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北油田切16-切4井区成藏条件分析

2013-01-06陈世加路俊刚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源岩井区运移

张 静,陈世加,路俊刚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王 鹏 (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 敦煌736202)

王永生 (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甘肃 敦煌736202)

昆北断阶带具有持续发育的古构造背景,发育多种类型圈闭,沉积砂体普遍发育,区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1-2]。昆北油田的发现实现了昆北断阶带石油勘探的突破,研究其成藏条件对整个区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昆北油田切16井区和切4井区分别位于昆北断阶带的切16号断块和切4号构造,是目前昆北油田储量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区块。虽然前人对其成藏的研究较多,但多侧重于沉积储层、构造系统等方面,并未进行整体评价。下面,笔者从油源、构造、储层特征、盖层特征等方面对昆北油田切16-切4井区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

1 区域地质概况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祁漫塔格山北缘,北边以昆北断裂为界与乌南绿草滩、跃进地区相接,南邻昆前断裂,是昆仑山隆升向盆地挤压形成的昆北大逆断裂主控的断阶构造。昆北油田在早第三纪开始接受沉积,共发育七个泉组 (Q1+2)-上干柴沟组 (N1)、下干柴沟组上段下干柴沟组下段路乐河组 (E1+2)及基岩等多套地层[3]。目前勘探证实昆北油田存在3套含油层系,已证实2套含油层系:切16井区E1+2含油层,以砾状砂岩为主 (单井油层厚度4.6~42.0m);切4井区基岩风化壳含油层,为花岗岩蚀变成角砾岩 (单井油层厚度5.4~20.1m)。切16井区路乐河组自上而下划分为Ⅰ、Ⅱ砂层组,地层整体上自东向西超覆,厚度逐渐变薄 (Ⅲ砂组在切16井区已经尖灭)。E1+2油层纵向上分布于下部的Ⅰ-6、Ⅰ-7、Ⅱ-1、Ⅱ-2砂层。

2 成藏条件

2.1 油源条件

表1 昆北断阶带及其周缘不同构造各层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综合评价表

综合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分析,认为昆北断阶带上盘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演化程度较低,自身生烃能力有限。扎哈泉凹陷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丰度高,目前已达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生烃能力。

2)原油来源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提供沉积环境、母质类型、成熟度以及次生变化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准确判断油-油或油-源之间的相似性[6-8]。该研究区储层抽提物和烃源岩抽提物甾烷特征对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研究区储层抽提物 (不含沥青或含沥青较少的储层)和C27、C29甾烷含量几乎相同,呈 “V”字型分布 (见图1(a)和图1(b)),与扎哈泉凹陷源岩对比较好 (见图1(c)),说明该区原油和储层抽提物主要来源于源岩。此外,昆北断阶带上盘不同层位原油和储层抽提物成熟度均较高,高于本身源岩成熟度,说明原油和储层抽提物不是来自本地的烃源岩,而是来自成熟度更高的扎哈泉凹陷源岩,具体而言,昆北油田原油主要来源于扎哈泉凹陷的源岩。

图1 研究区储层抽提物和烃源岩抽提物甾烷特征对比

2.2 构造条件

1)油气运移 昆北断阶带成藏的运移通道主要包括断裂、不整合和高渗砂体。其中,昆北断裂为控制昆北断阶带形成的主要深大断裂,是油气从扎哈泉凹陷纵向运移到昆北断阶带的主要通道。另一方面,主要次级断裂对油气在昆北断阶带上盘范围内不同井区和不同层位成藏起到非常重要的沟通作用[9](见图2)。切163井、切161井E1+2储层镜下见大量黄绿色荧光,表明有大量原油充注到该储层中,且其靠近切16井区东断裂,说明该井区油气运移受主要次级断裂影响较大。因此,主要次级断裂带附近良好的封闭性储层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2)原油运移 切16号断块及切4号构造位于昆北断裂上盘,原油通过昆北断裂运移到昆北地区后,先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然后通过切16井区东断层运移进入断层上下盘中聚集成藏,其中,在进入切16井区成藏后,部分原油沿基岩地层向上倾方向运移,至切4井区成藏,形成切4井区基岩油藏;由于切16井区和切4井区之间E1+2地层不连通且切4井区远离主要油源断裂 (切16井区东断裂),切16井区E1+2地层原油未能运移至切4井区高部位成藏,形成了切16井区E1+2油藏高产而切4井区E1+2油藏未获突破的局面。

图2 昆北断阶带基岩顶 (T6)反射层构造图

2.3 沉积储层特征

1)切16井区 切16井区构造E1+2以辫状三角洲平原相带沉积为主,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空间类型为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10]。取心及测井资料表明,孔隙度变化范围为4.1%~24.6%,峰值集中在9.0%~14.0%,平均12.6%;渗透率变化范围为(0.03~151.1)×10-3μm2,峰值集中在 (0.5~10)×10-3μm2,平均2.6×10-3μm2。因此,储层类型为中低孔、中低渗储集层。

2)切4井区 切4井区构造基岩风化壳储层的岩性为蚀变花岗岩,主要矿物钾长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次要矿物为角闪石、白云母等。基岩风化壳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基质孔和裂缝2类,形状变化多,大小不一[11]。取心及测井资料表明,孔隙度范围为0.08%~12.3%,平均7.5%;渗透率变化范围为 (0.05~33.1)×10-3μm2,平均0.7×10-3μm2。储层类型为低孔、低渗基岩风化壳储层。

2.4 盖层特征

柴西地区下第三系湖进体系域造就了广泛发育的区域盖层,切16-切4井区构造下第三系E1+2上部有一套区域性巨厚泥岩盖层,它不但控制着含油气丰度,还控制着油气的纵向展布,可作为有效的区域盖层,并且储盖组合配置良好[12]。

3 结 论

1)昆北断阶带上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尚处于低-未成熟阶段,不具备供烃能力。昆北油田原油主要来自于下盘的扎哈泉凹陷的E23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断阶带上盘作为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油源充足。

2)油气通过昆北断裂纵向上运移至断裂上盘,以基岩与上伏下第三系间的不整合面作为主要的侧向运移通道,在有利构造及岩性圈闭聚集成藏。切16-切4井区储层发育,且有一套有效区域盖层,储盖组合良好。

3)昆北断阶带上盘原油运移受主要次级断裂影响,靠近切16井区东断裂的封闭储层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1]陈国民,夏敏全,万云,等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初步评价 [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1):89-96.

[2]江波,司丹,王兰生,等 .柴西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 [J].天然气工业,2004,24(9):81-84.

[3]徐凤银,彭德华,侯恩科 .柴达木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前景 [J].石油学报,2003,24(4):1-6.

[4]李洪波,张敏,张春明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评价 [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28(6):41-43.

[5]金强,查明,赵磊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J].沉积学报,2001,19(1):125-135.

[6]路俊刚,陈世加,张道伟,等 .柴西北部尖顶山地区油源及油气成藏研究 [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30(4):35-38.

[7]陈世加,曾军,王绪龙,等 .红车地区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6):1-5.

[8]赵鹏,陈世加,李丽萍,等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油源对比 [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2):192-195.

[9]陈迎宾,袁剑英,陈启林,等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45-648.

[10]马达德,寿建峰,胡勇,等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J].沉积学报,2005,23(4):589-595.

[11]刘伟,朱筱敏 .柴西南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次生孔隙分布及成因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315-318.

[12]罗群,庞雄奇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油气区带成藏规律 [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1):1-5.

猜你喜欢

源岩井区运移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研究
建筑业特定工序的粉尘运移规律研究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定录导一体化技术在J 58 井区中的应用
三塘湖盆地条湖组烃源岩地化特征及致密油油源对比
新疆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石炭系太勒古拉组烃源岩特征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及运移特征
珠-坳陷北部洼陷带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
石南21井区水淹解释方法对比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