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浙江制造”迈向“浙江智造”

2013-01-16傅正

浙江经济 2013年12期
关键词:浙江园区物流

文/傅正

要实现向“浙江智造”转型需要以更智慧的战略眼光,运用更智慧的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更智慧的制造和服务模式,创造出更智慧的产品、企业和产业,从而实现更具智慧的增长

图/金川

根据《浙江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及对策研究》结论显示,预计到2018年浙江仍将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度阶段,制造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依然是浙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兴国家的追赶竞争,“浙江制造”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临近,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着新的突破,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国家强化“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信息化在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浙江制造”迈向“浙江智造”将是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一步。

目前,借力信息化谋利润、求创新、促转型已成为许多制造企业的共识。2012年,吉利集团、海亮集团、盾安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纷纷加大信息化投入,启动了一批超千万级的信息化项目。但就浙江制造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而言,相比兄弟省市,浙江已处于明显落后地位。根据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浙江“两化”融合指数为70.73,排在江苏、上海、山东、北京、广东、福建之后,在东部沿海五省一市中名列末位。从具体指标看,浙江在工业主要信息系统应用、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发展效益等方面与兄弟省市均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向“浙江智造”转型需要以更智慧的战略眼光,运用更智慧的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更智慧的制造和服务模式,创造出更智慧的产品、企业和产业,从而实现更具智慧的增长。

(一)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园区”

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是浙江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强省建设的主战场。同时,园区也是为工业企业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信息服务的主平台,以及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的孵化器。在《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智慧园区’”的目标要求。创建“智慧园区”,一是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创建“光网园区”和“无线园区”,为园区内的企业、员工提供泛在、宽带、安全的网络环境。二要针对园区产业特点,以IaaS(基础设施及服务)和SaaS(软件及服务)为主要模式,构建服务于行业企业的云服务平台,国内苏州工业园、中关村等园区都已开启了面向园区企业的云服务。三是要在园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城市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造,积极建设“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医疗”、“智慧物流”、“园区一卡通”等项目,提升区域综合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智慧的园区缺少不了智慧的企业,要加大对软件、通信、数据、系统集成等服务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使之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优质和便捷的本地化服务。

(二)推进集成创新发展,创建“智慧企业”

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智慧制造”的核心是创建“智慧企业”。这些年,浙江通过实施“两甩”(甩图纸,甩报表)工程、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推广工程、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等系列工程,企业信息化应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受产业结构、企业性质和企业家素质等因素影响,企业“两化”融合依旧处于单项应用覆盖阶段。浙江推进“智慧企业”建设,关键在于集成和创新。集成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实施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营销网络化“五化”的单项应用后,要加快推进“五化”之间的综合集成,要将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进行同步,实现部门间的无缝对接和协同;第二步加强信息化对产业链的整合,通过深化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等系统,促进产业链上的企业间的协作,包括设计协作、物流协作、生产协作、销售协作,提升整条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创新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灵活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艾莱依在每一件羽绒衣内装配射频标签,大大提升了进出库的速度和准确度,提高了物流效率的同时实现了生产追溯管理。西子集团实施云计算,把各板块的信息基础设施集中到集团,在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的同时,实现了集团数据的集中化管理。二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是主要发展趋势,成熟的信息技术是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重要基础。如青年汽车推行的“行车宝”系统,利用汽车总线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大客车行驶状态的在线监控,既降低了维修成本,也为客户提供了车队的实时管理,在卖客车的同时也卖管理服务,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三是依托大数据发展商业智能。在信息化全面覆盖和集成的基础上,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系统都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知识管理,吸收宏观、市场、行业、金融等数据,形成庞大的数据池,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形成商业智能支撑企业决策,这是“智慧企业”实现“智慧”的真正体现。目前,省内部分企业已开展商业智能,但都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必将为企业商业智能带来重大机遇。

(三)以智慧应用为引领,培育“智慧产业”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智慧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以应用带产业是“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紧抓力推“机器换人”契机,带动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推进“浙江智造”发展要在智能装备领域下工夫,特别要针对印染、冶金、建材、汽摩配、泵阀、船舶等重点产业,以研制工作“母机”(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是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在省政府认定的20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中广泛应用到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浙江培育智慧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各级政府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对外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动,加速项目落地、企业落地、人才落地。同时,要加强智慧产业的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滨江智慧新天地、浙中信息产业园、绿谷信息产业园等新平台的开发建设。以“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为契机,加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阿里云、网新科技、中控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信息服务企业。

(四)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智慧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是保障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是工业化迈向后期的重要体现。利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服务模式的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浙江应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基础优势,以“四大国家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智慧服务”。一是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电子商务服务、第三方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服务、电子认证、商务数据服务、信息技术外包等服务业群体的快速和集聚发展,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实体市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促进传统有形市场、网上市场与区域物流融合发展。二是加快港航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配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的创建,深化“宁波-舟山港”智慧港口建设,发展“智慧物流”体系,加快建设“1+N”物流协同平台,建立宁波国家高新区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服务长三角、辐射华东的国内重要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升浙江对大宗商品交易的定价话语权。三是加快网络金融的培育发展。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建立第三方的网络投融资、网络担保、网络基金、保险销售等服务平台,积极拓展期货、证券业的电子商务服务范畴。四是积极推行“智慧设计”。在11个工业设计基地中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的资源平台和设备共享平台,缩短工业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工业设计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浙江园区物流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园区的开放样本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