伸到对有专业技艺人的称呼。徒弟称他的老师为师傅,这是常式。现如今,又延伸到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称师傅。记得《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报道:“最近我在公共汽车上,一个年轻人客气地说‘师傅,往里靠靠。’我是个军人,没想到人家会这样称呼我,怔了好半天,我才明白是在叫我。”可见,师傅已经延伸到对一般成年人的通称。

[同志]探其历史根源,《国语·晋语》中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最初是指有同一志向的人。尔后,“同志”延伸到朋友,东汉郑玄注《周礼·大司徒》:“同志曰友。”到了清末,同志又延伸到同一党派的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如此云尔。日本《朝日新闻》1984年3月31日,在评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称谓问题时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表示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称呼,‘同志’的称呼被广泛的使用。”如果你在街道上问个路:“同志,向XX怎么走?”对方会热情地予以回复。在世界范围内,只要名义上是搞社会主义的,都可以称同志。苏联在解体前,领导人来华访问,称其同志,苏联解体后,因为共产党不执政了,“同志”的称谓才予消除。

称谓的延伸,诸如“叔叔”、“阿姨”、“大妹子”、“小妹妹”等等,在此不一一分析。

(七)称谓的多样性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说:“中国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较低对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人,平民对官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普通第一第二指称词的,得用尊称或谦称。虽无地位的差别(如一般来往的人或路人)也得用尊称和谦称,除非很熟的朋友之间,有时连地位高的对于地位低的也有特定的尊称,如‘师’,这是礼貌,否则是无礼貌。”[6]

称谓的多样性,除了尊称(敬称)谦称之外,还有通称、代称、别称、贱称、俗称、雅称、昵称、自称、泛称、对称、卑称、鄙称、喻称、习称等一二十种。在一二十类的称谓中,每类里还可分若干小类不等。如代称中,有以特殊的人的名称作为一般人的代称。例如“梅香”,原只是一个婢女的名称,后用于整类婢女的代称。元代的白仁甫《东墙记》一:“更有个小妮子,是小姐使唤的梅香,亦能吟诗写染。”更有以析字的方法用于代称。(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轻薄鉴》:“太祖问击枪之戏创自谁人?大夫对曰:‘丘八’(代称兵)。”这也是一种代称。代称中还有其他小类,这里不再赘述。

我国的称谓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每一种称谓名目庞复。单就熟知的谦称来讲(自己称谓自己),常见的就有如下一些称谓:窃、愚、妾、敝家、洒家、孤人、臣、卑职、小的、小人、在下、晚生、仆、奴、奴家等。有的称谓还颇是费解,如《西游记》第84回:“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起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封神榜》第7回:“纣王更深带酒,醉眼哞斜道:苏美人,你当去接梓童。”晋剧《打金枝》中唐王对皇后也称“梓童”。为什么国王对皇后可称梓童?笔者在1982年第4期《文史知识》上曾撰文,认为是皇帝对皇后的昵称。另外,名目庞复还表现在,一个称谓,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有多种叫法。如“妻子”,除一般称呼老婆、爱人外,还有其他一些称呼:小君、细君、内人、内子、室人、拙荆、山荆、荆妻、发妻、糟糠之妻、继室、续弦、内助、贱内、贤妻、中馈、内掌柜、内当家、家里、屋里、堂客、婆娘、婆姨、孩子他妈、做饭的、挡风的、太太、夫人等等。

(八)称谓的不对称性

有些称谓,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当前,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设置了硕士点与博士点,如果其导师是男的,可称其硕导和博导的爱人为“师母”;如果导师是女的,那么,导师的爱人该如何称谓?当然,假如导师的丈夫也是导师或教师,可称其为“XX老师”,假如是其他职业,便不好称呼。这种状况,就体现了称谓的不对称性。

类似的称谓还有:

有“亲家母”的称谓,没有“亲家父”、“亲家爹”的称谓;

有“保姆”,没有“保男”;

有“家庭妇女”,没有“家庭男子”;有“穷小子”,没有“穷姑娘”、“穷丫头”;

有“老爷子”,没有“老奶子”、“老妈子”……

如此等等,都证明了有些称谓是不对称的。

陈斯言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师叔”“师婶”称谓不可取》,文中谈到“师叔”是言其导师的弟弟或同事,“师婶”是称呼导师的同学的夫人。这些划圈子的胡乱称谓,都是由于称谓的不对称造成的。莫言在小说《国酒》写道:“我岳母诞生于一个采燕世家,她在我的老岳母肚子里时,就听到过金丝燕痛苦的啁啾。”把岳母的母亲称为“老岳母”,显然是受了称谓不对称的影响。称谓的不对称性数量不多,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倒应该好好研究。

(九)称谓的流行性

称谓的流行性,是指一个称谓最早有一地初用,随着人来人往、广播电视的影响,渐渐地成为了通用的称呼。比如说“老公”这个称谓,《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作为某地的方言用语,时下口语里妻子称丈夫,天南海北的人都用,已经变成了通称。

“老公”在古代的含义是“太监”,这在明末清初谈迁所著的《枣林杂俎》中得到了证明。李自成挺进北京后,在宫中棒打“太监”,书中所写的称谓就是“打老公”。改革开放后,广东人沿用自己的地方习惯,称其丈夫为“老公”,随着粤语走俏,内地人也这样称呼。这就是称谓的流行性。

再比如“小姐”,称饭店的服务员为“小姐”,最初也是从南方传过来的,当时大家感到很时髦,服务员听了很高兴,一时东南西北都这么用。后来,“小姐”的称谓与“性服务”有染,大多数人还原了“服务员”的称呼。

另外,最早在电视剧中把XX局长,称为“XX局”,把XX处长,称为“XX处”。一个电视剧这么用,另一个电视剧也这么用,这样就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开了,这同把XX总经理称为“XX总”或“姓+总”,难分出轩轾。

还有像“小蜜”、“小三”、“二奶”原来是网上称的“婚外情人”,现在这个称谓的指向,一般人听了都懂。

称谓的流行性,涉及的称谓语较多,不再一一细说。

(十)称谓的趋雅性

美国医学界的新潮流是:不要把来看病的人叫病人,他们喜欢你叫他做“客户”。“客户”这个词,在国外用得越来越普遍了,你打电话去找人,秘书答复你:“对不起!张先生在见客户!”

“客户”是都市人乐用的佳称,既得体又客观。重要的是你不能确定它的具体含意,他可能是来随便打听的闲人,可能是有兴趣的顾客,也可能是已经决定付钱的顾主。

一些美国人钟爱这些富于弹性、容许想象力发挥的雅称。例如:保姆的正名为“家务助理”,化妆小姐叫“美容顾问”,公事人员则几乎皆称“主任”,不知底细真会吓一跳。有的美国人解嘲道:倘若有一天你在饭店里听到把招待员叫做“部长助理”,卖点心的阿姨叫“食物运输主任”别吓傻了眼,这证明美国人已经在进行深入民间的称谓趋雅运动。

在德国,人们普遍地称对方为“您”,称陌生人称“你”,往往会冒犯对方。

孩子们之间都用“你”称呼对方,直到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成人。“你”的称呼才带上感情色彩。同事之间无论关系多么密切,上班时往往仍然互称“您”。这并不会影响友谊和工作上的相互关注。

英国人在谈及肢体残疾人士时不再用“瘸子”等词,而是用“残障”等中性词指称同样的事实。

上个世纪,韩国当局公布了一份“改善职业称呼方案”,规定对那些“给人以卑贱印象”的和留有日本统治时代烙印的职业称呼加以更改。如把“开车的”改为“驾驶技师”,把“佣人”改称为“家政妇”,把“擦皮鞋的”、“擦背的”,现分别改称“美靴员”和“浴室员”。把屠宰场杀猪的“白丁”改称为“屠畜员”;饮食店“跑堂”改为“接客员”;“烧炭夫”改为“木炭加工员”;车上“卖票的”改为“车上服务员”等。有些沿用日本统治时称谓的现也作了更改,如“蛙人”改为“辅助员”,“慰安妇”改为“性奴”等,这次对136个不雅的称谓做了更改,这一“人性化”的趋雅推动了整体社会的文明。

日本曾有两次废除法律中的粗俗称谓,1981年5月,日本从法律条文中废除有关残废人用语,“哑巴”改称“嘴巴不能讲话者”;“聋子”改称“耳朵听不见者”;“瞎子”改称“眼睛看不见者”等。1982年,又将法律条文中的称谓:“废疾”改称为“障碍”,“白痴”改称为“精神发育迟缓者”等。

从各国的情况来看,目前称谓的状况,毫无疑问,呈现出一种趋雅的走势。

在我国,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队伍内部,曾调整过一些称谓。如把“伙夫”改称“炊事员”;把“剃头的”改为“理发员”;把“勤务兵”改称“警卫员”等,新中国成立后延及现在,也对一些称为进行调整。如把过去商店的“伙计”改称“营业员”;把“戏子”改称“演员”;“掏粪的”改叫为“清洁工人”;把“扫大街的”称“环卫工人”;把“捡垃圾的”改为“拾荒者”;把“看大门的”改为“保安”等。称谓的趋雅性,应该说这是文明社会的文明用语。

三、结语

称谓问题的十大特性,只是荦荦大端而言,从手边掌握的材料来看,并不能悉数包举。有些称谓,真不知该归何处。如“小祖宗,别再添乱了!”“你姑奶奶我不吃这一套。”“老娘我今天就是不去!”其中的“小祖宗”、“姑奶奶”、“老娘”,只是一种“喻称”,并不代表对方的身份,还带有一点点詈语。想把这些称谓归到某个特性当中,但每个特性都不好入。因此,对这些称谓的归类,只好暂付阙如。

称谓的十大特性,各个特征的外延并不完全封闭,有相互交叉的畛域。如称谓的民族性,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有一种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东西方文化冲突论”的观点,已经受到现实社会事实的鞭笞。文化的全球性,信息的全覆盖,正在搭建“地球村”的基石。

再拿称谓的时代性来说,我们今天还用到不少历史时代的称谓。如“他是家里的小皇帝”、“今天开会各路诸侯都到了”、“她是一个活脱脱的河东狮”等。这些历史的“代称”,听起来十分幽默,令人玩味不已。

总之,称谓问题错综复杂,这里只是稍加归厘,意在抛砖引玉。

[1]丁建川.“令郎”不只敬称“对方的”儿子[J].咬文嚼字,2013(2).

[2]籍秀琴.姓氏·名字·称谓[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144.

[3][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4]王作新.语言民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4.

[5]吉小雨,覃一云.普通话·方言·笑话[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81-83.

[6]马信芳.给莫言纠错[N].深圳特区报,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