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龟山南灌区浅层地下水水量平衡分析

2012-12-08左惠玲河南省平顶山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5期
关键词:补给量开采量浅层

□左惠玲 □彭 博(河南省平顶山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1.问题提出

通常情况下,在渠灌区范围内,由于长期灌溉补源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相互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消耗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当灌溉补源、天然来水补源之和大于地下水的消耗总量时,地下水会实现容余平衡,地下水位会处于较高的状态;反之,灌区地下水位会逐渐下降,寻找新的平衡,当地下水的补给与消耗基本相等时,地下水位实现基本稳定。

白龟山南灌区位于沙河和灰河之间,1966年开工建设,1967年竣工,设计灌溉面积2.03万hm2。2011年实际灌溉面积2.22万hm2,其中井灌区面积大约占到总灌溉面积的1/5。在灌区控制范围内,有地下水机电井3000多眼,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白龟山南灌区建成以来,灌区控制范围之内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如何,地下水潜在开采量有多少,目前还没有作过分析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对今后白龟山南灌区改造、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等都具有指导作用。

2.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是在地下水不断补给、储存和消耗的循环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季节,不同年份,地下水的补给强度、开发利用强度以及其他消耗强度的不同,造成地下水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本文主要对多年地下水均衡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其补给量、消耗量以及可开采量。

根据地下水均衡原理,一个区域的含水层,在一个时段内的补给和消耗循环过程中,含水层(体)水体积的变化量等于这一时段内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Q总补-Q总消—时段内含水层(体)水体积变化量(m3);

Q总补—时段内各补给项补给量之和(m3);

Q总消—时段内各消耗项消耗量之和(m3);

μ—含水层水位变动带平均给水度(无量纲);

Δt—时段长度(a);

Δh—时段内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上升为正,下降为负)(m);

F—含水层(组)分布面积(m2)。

通过对灌区内自然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分析,灌区内地下水主要补给项为:侧向补给(Q侧补)、降雨入渗补给(Q雨补)、井灌回归补给(Q井补)、水库渗漏补给(Q库)、渠系渗漏补给(Q渠系)、渠灌田间入渗补给(Q渠灌),主要消耗量有:潜水蒸发消耗(Q蒸发)、河道排泄消耗(Q侧排)、人工开采消耗(Q开采)。由此:

式中:

a、C、β井、β渠、m—降雨入渗系数、潜水蒸发系数、井灌回归补给系数、渠灌入渗补给系数、渠系补给系数(无量纲);

P、E0—降雨量、水面蒸发量(mm);

K侧补—侧向流入断面的地下水渗透系数(m/d);

J侧补—侧向流入断面的地下水平均水力坡度(无量纲);

B侧补—侧向流入断面过水断面面积(m2);

Q井田—井灌开采量(m3);

Q渠田—渠灌进入斗渠渠首水量(m3);

Q渠引—渠首引水量(m3);

K库补—水库流入灌区断面处地下水渗透系数(m/d);

K侧排—侧向排泄断面处地下水渗透系数(m/d);

J库补—水库流入灌区断面处地下水平均水力坡度(无量纲);

J侧排—地下水侧向排泄断面处地下水平均水力坡度(无量纲);

B库补、B侧排—分别为水库流入、地下水侧向排泄过水断面面积(m2)

Q开采—人工开采量(m3);

Vi—其他忽略因素引起的地下水体积变化量(m3)。

3.分析计算

3.1 资料的选取

在分析计算过程中,选取了1980年至2008年区域内地下水井的观测资料以及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资料。资料连续,系列长,代表性好。

3.2 计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灌区内自然地貌、地层和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单一,灌区地表覆盖层多是亚砂土和亚粘土,含水层岩性是亚砂土、中砂和少量的砂砾石互层,厚度和颗粒均匀,补给和排泄边界清楚,均衡要素易于确定,故把整个灌区看成是一个均质,各向同性的独立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评价较为合理可行。

3.3 参数计算与选择

根据灌区内历史资料分析计算,结合2005年出版的《河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各类参数取值范围,确定了各计算参数的取值。疏干给水度(μ)为0.054;降雨入渗系数(α)值为0.22;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取0.18;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渠)为0.21;井灌回归补给系数(β井)为 0.17;渗透系数(K)分别为:K侧补=30、K库补=50、K侧排=35;潜水蒸发系数(C)为 0.12;水力坡度(I)在现状条件下分别为:J侧补=0.00167、J库补=0.002、J侧排=0.0026,在合理水位埋深条件下,分别为:J'侧补=0.00192、J'库补=0.003。

3.4 计算结果

3.4.1 补给项量的计算

3.4.1.1 降雨入渗补给量(Qp)

由公式Qp=α·P·F,根据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灌区降雨入渗系数和灌区面积进行计算,其结果为0.073亿m3/a。

3.4.1.2 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引)

由公式Q渠系=m·Q渠引,根据水库向灌区供水的多年平均引水量0.6031亿m3/a和灌区渠系渗透补给系数计算,结果为0.109亿 m3/a。

3.4.1.3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Q渠灌)

由公式Q渠灌=β渠·Q渠田,根据水库向灌区供水的多年平均引水量《河南省白龟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报告》中提供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计算,结果为0.048亿m3/a。

3.4.1.4 井灌回归补给量(Q井灌)

由公式Q井灌=β井·Q井田,利用多年对灌区进行井灌开采量的调查统计资料,求出多年平均井灌开采量0.212亿m3/a,回归补给计算结果为0.036亿m3/a。

3.4.1.5 河库侧渗补给量(Q库补)

由于沙河和灰河水位远低于灌区内地下水位,因此沙河和灰河对灌区地下水补给量为零,水库对灌区浅层地下水有一定量的补给,由于水库和灌区地下水水位年变化较小,其差较稳定,故按稳定流公式Q=KBJ计算,其补给量为0.082亿m3/a。

3.4.1.6 灌区内侧向径流补给量(Q侧补)

灌区内地下水平稳,水力坡度较小,按稳定流公式Q=KBJ计算,其结果为0.168亿m3/a。

表1 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计算成果表

图1 白龟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示意图

图2 白龟山灌区地下水消耗示意图

综上各项之和为灌区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共计0.516亿m3/a,灌区内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以灌溉入渗补给为主,占资源总量的37%以上。

3.4.2 消耗项量的计算

3.4.2.1 潜水蒸发(Q蒸发)

根据多年地下水水位平均资料及灌区多年水面蒸发资料之平均值,用公式Q蒸发=C·E0·F进行计算,其结果0.035亿m3/a。

3.4.2.2 人工开采量(Q开采)

利用多年对灌区进行开采量的调查统计资料,求出多年平均开采量作为此次计算灌区的开采量,开采量为0.263亿m3/a。

3.4.2.3 河渠排泄量(Q侧排)

利用以上所确定的参数和稳定流公式Q侧排=KBJ计算,其结果为0.185亿m3/a。

表2 浅层地下水消耗量计算成果表

可见,灌区内浅层地下水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消耗,占总消耗量的55%以上。

3.4.3 浅层地下水量计算

在合理埋深的条件下,计算灌区浅层含水层的储存量,其计算结果为Q储存=0.9亿m3/a。由此可见,灌区浅层地下水具有巨大的储存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

3.5 结果分析

3.5.1 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图3 白龟山灌区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示意图

从位于灌区内邓李乡湾刘村6号观测井和龚店乡台马村13号观测井地下水位埋深多年变化图来看,灌区内地下水位变化很小,埋深都是在2.0~4.0m之间变动。

3.5.2 结论

一是白龟山灌溉补源占到灌区内浅层地下水补源总量的37%,加上水库侧渗补源,白龟山水库对灌区地下水的补源占总补源量的51%,对涵养区域地下水资源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是灌区内地下水位长期稳定,埋深浅,与相近的甘江河南岸相比,地下水埋深高出8~10m,为今后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

三是根据分析计算,区域内浅层地下水总量为0.9亿m3/a,可采资源量为0.590亿m3/a。

猜你喜欢

补给量开采量浅层
某县地下水资源均衡计算分析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再谈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乡高锶天然矿泉水特征与开采量估算
基于浅层曝气原理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探究
平泉县供水工程地下水总补给量及可开采量分析
Musical Isomorphisms and Problems of Lifts∗
利用统计分析法预测地热水可开采量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新疆石油开采量总额增长
包气带浅层地热容量计算方法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