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大法官肖扬重回公众视野

2012-12-22西隐

人民周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大法官最高法院司法

| 西隐 |

前大法官肖扬重回公众视野

| 西隐 |

“一个最具平民情结的首席大法官,一个最具魄力的司法改革家,一个最具朝气的当代法学家。”十几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任院长肖扬在许多人心目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肖扬带给了中国什么?一位法律学者说,他带给中国司法的一切将由历史去检验。“但是,作为法律人,我们感谢他。假以时日,五年,十年后,中国人都会感谢他。”

重回公众视野

肖扬1998年至2008年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达十年之久,此前他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司法部部长。最近,他的文集将出版,文稿均曾公开发表过,是“最没有争议,最有把握,被认可了的思想”。

“一个案子都必须慎之又慎,何况一项可能涉及千万人的改革?坦率地讲,做每一件事,都应当想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把它都估计到了,才去做。只要下决心,哪怕艰难险阻,冒着风险也应当想方设法去排除。”

继2009年出版反贪报告三年之后,退休四年的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再次以出书的方式重回公众视野。

日前面世的《肖扬法治文集》收录了肖扬在任最高法院院长、司法部部长、最高检副检察长和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期间在党报党刊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全书40万字,跨度26年。这些文稿均出自肖扬本人之手,而非秘书代笔,这也正是他被人赞赏的个人风格的一部分。

他在文章中说,党的纪检、监察部门抽出很大力量来做反贪的事情,造成政出多头,力量分散,工作重复,而纪检、监察在法律上没有侦查权和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结果往往造成打草惊蛇,让嫌疑人闻风而逃,或者是订立攻守同盟,增加办案难度。“纪检、监察分别隶属于党委和行政机构,要他们自己监督自己,查处本系统的经济违法行为,事实上困难重重,甚至不可能。”1989年8月,中国第一个反贪局在广东省检察院成立。

从山村少年到共和国首席大法官

肖扬曾在全国“两会”期间对他的“家乡团”——广东省人大代表团深情地说:“从一个山村的少年,成为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我从内心深处感谢党对我多年的培养,感谢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对我的鼓励、支持和信赖!”肖扬的动情讲述引发一片掌声。

肖扬不只对家乡人好,平日里的他也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肖扬曾参观修缮一新的最高法院办公大楼时,微笑着对陪同的有关领导说:“搬进新大楼,作风要改,会风也要改。以后一般会议,主席台不一定要坐那么多人,工作人员常为排座次烦恼。可以谁主持,谁坐台上,其他领导坐台下。我也可以坐台下。”

了解肖扬的人都知道,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怀着对困难群体的深厚感情。

在担任司法部长期间,肖扬亲自倡导建立了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使许许多多“有理无钱”的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平等地享受到了法律的阳光,打赢了官司。

说起肖扬,被称为“挽救浪子的韩妈妈”的韩雅琴有着美好的回忆。

一次在人大会议上参加山西团小组会时,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发言引起了肖扬的特别关注。这位代表叫韩雅琴。

65岁的韩雅琴,是来自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一位基层代表。她创立了英辉建安公司,多年来吸收了108名解除劳动教养和刑满释放人员。她在山西团发言时,激动地呼吁全社会帮助挽救这些失足人员,不要歧视他们。第二天中午,肖扬专门约见了韩雅琴。感谢你做了一件对国家、对社会非常有意义、有贡献的事。肖扬说:“你要不收下这些孩子,他们很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没定型,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没人注意他们,就会被坏人拉过去了。你把孩子抢回来了。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孩子不成长,家长最痛心啊。”

临别,肖扬紧紧握着韩雅琴的手说:“你回去跟他们讲,要走好路、走正路、走光明路,千万不要再走回头路。”

情系死刑制度改革

肖扬在一次刑事审判会议上的讲话,诠释了他为什么对死刑问题如此专注。他说:“我们讲司法为民,就是要能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生命权就是至高无上的利益。如果死刑问题没有把好关,还谈何司法为民?”

肖扬曾在报告中指出,作为死刑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最高法院改革和完善了死刑开庭制度。在肖扬看来,死刑问题“人命关天”,必须慎之又慎。

“大家非常关心判处死刑的数量,但我只能告诉大家,判处死缓的数量多年来首次超过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数量。死刑裁量标准得到了统一,死刑案件质量得到了保证,《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得到了正确的实施。”

肖扬还列举了一组报告上没有透露的数字。

细心的代表注意到,肖扬说这组数字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严格死刑制度,少杀慎杀,并不会纵容和鼓励犯罪,因为他明白,很多人反对取消死刑甚至主张多用重刑,就是认为只有这种办法才能遏制犯罪。

“大要案逐年下降,实践证明,用多种形式惩罚犯罪是不会影响打击力度的。”肖扬说。

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坚持慎杀少杀,是肖扬就任最高法院院长以来推行的最重要改革之一,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次向人大报告前,肖扬特意来到新投入使用的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大楼,看望在这里工作的法官。

这座大楼里的法官,超过40%是从地方选调上来的,他们的职责就是专司死刑复核,即对各地判决后报上来的死刑案件进行审查复核。

那一天,肖扬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办公室,与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死刑复核法官面对面交谈。他勉励大家说,复核死刑的责任重于泰山,希望法官们坚守“疑者不杀、杀者不疑”的司法底线。

和外界很多人知道的那样,一系列把关不严造成的死刑冤案,让肖扬忧心忡忡,并最终让他促使更高层决策,收回死刑复核权。

在收回复核权不久之后,最高法院办公厅一位干部曾说,围绕收还是不收的问题,一些地方法院甚至地方政府和最高法院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执,反对者最大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认为最高法院管不了那么多案件,二是地方有能力把好死刑关。但肖扬坚持收回,他曾在一个内部场合说:“人命关天的事情,不能怕麻烦,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全国统一,司法的统一就无从谈起。”

也是在收回复核权后,一些地方人士甚至等着看最高法院的笑话,因为在他们看来,全国范围那么宽,地方法院所犯的错误,最高法院同样不能避免。而对于肖扬来说,只要最高院复核的死刑出现一例错杀,就是对这一改革致命的打击。

袒露自己有两怕

司法改革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肖扬的答案仍然来自《宪法》。他说,就是落实《宪法》所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肖扬深知在朝这个目标行进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尚待解决,现行司法体制导致的权力地方化、管理行政化和非职业化,这“三化”目前仍没有彻底的改变。他多次袒露自己有两怕:一怕判错案,杀错人;二怕队伍出问题,“反贪者却成了腐败者,这会给司法公信力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退休后肖扬受聘成为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导,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已经毕业,听从他的建议去了基层检察院工作。

彻底颐养天年是这位74岁的前首席大法官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平静的退休生活会被一些坏消息搅动,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的落马就让他特别痛心。他在网上看新闻,还学会了搜索,像吴英这样的案子让他放在心上。

过去的两个春节,肖扬都在为自己这部文集的补记部分字斟句酌,几乎手不离卷。身边人说,“没事就让大家坐下来看看有没有问题”。最终出版社编辑拿到的稿件是肖扬用铅笔密密麻麻几乎重新写过的文字。为确保历史原貌和表述准确,文集的卷首语和补记征求了各方人士的意见,包括一些离任和现任的领导。

作为重要的、鲜为人知的政法往事的亲历者,肖扬目前并不打算写回忆录。2008年,在他结束自己法律职业生涯的时候,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这个时代把所有法律人追求法治、为实现法治而奋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他们坚定信念,上下求索,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而功过成败任由世人去评说。毕竟东流去,谁人能阻挡。

摘自《南方周末》2012.7.5

book=8,ebook=30

猜你喜欢

大法官最高法院司法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加拿大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释:普通法方法的胜利
约翰大法官的外号
秘鲁最高法院维持对前总统藤森原判
人民政权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论司法公开的困惑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