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矿藏的个性化开掘——评马笑泉诗集《三种向度》

2012-11-24刘宝田

文艺论坛 2012年12期
关键词:灵魂现实内心

■ 刘宝田

马笑泉的诗集《三种向度》开掘的“矿藏”无数诗人都开掘过。“度”者,角度;“三种向度”,即诗人向生活开掘的三种角度、三个领域。诗人以深沉的目光审判着斑驳的现实、拷问着深邃的灵魂、歌唱着隐秘的爱情。在这些古今诗人反复弄潮捕捞的“公海”里,马笑泉的浆楫击打起一片冷艳锐利的波光。

诗人对现实的审判冷静而严峻,具有一种鞭辟入里的力度。他歌颂“爱和真美的天地正道”“抵达了永恒的范式”(《蝴蝶用翅膀抵挡死亡的雷暴》),他歌颂“在误解中流传/却在理解中不朽”的“寒夜里掌灯的人”(《鲁迅》)。正因为对崇高和光明的仰望和追求,所以,诗人明知“现实”无与伦比地强大,“眼睛”曾“照亮墙/那冰冷而神秘的面容”,我们都曾碰撞过墙/渴望进入/或毁灭”,“可如今全变成了蚂蚁/忙忙碌碌/只不过为了墙角下的 /一个洞”(《我们》),但却并未逃避,更没有举起白幡投降,而是“亮出了新生的匕首”(《生活》),无情地解剖着现实,以求达到疗救的愿望。如果说,“工业时代”将竞争者异化成“豹子”,“华美的皮毛”包裹着“打击的骨骼”,欲望燃烧的“眼睛闪闪发光”,“神经紧绷来去匆匆”,“悲哀”地“必然与另一些豹子碰撞”(《豹子》),只是客观地展示了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时代镜像”;那么,面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丑恶生态,诗行间激荡着冷潮热讽的淋漓、鞭挞针砭的沉重,痛苦中泛起快意,愤怒中蕴含清醒。他在《硕鼠》、《人物素描NO.1》中抨击当权者中的贪婪奸佞腐败者,“嘲笑法官”,“大腹便便的姿态毫无节制”,又用春秋笔法嘲弄“假如一座大堤无故崩溃/或一位美女突然失踪/你不应该怀疑/这些块头巨大的家伙”,但“这种真实的荒谬你必须忍受”,因为“它身边簇拥着大群体格健壮的猫”。愤恨之情,无奈之叹,溢于言表。这类“硕鼠”“崛起的肚子日益沉重/一座虚弱的城市膨胀其中”,“在五座秘密的别墅旁他住着三室两厅/在十个淫荡的小姐外他守着黄脸老妻”。他们“始终不倒”,不仅因为有“群猫”的护卫,更重要的是他们“精干”地“玩弄着权术”,“多少次走钢丝架和平衡木/他臃肿的身躯挥洒自如//多少次面对盒子炮和手榴弹/他无畏的微笑不可侵犯”。如果在此停留,我觉得也只是抵达批判现实主义的一般境界。可贵的是,诗人继续向纵深探索。他并非危言耸听地预见或者描绘:“一头硕鼠能够分离成/无数头硕鼠/它们互相握手 聚会/灯火辉煌的大厅里觥筹交错”。这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都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场景,“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不仅如此,对现实生活的肌体几乎一切层面上的腐朽病毒,诗人都予以善良殷切地关注,其关注的力度亦常常引发人心灵的震撼。他为养育现代城市文明的农村、堆垒工业文明崛起的农民悲悯地呼吁:“这些饱满的金黄的肉体/从乡村艰难的土地中/匆忙赶往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迫不及待出售自己的肉体/两元钱一个啊/两元钱一个啊”(《玉米》)。这卑贱而又悲怆的叫卖,让我们想到的难道仅仅是“玉米”?他为丢弃诚信的生活、萎缩扭曲的人性痛苦地低吟:“大街上到处都丢弃着心”,“谎言都如金子/在全世界合法地流通”,“是汽车构成了飞速奔跑的防线/人们都像些窃贼 /敏捷地穿越空隙”(《大街》)。这普通而又特异的场景,让我们看到的难道仅仅是“大街”?“玉米”、“大街”的张力外延何其广阔!他把怜悯和愤怒炼为一炉:“秘密旅馆中的男人表情冷漠/他在镜子中认不出自己/午夜的第一声尖叫/是小巷中艳丽的蝴蝶/翅膀被撕碎后/发出的声音”(《城市之夜》);“今夜/圣徒与恶棍同桌/淑女和荡妇竞技/大同世界可不可以提前进入”(《麻将响在中国的大地上》)。他把鄙视和嘲讽织为一片:“请转过身去注意后方/你木讷的妻子正与人拼命通奸/请钉死窗户装上子弹/你妖娆的情人正准备从床上逃离”,“请拿起毛笔构思挽联一副/把无人赞美的身后苦心粉饰”(《请》)。拷问庸庸碌碌的人生,他叹息“啤酒瓶的肚子日益膨胀/名片上的头衔年年如故”(《人物素描NO.2》);拷问麻木不仁的灵魂,他痛惜:“它把钉子敲进你的脑袋/它让疼痛麻木你每一根神经”(《生活》)。诗人的笔锋异常锐利,随意一击,常常切中事物的本质:“与人民医院仅一墙之隔/教育毗邻着疾病”,“密集的窗户中闪射出更多扭曲的目光”(《县第一中学》)。他从一个人人皆见的平常事实,异常敏捷地直抵事实的本质,揭示现实的教育模式“毗邻着疾病”,然后自然而然描绘这种病态教育带来的后果。平平而起,横空切入,天马行空,自然贴切。

诗人对灵魂的拷问坚韧而孤独,具有一种入髓通灵的深度。“诗缘情。”诗的本质是抒情。歌吟万物是情的外化,拷问灵魂是情的内省。灵魂的独语常常是最深刻的抒情。现代生活商潮弥天,铜臭漫地,声色犬马翘足台前,神圣庄严屏声后台。真正的诗人灵魂备受煎熬,他们挣扎于现实的泥潭,“昭示着人类/一些朴素的的法则/节制、冷静和深入”(《冬天》),坚持不沉沦于黑暗;他们探求于精神的漩涡,“双手插入石头”,“痛彻肝肺”,“深陷于内心”(《石头》),顽强追索心灵的家园。虽然,“我的肉身在人世挣扎/再美妙的诗句/也无助于解脱这种痛苦”,但仍然不倦地“借助于内心的诗句/我的灵魂在飞”(《我只是一个忧郁的诗人》)。那么,应当获得一种什么样的“内心”呢?诗人认为即使“火焰的思想”,也“不能烧净/积满灰尘的灵魂/使此身化琉璃/火中生香莲”(《一个人》),而是要使“体内的缰绳断裂/一颗心获得松驰//雨声渐渐远离/另一种疼痛骤然开始”(《疼痛》),要突破旧的自我束缚,进入新的历程,而且这种历程是不断更新的:“每次碰撞/经历疼痛/每次分裂/获得重生”,“每次流动/进入陌生/每次蒸发/体悟循环”(《雨中的我,水中的我》)。只要在不停的运动中,不停的突破,才能找到新我,“坚守的姿势/至痛的快乐由此产生”(《一个人》)。灵魂在现实中横遭痛苦的啮噬,寻找不到“既不属于铁的黑暗/也不属于浆糊的白昼”的“真正的黎明”(《失眠》),但仍然要“点一盏灯”,“不仅仅/亮于黑暗/而且燃烧在白昼”。虽然,“一盏灯的火焰/并不需要有多高/内心却因此骤然明亮”。那么,这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呢?诗人给我们透露的信息是“点一盏青铜的灯/泥土的灯/或风雪之夜/不曾屈服的马灯”(《点一盏灯》)。我认为,是一盏民族文化传统的灯,华夏人民精神的灯,而且要面对“风雪”,不“屈服”地点燃。那么,不但从现实的层面讲,可以使“一些图纹深深/刻于灵魂岩层/古朴 奇异/却因此而清晰/显示神谕”,而且从历史的层面讲,“它所传递的温暖/也许来自千年之前/或者要到千年之后/才会为另一个点灯的人/在静默中领受”。如果你真正领悟了华夏文化精核的力量,那么,你就会“领会存在核心的秘密”,就会在喧嚣汹涌的现实尘俗之中“真正点一盏灯/真正守一盏灯”(《点一盏灯》)。为了这种坚守,诗人在《鹿》中以鹿的美丽形象自况,也以鹿激励和自己同时代的同龄人:“一只鹿在奔跑/一只鹿在内心奔跑”,这是一种精神昂扬的幸福的追求,也是一种前景灿烂的自信的拼搏,它的力量来自源于现实压力却确实自觉地“不断呼啸”着抽打的“内心的鞭子”。一旦精神自我松驰,或自以为到达成功的“绝顶”,或确实到达了某种“绝顶”而不再用“内心的鞭子”抽打自我,那么,鹿就不再奔跑,所以诗的结尾四个大字:绝顶无鹿。嘎然而止,令人深思。

心灵的栖所,魂魄的归宿,自古以来就有一代代诗人哲士在不断追寻。青年诗人马笑泉却给出了与古今中外贤哲们迥然不同的答案:一方面,要“深陷”而不是“逃避”现实,不断地突破旧我,创造新我,从精神上一次次更新自己;另一方面,在更新自己的过程中,要始终点燃民族文化和华夏精神的传统火炬,照耀自己,即一方面在生活实践中改造自己,另一方面在主观内心修炼自己。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且能有“在命运的搏击中/最后的飞翔时/熠熠生辉/令人仰视”的那份“顽强”(《一只深秋的蚊子》),就不会“无法拔除/内心的野草滋滋生长/泥土鲜红/血与思想将被覆盖”(《散步于夕阳下的田野》),就能“把真归于真/把善归于善/把美归于美”(《母亲》),“就会在与一首诗的相遇中/我发现了自己”(《写诗》)。于是,“以便在适当的时刻/重返永恒的神秘家园”(《内心的王者》)。我以为,这种精神家园的答案,比古今中外一切寻觅者的结论都要高明而实际。看似平常,其实到达了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契合的共同深度。

诗人对爱情的歌唱真挚而清醒,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纯度。它是隐秘在重重心之帘幕背后的两性间羞怯,羡慕,美丽的诱惑,热切的吸引,优雅倾心的奉献和神圣纯洁的占有。

也就是说,爱情的终极行为方式也是灵魂归宿抵达的都是性。由于愚昧专制文化长久处于人类历史的主导地位,人类对性都觉得难以启齿,尤其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华夏子民。因而,作为文艺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主元素之一的爱情,歌唱的人千千万万,但极少有作品敢于进入性的领域。也许是现代文明的进步,也许是艺术追求的必需,也许是生活本源的写真,也许是觉得这个公开的秘密没有遮蔽的必要,马笑泉的笔锋毫不隐晦地直击性这个敏感部位。他的《隐秘柔情》一辑的扉页题诗就大胆揭示性的美丽与神圣:“床单远比一场冷雨善解人意/轻柔的呼吸熨平每痕心伤/雪地里绯红的花欲开未开/这赤裸的圣地/拥有身体的显著颜色”(《等你,不在雨中》)。开篇的《球赛》更有点石破天惊:“云雨打湿了这只爱情的虎/他在球桌边长抽短打左攻右杀/汗水和喘息笼罩着/容貌清秀的对手尖叫连连/他更有力/而她也许更兴奋/这场比赛没有裁判/只有真主知道/雾气弥漫的比赛/为何举行/到何时才真正结束”。我觉得,一个“为何”,一个“何时”,下语巧妙,揭示了这场“球赛”无人组织、没有奖杯,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世俗的名利诱惑,纯粹是“他”和“她”自由组合的排他性“赛事”,激奋而愉悦。这是一种人类本能需要的“生动的会合”,“你和我需要互相的解救”(《等你,不在雨中》)。

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的爱,让人从心灵上拂去人世间的一切愁云苦雨,置身陶醉之中:“世上竟有如此温柔的火焰/焚烧我/而不使我觉得有丝毫苦痛/在火焰中一切都是幸福的/无论翻滚 撕咬/还是哭泣 叫喊/都是幸福的”(《火焰》)。因而,这种爱,纯粹得让人刻苦铭心:“我要将你埋葬/埋葬你茉莉弱小的身影”,“连同你/那纠缠不休的黑发/那潮湿蛊惑的红唇/一起埋葬”,“埋葬于深深的内心”(《埋葬》)。“我深尝了烈焰红唇/此生的幸福已够”,“没有你的世界早已黯然失色”(《玫瑰》)。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描写不是把人降低到动物的层面了吗?请别忘记,“高等动物”也是动物。但既属“高等”,自然就有区别:“我多想踏上/那条叠满落叶的小路/它曾接通两个人的心灵和肉体”(《忧伤》)。正因为“心灵”的谐合,人类在这一点上才超越于一切动物,而这种心灵谐合,绝非任何世俗利益的满足,亦绝非任何政治、哲学、宗教、艺术追求的谐同,而是二者互相的羡慕、吸引和愉悦。正是有了这种朴素自然的水晶般的纯度,使双方既达到形而下,也达到形而上的天堂。因而诗人清醒地歌吟:“只剩下肉体/只剩下光秃秃的性/如果这就是你们所说的爱情/那我宁愿把骑士勋章/颁发给路边的公牛”(《在车途中对爱情的观察和思考》)。

诗人展示爱情纯粹的真纯与炽热,意义在于抗击世俗“爱情”的扭曲与虚伪。在商品泛滥的当今社会,爱情也已异化成为一种商品,成为爱的变形变味变质的膺品。当年“那个羞涩的小女孩”,“多年后他们在另一座城市再次相逢/她的放纵令他大吃一惊/爱情始于纯洁而终于淫荡”(《东方红小学》),正是这种变形变味变质的写照。它与商品一样浮沉,追求日益加价。殊不知,加价的爱情正在贬值,以物质利益的价值计算,爱情便成为一堆狗屎。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诗人对真爱的歌唱具有纯金般的光泽。

无论是对现实肿瘤的切割,还是对心灵煎熬的展示,或者对真纯爱情的歌唱,诗集的文本风格始终统一于一种清醒的冷峻、机智的犀利、明澈的深刻的氛围之中。冷峻使灰暗的现象上升到浏亮的哲理高度,犀利使灵魂的触角抵达事物的核心内部,深刻使思想的烛光洞澈幽黯的隐微奥秘。这些,都牵引人的心灵向着阳光璀璨的云端上升。我想,这并不是诗人刻意的追求,而是诗人的本性自觉不自觉的自然外化。这正如诗人《欲界》结尾的那句诗:“我们最终皈依的是自己”。正因为皈依了“这一个”自己,所以《三种向度》的个性化特点明显而奇崛。应该说,这种明显而奇崛的个性化特点,正是一个成熟的诗人的标志。

猜你喜欢

灵魂现实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漫画:现实背后(下)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