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台民生新闻要甘做“下里巴人”

2012-11-22熊广平

声屏世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民众群众

□熊广平

在各种新闻无孔不入的网络时代,如何办好电视节目,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眼球”,提高电视收视率,是地方电视台必须思考的问题。从地方台的观众结构来看,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居民占绝大多数,而在有线网络尚未普及的广大农村,地方电视台无线网络占有相当的优势。即使是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相对高的地区,众多卫视台的选秀、相亲、娱乐、综艺等“阳春白雪”,也很难让广大农民观众感兴趣,形成“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这无形之中给地方电视台提供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要转变发展观念,甘当“泥腿子”,不怕做“下里巴人”,要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办出让广大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从而提高电视的可看性和收视率。

要练就 “千里眼”“顺风耳”基本功。练就“千里眼”“顺风耳”必须做到“六勤”,即眼勤、耳勤、嘴勤、脑勤、手勤、腿勤。众所周知,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跑出去的时候不仅要带摄像机和笔记本,更要带嘴、带脑、带心,要善于捕捉新闻事件,找准新闻点,从平凡事情中发现闪光点。我们平常说要做到“三贴近”,就是要做到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准则。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入得庙堂,更要放下架子,深入一线,下到田间地头、村寨山岗,走进社区里巷、企业车间,跟基层普通百姓交朋友,掏心窝,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这样才能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了挖掘更具生活性的新闻线索,还要多方安插“眼线”,跟乡镇通讯员保持密切联系,以延伸视角,及时准确地搜集到各种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素材,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既可避免小道消息四处蔓延,也可通过正面报道,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正确看待突发新闻事件,学会理性思考,从而为稳定群众情绪、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民生新闻要姓“民”。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乐民之所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所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反映的是官民关系,用在电视人身上也一样。你把镜头对准基层民众,关注他,记录他,他必然也会关注你,关心你。要紧贴“地皮”,多接“地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民众的视角看待和思考问题。老百姓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必须看得准理得清,把准脉搏,及时跟进采访报道。看病贵上学难、医保社保、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规划,以至于粮食价格、蔬菜和副食品价格、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就是涉及到国计民生,是民生新闻的重点,也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关注这些问题,紧贴百姓,解民所急,帮民所困,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这就是关注国计民生,是电视人的社会责任。要少讲官话套话,多讲真话实话大白话,甚至是土语方言,讲到老百姓心里去,用心、用情去打动老百姓,走进他们的心里。只有这样才能拍出让百姓喜欢的新闻,才能有人收看我们的电视节目。

要理性引导。“下里巴人”不是俗,不是粗俗、庸俗、陋俗,不是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相反,它是“大俗”,是一种极善的俗。不能刻意追求所谓的 “高雅”,也不必刻意避免被人视作 “世俗”。只要顺其自然、心融于天,率性而为却不放纵,心法自然而无人为。这样的行为十分普通,普通到看起来“俗”的地步,但又因其自然和谐而十分特殊,以至有“雅”的味道,是“大雅”。 因此,在电视节目中,既要贴近基层民众,真实地表现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求,反映他们的心声;更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理性引导,用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观众,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用电视语言的独特魅力吸引观众,征服观众,做到雅俗共赏。

地方电视台作为基层一线的电视媒体,具有贴近基层生活的优势。我们必须面向基层广大民众,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实用有效的新闻信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彰显亲和力和贴近性,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清新悦目、可依可信。只有这样,观众才会越来越多,社会影响才会越来越大,品牌效应才会越来越凸显,媒体的传播地位才会越来越高,才能真正体现电视媒体在舆论导向、信息传播、社会教育、娱乐大众等方面的巨大功效。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民众群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