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甬为茶港”人文特色

2013-01-04陈伟权

茶博览 2013年5期
关键词:宁波港口茶叶

■ 陈伟权

宁波正迈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溯源港口丰富的历史文化,甬为茶港底蕴厚实。

宁波的港口乃中国大运河的入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地之一。与兄弟省市相比较,因地域差异,宁波既有开拓海洋经济中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色。随着20世纪末兴起的茶文化热,宁波古港口遗址上的海上茶路启航地纪事碑,呈现了甬为茶港的记忆。

现就“甬为茶港”人文特色,略述如下:

一、陆上茶市之早,因中国幅员辽阔,本文不敢妄说。而港口聚茶之早在宁波可谓顺理成章。有茶港必定要有茶叶,要有最早的茶港又必须有最早的茶叶。中国是茶的故乡。晋仙人丹丘子示余姚人虞洪以大茗,是较早的著名茶事,可与田螺山遗址上6000年的山茶属古树根相呼应。余姚地跨四明山和宁绍平原,平原上江河纵横,春秋战国时古越国句章港与之相邻。港口由河港逐渐走向海港。茶叶营运也在港口延伸,以茶兴港。唐代明州港(宁波)与扬州、广州同为全国三大贸易港口。宋元时期宁波设市舶司,主管宁绍台三地茶盐,“浙东茶盐公事”均在明州。据《宁波港志》记载,宁波港口出运的主要有茶叶、棉花和瓷器。甬为茶港的历史之早,是唐宋元明清港口万商云集的基础。

二、宁波港口成为茶港还出于地域优势,接近茶港的浙江主要山脉,如果比喻形状像卧蚕,则大都向东南沿海走向,天目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和括苍山处于温带,极宜种茶。茶叶通过水陆两路向宁波港口进发。尤其是宁波境内的四明山,山上广种茶叶,唐代诗人孟郊诗云 :“菱湖有余翠,茗园无荒畴”。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宁波各县均产茶叶,到清初“令开海贸易”,“贡熙”名茶成为珠茶的前身,此后浙东各县出产的珠茶从港口运销各地,甬为茶港承担了珠茶运销世界各地的使命。

三、巍巍四明山,滔滔东海水,甬为茶港处于其间。四明山北连会稽,南接天台,东南沿海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山丘缓坡,又以黄壤为主,出产优质名茶。专家研究分析,北纬 30°左右多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产在北纬30°±1°之内的,就有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蒙顶甘露、庐山云雾、祁门红茶,四明山脉也地处北纬30 °左右,陆羽《茶经》鉴定“越州上”的茶叶,其代表是产在“余姚瀑布泉岭,曰仙茗”。仙茗在唐朝已被列为名茶,后来又传播到日本。天目山、会稽山、天台山的名茶也相继汇聚茶港。

四、很长时间,人们谈及港口与茶,目光总是面向境外。其实,通过海运,国内沿海的市场也有极大的优势,用现在的话说是扩大内需。宁波海岸线曲折,围绕宁波港主港口,沿海岸线的小港口星罗棋布,如石浦港、胡陈港、大篙港、梅山港、穿山港等等。穿山港西北端的柴桥镇,早有“小宁波”之称,方志记载,“柴桥茶市,外洋邻省来此设庄购茶,其盛时销额可达二三十万缗。”宁波海岸线上的其他港口与宁波主港口相互辉映,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位于古港口遗址东岸有庆安会馆、安澜会馆,曾是南北贸易、河海联运的管理之地,也是商人办公、聚会联络感情的场所。清代同治以后,南来北往的船帮商人达到鼎盛时期。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 ;“甬埠通商要以清代咸、同间为最盛,是时国际因初辟商埠,交通频繁,国内则太平军起,各省梗塞,惟甬埠巍然独存,与沪埠交通不绝。故邑之废著鬻财者,舟揖所至。北达燕、鲁,南抵闽、粤,而迤西川,鄂、皖、赣诸省之物产,亦由甬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兴海运,故南、北号盛极一时。”在宁波船帮商人贸易过程中,少不了茶港中量多质优的茶叶交往。

五、茶港作为宁波海上茶路启航地,在开辟对外贸易中,形成三条航线。其一,北上高丽,途径楚州(今江苏淮阴)、登州 (今山东蓬莱)、接渤海航路经多个岛屿,达乌骨城(今辽宁丹东)至高丽;其二,东渡日本,从东海至日本肥前值嘉岛、入博多洋,横渡一次为 3至 7昼夜 ;其三为南洋航线,由宁波港经温州、福州、广州,再由广州向南通向若干支线,方向有向东南和西南的分别通往东南亚诸国、东北非和波斯湾及地中海沿岸,范围十分广远,在长期的海外贸易中,经济积淀文化,文化支撑经济,茶港茶叶源源不断输往日本、朝鲜等东亚各国,据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宋代茶叶也是对高丽输出的大宗货物,高丽人饮茶成风,茶具“金花鸟盏、翡色小瓯、银炉烫鼎”均为中国饮茶习俗。

以茶为媒,茶港还向国际开拓劳务市场。19世纪后期,地处西亚的格鲁吉亚,从不产茶到种茶,其中宁波茶叶技工起着决定作用。当年俄国茶商巴巴夫奉命引种茶树到格鲁吉亚,前期用了七八年时间,考察印度、锡兰及中国一些茶叶主产区,都未能成功,后来他到了宁波茶厂,在与茶厂副厂长刘竣周交往六个月期间,认为宁波的茶叶最好,茶工种茶制茶的技术最精,最后双方达成协议,由刘竣周率领十名宁波种茶技工,于 1893年在宁波茶港启程,随带数千公斤茶籽和数万株茶苗,于同年11月到达格鲁吉亚巴统,上岸后在巴统近郊开辟茶园80公顷,试建茶厂。三年后合同期满,茶叶技工回国;刘竣周又返回宁波,再聘请12位茶叶技工带去茶树种子,扩大茶园面积150公顷,建立了上规模的制茶工厂。此后刘竣周等在格鲁吉亚种茶30年,直到1924年回国,刘竣周曾因种茶功绩先后荣获斯达尼斯勋章和劳动红旗勋章。格鲁吉亚设有茶叶博物馆,在宁波有海上茶路启航地纪事碑,对多位宁波茶叶技工远赴重洋种茶均有褒扬。

综述以上甬为茶港的特色,其时间之早、数量之多、品质之好,促进了中外贸易。它的产生、发展过程,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追溯甬为茶港、吴越人文积淀,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东海之滨宁波汇成茶港,应从春秋战国时期为古越国之地说起。古代史上记有越人“善以航海”著名,养成了人们涉足大海,不怕风浪,敢于拼搏的人文精神。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民间流传“前有巨浪,后有风暴,开船出海,命靠天保。”曾经有人怀疑,前人能否在海上踏着狂风巨浪行动!而1997年一则新闻足以使人解除疑窦。那年宁波市辖的宁海县有位农民吴连宝,用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竹筏,从宁波茶港外的舟山出发,经过 24天时间,在波谷浪峰中颠簸,漂海到韩国仁川。这一壮举,当时一百多家新闻媒体做了报道。这成了现代人用原始工具和原始手段与远古历史的对话,佐证了两三千年前航海史实。

越国经典《越绝书》就记有越人的习性,“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船为航海的必要条件,当时越人的造船技术也很高,所造之船,据《史记•货殖列传》称谓“扁舟”或“轻舟”,有的还称谓“舲”。1976年在宁波郸州区出土的铜钱,其正面镌印的图案,被业界人士认定航运史上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下方以边框线视为舟船,船上四个泛舟者头上为风帆图案。林华东在《中国风帆探源》中认为“这正是原始的风帆。

当时宁波舟山一带为越国甬句东,越人具有踏平万顷海浪的水性,相互联络多依靠海上船只。公元前 482年,越国乘吴王夫差远赴北方,和晋君相会于黄池的机会,派范蠡率领越军渡海北上,驶入淮水,断了吴王的归路。公元前 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后,范鑫恐怕勾践忌他功高,携西施途径句东,驻足东钱湖,也是浮海逃之齐国,后来成了著名的陶朱公。可见两三千年前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

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叶(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漫漫岁月中,由物质层面孕育精神元素,由茶经济沉积茶文化。尤其是茶禅一味。茶圣陆羽出身佛门,他在吴越之地撰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与浙东谢安后代皎然以茶会友,交往甚笃,把中华茶文化由经验形态提升到理性认识,功不可没。茶与宗教结缘,让茶从僧人扩大到达官、墨客、商贾中间。五代十国时期,在今浙江和苏南一带的吴越国,吴越王钱谬、钱椒父子治国,鼓励农业,兴佛重教,成为国运长久、人民安宁、经济繁荣的国家。茶文化依托农业、商业、宗教得以长足发展。宋代在浙江呈鼎盛时期,南宋建都临安,北方陆路受阻,明州是南宋的门户,对外交往频繁,茶港声望也随之日高。日本僧人最澄在唐代携茶籽茶叶返回日本之后,南宋荣西两度到浙东,先后在万年寺、天童寺学佛,1191年由明州归国,又带去茶籽种在北辰山,著《吃茶养生记》,被尊为“日本茶祖”。高丽皇子义通、义天来华学佛,足迹遍浙东,把茶禅引向更大范围。

甬为茶港为海外茶人向往,还在于当地涌现出一批茶文化人士,如初唐四杰之一虞世南,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朱舜水,他们对茶和茶文化有独到见解;其中明代屠隆、罗廪、屠本畯、闻龙更有茶书专著存世。《煎茶诀》一书署名“越溪叶隽”,在日本视为经典,这位宁海人在当地名不见经传。可见浙东茶和茶文化人士之多。

在宁波古港口的遗址上,读海上茶路纪事碑,缅怀“甬为茶港”的历史,从茶港看茶叶,它是人类文明的饮料,是清正廉洁的载体,是友谊的桥梁。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今天,茶在引领精神富有,提高幸福指数方面,具有潜在的文化力量。

宁波甬为茶港,和北海、广州、漳州、泉州、扬州、蓬莱等八城市,已列入联合申请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

宁波甬为茶港,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和安徽八省35城市,又列入联合申请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甬为茶港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它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宁波。

猜你喜欢

宁波港口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一图读懂宁波
港口上的笑脸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香喷喷的茶叶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