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眼肌麻痹37例临床观察

2012-11-26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肌麻痹风池外伤

柏 梅 刘 静

眼肌麻痹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本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中医眼科学称之为“风牵偏视”、“目偏视”等。我们对37例眼肌麻痹患者进行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眼肌麻痹患者37例42只眼。男24例,女13例;年龄 22~80岁,平均年龄 40.5岁;病程 2 d~6个月,平均1.35个月。外伤所致6例,血管性疾病所致28例(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所致),炎症所致1例,不明原因所致2例。外展神经麻痹19例,动眼神经麻痹伴上睑下垂3例,伴瞳孔扩大1例,滑车神经麻痹11例,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外展神经麻痹3例。

1.2 诊断标准

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2)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4)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5)复视:双眼视一为二。(6)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1.3 病例选择

1.3.1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在 6~85岁之间。

1.3.2 排除标准:肿瘤压迫、动脉瘤、重症肌无力、外伤后肌肉嵌顿、核性及中枢性眼外肌麻痹病例。

1.4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分为风邪袭络、风痰入络、肝风内动、外伤瘀滞4型。

1.4.1 风邪袭络证: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

1.4.2 风痰入络证: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

1.4.3 肝风内动证:黑睛突然偏斜不动,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1.4.4 外伤瘀滞证:患者多有外伤病史,外伤后目珠偏视,面色微黄,舌有瘀斑,苔白,脉细。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刺疗法:取穴:(1)主穴:攒竹、太阳、鱼腰、球后、合谷、风池。外展神经麻痹取瞳子髎、睛明;动眼神经麻痹取阳白、上明;滑车神经麻痹取丝竹空。(2)配穴:风邪袭络取翳风;风痰入络取丰隆;肝风内动取太冲、百会;外伤瘀滞取血海。操作方法:选用直径0.25 mm,长25~50 mm的毫针(杏林牌针灸针),穴位局部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5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周5次,周六日休息,每个疗程之间不休息。

1.5.2 电针疗法:在每次进行针刺疗法得气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眼肌麻痹,在不同的穴位选用电针,外展神经麻痹电针选太阳和鱼腰,攒竹和瞳子髎2组;动眼神经麻痹电针选阳白和太阳,风池和鱼腰两组;滑车神经麻痹电针选风池和丝竹空,鱼腰和太阳2组。在相应穴位的针柄上接G-6805电针仪,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能耐受为度,10 Hz连续波形通电25 min。

1.6 疗效标准

治愈: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合并动眼神经麻痹者上睑下垂消除,双侧向前平视睑缘遮盖上缘<20 mm。好转:患眼偏斜度减轻,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合并动眼神经麻痹者上睑下垂程度改善。无效:眼位偏斜程度无好转,症状未减轻,合并动眼神经麻痹者上睑下垂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时间1~6个疗程,平均4个疗程。37例患者中,治愈22例23只眼(54.8%),好转13例16只眼(38.1%),无效 2例 3只眼(7.1%),总有效率为92.9%。治疗有效病例随访6个月时间,均无复发。

3 讨论

引起眼肌麻痹的病因复杂多样,除与眼科相关外,还多与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和耳鼻咽喉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肿瘤压迫、颅脑外伤、颅内感染、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因此,当出现复视现象时,应当排查其它严重病变,以免延误病情。西医在治疗方面多用营养神经、扩张血管药物为主,或采用佩戴三棱镜、手术治疗等方法,但对于功能恢复并不理想。通过广泛的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是更好的治疗方法〔2-4〕。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终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并与眼直接发生联系,所以眼病的发生与手足三阳经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在治疗方面,也主要以手足三阳经脉的穴位为主,外展神经麻痹取足少阳胆经穴瞳子髎、足太阳经穴睛明;动眼神经麻痹取足少阳胆经穴阳白、经外奇穴上明;滑车神经麻痹取手少阳三焦经穴丝竹空。同时根据病因选取配穴:风邪袭络取翳风、风池;风痰入络取丰隆;肝风内动取太冲、百会;外伤瘀滞取血海。

对于眼肌麻痹的治疗我们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对于不同眼外肌的麻痹,加用不同穴位的电针。研究证明电针可有效地兴奋受损眼神经,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直接兴奋麻痹肌的作用〔5〕。而对于波形的选择,眼肌麻痹的治疗选用疏密波,疏密波中疏密交替出现的电流,能引起肌肉有节奏的舒缩,加强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调节组织的营养代谢。由于电针是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穴位,因此,在电针应用时应注意:在靠近延髓、脊髓等部位使用时,电流量宜小,并注意电流的回路不要横跨中枢神经系统,不可过强刺激;禁止电流直接流过心脏,不允许左右上肢的两个穴位同时接受一路输出治疗;肿瘤局部、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及颈动脉窦附近禁忌电针〔6〕。

在此次临床观察中,2例无效的患者中1例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糖尿病史20余年,既往有眼肌麻痹病史,经治疗后痊愈,此次为二次发病,血糖控制不佳。虽然有报道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与糖尿病病程无关〔7〕,然而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预后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发病次数密切相关,具体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1例眼肌麻痹患者为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初诊时并未明确病因,治疗1周后,复视症状缓解,但2 d后又复发,如此好转反复数次,后经激素治疗痊愈,通过该病例,笔者也认识到,在一些初诊未明确病因的眼肌麻痹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治疗后的反应以及病情变化的特点积极寻找病因,切不可盲目治疗,延误病情。

综上所述,当发生眼肌麻痹,在已排除肿瘤等其它病症的前提下,应该及时选择针灸治疗,病程越短疗效也越好,对于功能恢复也越好。

4 典型病例

该患者为颅脑外伤后引起左眼外展神经受损后出现的左眼外直肌麻痹。临床表现为双眼向左看时,重影距离最大,左眼外展不到位。就诊时左颞侧头皮裂伤已缝合。右眼视力1.0,左眼0.4矫正1.0,眼前节及眼底均未见异常。眼眶CT检查:眼眶部未见骨折线。头颅CT:未见明显颅内血肿。诊断为:外伤性左眼外直肌麻痹。治疗时选取左侧攒竹、太阳、鱼腰、球后、瞳子髎、睛明,双侧合谷、风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电针选太阳和鱼腰,攒竹和瞳子髎2组。该患者经上述治疗4个疗程后,双眼向左看时无重影,左眼外展到位(图1)。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4-115.

[2]李进进,宁百乐,梁康.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2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16-17.

[3]张红,张莲英.针刺治疗眼肌麻痹33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2):24-25.

[4]王国明,温峰云,李丽霞,等.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38例[J].中国针灸,2000,(9):540.

[5]刘靖,汤艳娟,王春丽,等.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3例[J].中国针灸,2007,27(6):470.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GBT 21709.11-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 部分:电针[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4-5.

[7]戴三冬,钱荣立,李虎烈.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3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9,(2):106.

猜你喜欢

肌麻痹风池外伤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病因的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神经科疾病与眼外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临床特点研究
穿皮皮瓣修复在治疗手术外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