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2012-12-21李光莉田雪飞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领导班子领导政治

李光莉 田雪飞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李光莉 田雪飞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高校的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党建工作的成功实践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也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丰富实践,在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及学生党建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工作成绩。理性分析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实践及其成绩,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经验: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结合,党的理论学习与方法创新结合,高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与思想、作风建设相结合,高校制度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实践

高校党建工作是指高校党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加强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高校党组织领导高校事业发展的能力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水平,完成党赋予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经历了一个调整改革、探索反思到逐步加强完善、全面发展的丰富实践过程,这一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调整、改革、探索阶段(1978年-1989年)

“文革”时期,高校里也“踢开党委闹革命”,党对高校的正确领导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被冲跨,高校党建工作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颁布,1980年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思想慢慢确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校各项工作得以全面恢复、调整、改革,党建工作也得到恢复、调整和加强。“经过1980年到1983年的调整,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状况已大大改观,从中央到地方,齐心协力抓高校党的建设的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2]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间,中共中央、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指导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中共中央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两个文件出台,高校的领导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本任务、目标等逐步明确了,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80年代中后期,高校出现思想政治工作软弱,以致党建工作出现曲折。

这一时期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理论指导下,高校党建工作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呈现出调整、改革、探索的特点,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政治方向得以保证。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两方面:

第一,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确立和领导体制改革逐步推开。1978年10月《高教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对于高校拨乱反正,克服当时学校内部管理的混乱局面,使高校事业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0年12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出台,对调整与加强高校的领导班子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与要求,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得以确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其中作出的“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规定,使得高校领导体制改革也从试点逐步推开,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高校陆续把实行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方向,然而在一些高校的贯彻实施中出现了“轻党委领导,重校长负责”的局面,给高校的党建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重视并逐步加强。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明确提出 “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980年12月党中央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3]。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关于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系列文件颁布,1980年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1984年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1987年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和《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等。随着各地高校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建立了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校、系两级都要有一名副书记主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逐步明确了。

2.深入反思、全面改革发展阶段(1990年-2002年)

这一时期高校的党建工作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得到全面加强和发展。各地高校党委根据国家、社会发展形势,反思总结高校党建工作和学校根本任务,形成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高校党委坚持用科学理论占领思想、理论阵地,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党建工作全面推进、深入发展。

这一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召开。1990年第一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一时期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成功召开11次,每次会议都根据国家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确立高校党建工作主题,部署高校党建工作内容,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高校党建工作在深入反思中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党建工作格局,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

第一,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0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1998年8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把这种领导体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其中第39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从80年代初实施“校长负责制”试点到1998年《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终于定型。

第二,高校党建组织建设取得较大成绩。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出台了大量文件,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确定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详细规定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原则、设置、职责、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对群众组织的领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另外《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关于加强和改进科研院所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也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做了明确要求。落实这些文件精神,高校党建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三,高校领导班子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在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中,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对高校领导班子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从领导干部配备、培训和考核及改变领导方式到加强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从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全面素质到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再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等内容都有明确要求。这一时期各地党委组织部门和教育工作部门按照江泽民同志“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注重全面提升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尤其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高校领导班子的政治思想作风建设。各地高校也创造了一些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的新经验,如进行领导干部公开民主选拔制度、干部职务任期制、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等。

第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加强。在深入反思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中共中央、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1993年印发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颁布试行 《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8年印发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进入新世纪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贯彻落实这些文件,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课程性质明朗化、内容系统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可喜局面。各地高校教师还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的渠道、途径,与时俱进地增加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加强。

3.继承创新时期(2003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的党建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变革、大发展,高校党组织围绕高校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开创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创新”是这个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特点,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党建理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和手段创新等。

第一,创新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2005年下半年在高校普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大激发了高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热情,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学以致用,高校出现“基层党组织创先进,共产党员争优秀”的喜人局面,学校的院、系、所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各地高校基层党组织还创新了党的理论学习方法、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新机制等。

第二,高校领导班子制度建设有新突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创新,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党委、行政的议事决策制度更加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规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机制。

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新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各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全面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和局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分设六个二级学科对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研究;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硕士学位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大教师的头脑得到了科学理论武装,大大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绩斐然。据相关资料报道统计,199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党员只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16%[5],截至2006年底增加到8.16%,研究生中党员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已达41.82%[6]。目前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班级基本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

三十多年来高校党建工作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丰富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和丰富实践,取得了巨大成绩和宝贵经验。

第一,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历史上我党就形成了 “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优良传统,高校党建工作也是紧紧抓住对领导干部、师生员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开展的。改革开放初期党建工作改变过去运动式、口号式、急风暴雨式的方式,变为说理教育、引导渗透,把党和国家提倡的方针、政策渗透、融化到高校各项工作中。同时改变过去“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坚持说服教育的工作原则,解决了高校内的许多难题。90年代至今,高校党建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立足实效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正确处理学校内部矛盾,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增强党的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实践证明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高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理念。高校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党建工作是要确保高等教育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多年来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维护学校稳定,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工作理念和目标,推动了高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与创新工作方法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多数高校的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在国家、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能够头脑清醒,以学校大局为重,使高校始终保持浓厚的学术、科研和学习氛围,保证了高校在较长时间稳定发展。高校在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头脑工作中,不断创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如讨论法、社会考察法、反思总结法、比较鉴别法等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当今大多数高校广泛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手段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也收到了较好的理论学习效果。

第四,高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与思想、作风建设相结合。建设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加强其能力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健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发展大变革,提升高校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是重要的,同时必须加强其思想、作风建设,否则会给学校的改革、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后果。只有按照懂政治的社会主义教育家要求,不断增强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其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服务社会。多年来坚持召开的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不仅是提高高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也是促进其思想、作风建设的制度性方法。

第五,高校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制度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保证,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实施党的工作和高校的中心任务,保证党建工作和高校中心工作落实的力度和方向性、准确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得高校落实中心工作有“抓手”,基层组织发展使得党员干部、师生员工从事教学、科研、学习有平台,增强其内心的归属感。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实践证明高校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对于高校改革、发展是相得益彰的,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党建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潜涛等.我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30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5]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 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在第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2-01-22.

[6]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建在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23日)[J].北京教育工作,(增刊三).

责任编辑 魏子扬

D26

A

1672-2426(2012)08-0041-04

李光莉(1971-),女,四川隆昌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田雪飞(1977-),女,辽宁喀左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领导班子领导政治
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步骤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班子要练就过硬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