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研究

2013-01-13于春风王建荣

装备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器材装备能力

于春风, 李 江, 王建荣

(1.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北京101416; 2.71566部队; 3.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北京101416)

战争形态的深刻演变,装甲机械化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准装甲装备工作的切入点,探索装甲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有效途径,加速推进装甲装备维修保障建设由“基于型号”向“基于能力”转型,以促进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整体跃升,已成为当前装备建设领域亟须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1 装甲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现实问题

多年来,我军装甲装备一直走的是按型号保障的建设路子,逐步形成了纵向上修理层级明晰、横向上专业组成门类齐全的维修保障系统。但从其构成上来看,现行装甲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结构组成松散、资源重复建设、平战结合不紧等问题比较突出,整体上维修保障效益较低,呈现出明显的“基于型号”的特征,制约了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提升。

1.1 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冗余建设

当前,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分散叠加配置、型号多样、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经费投入规模较大但综合使用效益较低,且平时和战时通用性较差,极不利于实现平战快速转换,难以适应战时装备保障综合、精确、高效的要求。在维修设施建设上,各种组成要素和使用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修理工房和器材仓库,对于不同类型的装甲装备缺乏适用性和兼容性,极大地降低了维修保障设施的使用效率;在维修设备配置上,装甲装备“基于型号”的建设模式造成大多数维修设备自成系列、功能单一、重叠配置,对于不同型号的装甲装备缺乏通用性,很难实现装甲装备车型通用和一机多用,造成多数维修设备的使用效益低下,同时又大大增加了维修保障机构保养维护的负担。

1.2 装备维修保障方式平战脱节

一直以来,我军装甲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总体上是区分平、战2条线来建设和运行的,平时建设背离了战时快速机动、迅速响应的要求,平战迥异的运行模式极不利于实现装备保障各要素的快速转换和战时维修保障效能的提升。在修理方式上,平时主要是突出专业化、流程化,采取传统的以原件修复为主的等级修理模式,战时则侧重于综合化和野战化,采取以整装换件修理为主的抢修模式;在维修资源配系上,缺乏与战时抢修匹配的自动化、综合化、野战化的检测和维修手段,且维修保障资源不适应快速机动、易于携运行的要求;在力量运用上,平时建设不能紧贴战时需求构建基于专业综合、人装结合的基本保障单元,战时战术级修理机构的伴随保障能力、战役级以上修理机构的基地保障能力和支援保障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要求的敏捷反应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等多种能力需求。

1.3 新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滞后

近年来,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在原有装甲装备的基础上,通过对老旧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列装新一代装备,装甲装备整体信息化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其技术构成日益精密,体系结构日趋复杂,明显呈现出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特征,已形成了二代装备与三代装备、老旧装备与新型装备并存的局面。与老旧装备相比,新型装甲装备的故障模式、失效机理、保障方法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维修保障资源建设、维修方式以及维修保障训练等都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来以满足一代、二代装甲装备维修保障的建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型装甲装备的维修保障需求,以原有的模式和思维推进维修资源建设、实施原件修复以及开展人才技能培训,必然带来新型装甲装备列装后很难快速形成保障能力等现实问题[1]。

2 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的意义

2.1 是推进军事斗争装备准备的重要举措

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整体上强调寓战时建设于平时建设之中,做到战时怎么保,平时就怎么建。即以战时装甲装备维修保障需求牵引平时装甲装备修理方式、维修资源配置以及维修保障训练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将有效破解装甲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平战脱节等现实问题,并大大提升装甲装备各级修理机构的敏捷反应、快速机动、实时控制和综合保障等复合能力。同时,改革后的装甲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坚持平时维修保障效益与战时维修保障效能并重的原则,在和平时期尽可能地减少资源重置和浪费,同时又能满足战时急剧增加的保障需求以确保打赢,能使有限的维修保障资源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因此,开展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是扎实推进军事斗争装备准备的有效环节。

2.2 是深化“两成两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装甲装备作为通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行维修保障系统,在深化“两成两力”建设进程中,需要破解自成体系、分散建设和整体建设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较低等矛盾问题。即改变传统的“基于型号”的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和粗放的维修管理方式,寻求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生成和维修保障效益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在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维修力量编配形式和维修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突破创新。因此,当前开展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实现装甲装备维修保障由“基于型号”向“基于能力”的成功转型,是巩固、深化、拓展和提高通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是提升维修保障效能的关键环节

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通过探索平战兼顾的修理方式,减少了装甲装备及部件在修时间,降低了修理难度,增强了平战兼容性,将有效提高平时保障效益和战时装备再生能力;通过挖掘现有维修保障资源的潜能,构建了与各层级修理机构职能任务相匹配、各层级紧密衔接、平战通用的维修保障资源配置体系,增强了修理机构对战备训练和作战时维修保障任务的适应性和扩展性;通过探索科学合理的力量组配模式,推动了装甲装备维修保障力量运用向模块编配、综合多能转变[2],适应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以上诸环节,将大大提升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效能,使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既适应了平时需要,又满足了战时需求。

3 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的有效途径

深化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是一个滚动发展的渐进过程,必须着眼解决装甲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现实问题,遵循装甲装备作战保障能力生成的客观规律,从管、修、储、供、训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的有效途径。

3.1 强化精细管控,提升管理水平

我军实施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提高装备科学管理的能力,才能确保现有武器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战技术状态,才能确保实现平战快速转换,才能打牢战时精确化保障的基础[3]。深化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要从平时科学管理抓起,将实现精细管控作为深化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的重要内容。应以全维动态管理为目标,以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注重信息采集、系统分析和科学规划,突出装甲装备动用科学管控和状态实时监控2个重点,逐步推进装甲装备管理向全系统、全过程、全要素拓展延伸[4]。

一是强化装备动用科学管控。可依托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射频识别、监控摄像等手段,实现对装甲装备动用使用的科学决策、网上审批和全程跟踪,提高动用使用的科学性和管控的有效性。

二是强化装备状态实时监控。可依托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系统、综合检测设备和资源可视、状态监测、工况记录与数据采集等技术手段,将管理重心由整装向分系统、单部件、各要素转移,推进装甲装备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经验型向科技型、以平时为主向平战一体转变。

3.2 紧贴平战需求,转变维修方式

正规有序的平时保障是实施战时保障的基础,及时有效的战时保障是组织实施平时保障的根本目标。在深化装甲维修保障改革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推行力量编组平战兼容、维修方式平战一致、资源配置平战结合的维修保障模式,不断提高装甲装备平时保障效益和战时再生能力[5]。

一是着眼力量运用的平战衔接,实现力量编组的平战兼容。应根据编配装备和担负任务,灵活编组保障力量,划分抢修、检测、保养等基本保障单元。可探索单元编组、模块组合的方法,平时突出岗位轮换、包车作业,战时则突出以单元编组、以组编队、以队编群,实现单元间的灵活组配,指挥与行动的有机衔接,平时与战时的快速转换。

二是着眼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维修方式的平战一致。应改变以原件修复为主的修理方式,全面落实换件修理,提高维修效率,缩短装甲装备及零部件在修期。

三是着眼战时保障需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平战结合。按照通专结合、功能完备的要求,对维修设备和机工具进行优化整合、功能重组,精简用于部件修理的机工具及配套设备,增加状态检测仪器设备,加大野战维修机工具、抢救抢修设备和便携式检测设备的配备,实现平时向战时的拓展和延伸。

3.3 围绕保障效益,优化储供模式

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方式与物资器材储供模式二者相辅相成,并且前者对后者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因此,应坚持以修定供、以供定储的原则,围绕提升效益这个核心,探索建立满足战时、适应平时,满足战场、适应市场的储供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快速筹供和规范管理,使装甲装备物资器材保障既能最大限度满足战时急剧增加的保障需求以确保打赢,又可在和平时期尽可能地减少资源配置和浪费,使有限的保障资源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6]。

一是结合部队任务特点和器材消耗规律,制定新的器材消耗、库存定额以及供应标准,减少供应层次,合理确定供应周期,降低库存积压,提高物资器材供应保障的准确率。

二是要调整优化物资器材储备结构,探索模块化储供模式,探索确立高效集约的周转供应方式,建立装甲装备总成部件按需储供成套供应、保障物资定额供应、旧品器材集中收缴等物资器材保障新机制。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在筹、在运、在储器材的可视化管理,革新装甲装备物资器材平战时收发、保养、搬运等配套手段,提高平时物资器材保障效益和战时物资器材保障效能。

3.4 坚持任务牵引,突出实战训练

透析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需求,研练紧贴实战的装备保障训练,是提高人员素质的基本途径,是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生成的重要增长点[7],是确保管、修、储、供各个环节融合互动的根本着力点。应紧跟装甲装备体系结构的变化和保障任务的调整,依据保障力量岗位任职需求,在训练内容、培训方式、实战化训练等方面进行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是依据新的保障任务体系,根据修理机构的职能需要,充实对战役级修理机构高新技术系统巡修、战术级修理机构整装换件修理等内容的设置,提高不同层级修理机构相应的保障能力。

二是注重基本维修保障单元的快速反应训练。应突出装备业务机关筹划保障行动、组织指挥协同等内容的训练,突出装备修理机构模块化编组训练、整装换件修理训练及战场机动训练等内容,提高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修理机构的快速响应、高效运转的能力。

三是探索基本保障单元战时编成与运用方式,增加战损修复训练等内容,突出以实供、实修、实救为主要内容的野战实装综合演练。通过综合演练,研究各类基本保障单元平战时协同训练的组织方法,构建与装甲装备维修任务及维修方式相适应的训练内容、方法及考评体系,实现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训练与平战时需求的有机衔接。

3.5 聚焦能力提升,推进业务融合

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涉及管、修、储、供、训等多项业务,开展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应着眼于提升装甲装备整体保障能力,改变当前各业务彼此分离、相互脱节的现状,通过完善信息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健全运行机制等措施,来促进管、修、储、供、训等各业务的融合互动。

一是依托信息手段,推动业务融合。通过构建网络环境、完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措施,将各管理层级、各保障要素相互连接,形成横向全面覆盖、纵向上下贯通的信息网络,通过丰富信息传输介质和完善业务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业务信息传输与处理的速度。

二是优化工作流程,促进业务融合。利用装甲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系统,规范装备动用使用、技术普查、日常保养、修理组织、器材供应等业务的网上工作流程,实现综合信息的实时共享、业务工作的融合互动以及保障活动的有机衔接。

三是完善运行机制,推进业务融合。通过规范各项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时机来优化装甲业务工作流程,以促进信息化条件下装甲装备维修保障各项业务的有序运转。

4 结 束 语

落实和深化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应遵循平战一致的要求,坚持体系建设的原则,采用系统工程综合集成的方法,对装甲装备管、修、储、供、训等环节进行系统改造,以推进现行装甲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向“基于能力”转变,为更好地履行使命、遂行多样化任务提供坚实保证。

[1]焦冰.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0,24(5):1-4.

[2]梁婧,刘旭阳.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初探[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7,18(6):10-13.

[3]张炜,于春风.联合作战装备一体化综合保障问题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22(2):1-4.

[4]王树旺.某部武器装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2-3.

[5]甘茂治,康建设,高崎.军用装备维修工程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4-5.

[6]曹小平,路广安.装备维修器材保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4-7.

[7]于洪敏,舒延河,刘佳妮.试论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22(4):1-5.

猜你喜欢

器材装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防晒装备折起来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