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质媒体人才流失启示录

2012-12-21蒋悦飞

中国记者 2012年5期
关键词:广州日报待遇纸质

□ 文/蒋悦飞

(作者是《广州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中国记者》2011年第12期“焦点”栏目刊出《35岁:走,还是留?——关注媒体人才流失现象》系列文章,在新闻界引起一定反响。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近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本文作者对此也深有感触。

不止一个朋友选择离开,在各自的单位竞岗结束没多久。没有意外,却抹不去悲凉。在媒体干了将近十年之久,见多了一个个朋友从传统媒体跳到新媒体,也见多了一个个朋友从媒体转型为相关行业的品牌宣传方,但是却鲜见从相关行业转到媒体。反观十年之前,笔者有好几个同事从如今如日中天的银行、证券行业转行而来。十年之间,世道已经轮回。

人才的流失,是纸质媒体在行业竞争中优势下滑的一个征兆。然而,任由人才的流失,又如何保证纸质媒体的新闻质量。现实中,纸质媒体给不了记者很高的待遇,但是,至少可以给记者一个可以仰望的阶梯。

行业差距拉大 媒体待遇相对落后

以《广州日报》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已经跃居广州的纳税大户,最辉煌的时候曾经名列第二,上缴税款1亿多元。而今,匆匆十年已过,《广州日报》仍然是中国平媒的经营老大,年度广告额超过18亿元,但是在广州的纳税大户上,已经见不到《广州日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银行、房企、汽车等企业,他们的年度纳税额,就超过了一家媒体全年的营业总额。媒体,作为一个行业而言,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落后,其经济地位急剧下降。

与之相对应的,是媒体从业人员工资待遇的相对下降。一篇报告文学《追随太阳升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创业传奇》描述,早在十年之前,记者的月薪就已经超过万元,而在十年之后,记者的月薪仍旧停留在这一水平,可能略有上升。

行业内的薪资增长停滞,但是行业外的薪资在不断增长。在广东的财经记者圈曾经有一个传闻,一位平媒老总带着些炫耀的口吻向一位金融企业的传媒主管打听工资待遇,“你们的工资待遇怎样,我们的记者一年要发16个月的工资呢。”这名主管笑笑,没有作答,实际上,他的年终奖就相当于记者一年的工资了。

媒体的工资待遇甚至赶不上社会的平均增长水平。就广州的平均工资而言,2000年时仅为1592元,2011年已经涨到4904元,十年间增长了两倍多。

媒体是一个需要有理想、有思想、有追求的行业,但理想往往敌不过现实。在十年之前,进了媒体行业的人在同学中算是高收入者,但是十年过去了,当你发现在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而其他同学的收入已经是你的两倍甚至更多的时候,心理落差便出现了。

于是,从业多年的记者纷纷开始寻找出路。“我们线上的**(行业)记者,有哪一个不是挖空心思想转行的。”一名朋友告诉笔者。这一现象在产业记者、财经记者中尤为突出。

发展平缓 上升空间受限

前不久,南方几大报纸,《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均开展了内部竞岗。特别是某报,离上一次的竞聘已经足足过去了五六年,从而也积压了数百名具有十年左右工作经历的记者和编辑。特别是基层往中层的竞岗平均比例高达8:1,有些岗位甚至是15:1。僧多粥少,悲剧已经注定。

有媒体朋友这样描述,这一场竞聘伤了三代人的心,一些老中层兢兢业业几十年上不去,伤心了;一些基层骨干辛辛苦苦十年换不来一点认可,伤心了;一些年轻记者看到头顶黑压压一片上升无望,伤心了。

媒体,很多还是事业单位,受其发展所限,升个职比公务员还难。十年之前,你是个记者,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你还是记者;而反观其他行业,十年之间,只要不那么糟的话,基本你可以当上一个总监了。

位置,意味着资源;位置,也意味着平台和空间,但是由于发展基本成熟,位置就那么区区几个,总有人要落选。

为此,不少报纸也做出了调整。比如《南方日报》的升职通道就比较快,它采用的是“给头衔活照干”的方式,用一个“虚名”对记者的业绩给予了认可,也给记者对外交往提供平台。《羊城晚报》也有很多类似职位,这对于《羊城晚报》长期积累的大量资深记者来说,也相当于一种肯定。在有些报纸,为了平衡关系,甚至一个位置增设了两名同级别的中层,也只能说是位置太少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了。

一名参加竞聘的朋友很无奈地表示,并不是说自己的官瘾有多大,否则的话早在十年之前就选了公务员不会来当记者。但是当自己工作十多年,发现当年的小通讯员都成了处长,自己的同学基本成了中层之时,这种落差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你不比别人差,甚至比别人更敬业更专业,却无法得到认可,实际上意味着自己在往下走。

一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表示,媒体从业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高学历,发展是每一个人的职业需求,升迁无望、过低的天花板无异于在赶人走。

一名朋友在选择离开时也非常纠结,他放不下辛苦耕耘了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也割舍不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主义情节,但是当他想到若干年之后才有一个升职可能,而胜者未必是他时,终于还是走了。

新媒体冲击 前景不明朗

和传统媒体不一样,这几年,新媒体发展蒸蒸日上,并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特别是网络发展较快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国外媒体的衰退,更是让纸质媒体的前景蒙上厚重的阴影。

根据艾瑞最新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互联网广告核心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1.9亿,同比增长57.3%,已经比报纸广告453.6亿高出了 58.3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明显,2013年有可能会达到千亿规模。

报业受到了冲击,从业人员岂能置身事外。虽然传统媒体尚有事业单位等诸多体制优势,但是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用“前景”和“钱景”挖走了不少传统媒体骨干。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纸质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会这样宽慰自己:不管媒体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始终都需要做媒体的人。

这话没错,问题是,你是选择做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还是做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当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来源相对新媒体日渐降低的时候,其待遇和发展空间往往也难占优势,又用什么力量来阻挡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人力资源的虎视眈眈?

▲2011年4月14日,作者采访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工作照。

▲ 2011年9月22日,作者采访美国社保局副局长工作照。

传统媒体突围 寻找职业化之路

一个行业的崛起和衰落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世纪90年代风光无限的平媒时代已经过去,而今平媒必须正视自己的现实。

在人力资源的争夺战中,相比金融等优势行业,传统媒体不可能不切实际地拿薪酬待遇去竞争;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体也拿不出那么多的“位置”。这一点,境外媒体已经提前给出了趋势:比如在美国,普通记者的待遇在社会中也比不过一个IT专业人士;在香港,媒体的待遇和地位就更低。

但是,如果任由成熟记者一个个怅然若失,离席而去,让记者职业果真成为一碗“青春饭”,那么媒体的水平,也只能停留在“青春饭”的水平。当媒体成为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的训练场,媒体也只能是一个训练场。它或者能跟得上越来越快的网络节奏,却因为执笔者缺少社会的历练和思索使得媒体只能停留在快餐式的信息存取中,无法升华,更无法引领时代走向。

对于这种流失,《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曾表示,媒体组织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有经验的老兵,实际上失去的是媒体的存量智慧和历史,以及在存量智慧和历史基础上前行的未来,还有对年轻一代的号召力。

那么,传统媒体能做什么?借鉴国外的经验来看,记者的职业化之路可能是一种选择。

如今,不少媒体已经在尝试,很多报纸都设了首席记者,部门的首席记者,资深记者等等,对于不同级别给出不同待遇。虽然在整体上很难改变当年报业“基本工资+稿酬”的薪酬模式,但或多或少改变了之前的完全计件模式:不论你是刚进的实习生还是工作十年的老记者,无论是豆腐块还是深度稿,都按字计酬。

只不过这种模式,依然流于形式。真正的职业化之路在于让媒体从业人员即便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很乐意当一名记者,并且当得很有成就感。比如在国外的采访中,四处可见皱纹深邃、留着白头的职业记者,他们自尊自重从容淡定,完全没有我们35岁的记者的焦虑:“看着身边一堆的毛头小伙,我都不愿意出去采访,怕难为情。”

竞岗之后的《广州日报》正在努力推动一种新的职业晋升模式,如果一名记者/编辑评上首席之后,其待遇相当于报社的副总。

不管今后记者的职业化之路会走向何方,南都传播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南香红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看到,只要坚守、努力,就会得到价值的肯定和尊重,不当主编不当官不改行同样可生活得体面而有尊严,同时还能收获事业的成果。

猜你喜欢

广州日报待遇纸质
广州日报:打造媒体深度融合的地方范式
如是说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你是星期几的样子
党报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以《人民日报》与《广州日报》为例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