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访谈

2012-11-22付晓光田维钢

声屏世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保罗报纸媒介

□付晓光 田维钢

保罗·莱 文森(PaulLevinson,1947—)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保罗·莱文森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而成为北美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成为当代纽约学派的领军人物。在美国访学期间,几经周折,我们在纽约福德海姆大学他的办公室里采访到了这位当代媒介理论大师,就当前业界和学界都非常热捧的“媒介融合”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以资国内同行了解和借鉴。

人脑:媒介融合概念的核心

付晓光、田维钢(以下简称付、田):在尼葛洛庞帝教授提出了媒介融合概念之后,许多人尝试定义媒介融合,但没有一个人的定义能被所有人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我们很想知道您是如何理解媒介融合的?

保罗·莱文森(以下简称保罗):我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中提出了“人性化媒体”理论。人类发展了媒体,所以媒介越来越像人类。媒介并不是随意的衍化,而是越来越具有人类传播的形态。这就是我对媒介融合定义的来源。人类的大脑是生物信息处理方面的终极融合案例,做了包括思考、阅读、情感、计划、记忆和处理视觉、听觉、味觉在内的所有事。

我认为媒介会向着人类的功能和形态发展,尽管我不使用融合这一词,但是我在70年代就提出过,随着媒介的进化,每个设备能做的将会越来越多,直到所有的设备都融合为一体,就像人脑一样,这就是我认为的融合的本质所在。它由一两个、三四个进程开始,一直发展,直到所有人类做的事情,媒介也可以做。

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有两个大发展。第一个是互联网络。网络是媒介的媒介。你可以在网络上读报纸,可以在网络上听音乐,也可以在网络上看视频。所有媒体单独在线下能做的事情,网络在一个系统内都能够实现。第二个是智能手机,它比十到十五年前网络能做得更多。而且,它比较小。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体所做的越来越多,而且是所需的越来越少。更小的设备、更强大的功能。这也就是我说的,大脑是融合的模型。随着媒介变得更加强大,媒介会引入越来越多的传播类型。

这就是我定义的媒介融合,它是媒介和传播系统向更大的人性的发展运动。对它的阐释有很多种角度,但对我而言,它的核心就是人脑。

付、田:好像媒介融合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除了你所说的技术融合,还有其他许多融合形式。您如何看待其他方面的融合?

保罗:我与其他媒介理论家不同的是,我并不认为经济层面是那么重要。对我而言那是很表象的一层。很多人认为媒体所有权并购也是媒介融合。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互联网,媒体所有权并购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好,新的事物会在这些并购之外出现。你想一下Twitter,或者Facebook,他们并不是福克斯或者默多克所有,也不是收购了CBS的Viacom。所以媒介并购是发生在旧媒体身上的事情,而不是媒介进化的前沿,所以我觉得它基本上是不相干的。

你即便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媒体公司,当代受众会以个人想要的方式使用媒体,媒体要做的是他们对个体受众的推动做出反应。我认为真正的媒介融合,是赋予个人权利,媒体所有权并购对此影响是微小的。

付、田:convergence一词在中文里被翻译成融合,指的是水乳交融的状态。您觉得,这种理解是否准确?

保罗:在英语中,convergence所指的通常是过程,而非终结状态,当然终点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人们说我们正看到mediaconvergence,他们指的是两个物体彼此靠近,而不是他们“砰”的一下就完全在一起了,这是我理解的mediaconvergence,但是在终点合而为一的概念并不与其本质相悖。我有一个例子。convergence就像两个人谈恋爱。如果两个人已经彼此相爱了,你会说他们已经converged了,而不是convergence达到这个状态的过程。

付、田:您认为现在美国最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是什么?

保罗:iPhone是第一名的,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Android,Gphone。我在七十年代就预见到,有一天,用我们手中的一个小设备,我们能够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得到任何信息,不管我们当时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有了iphone,我们现在已经在接近这点了。iPhone实际上是ipod的发展,你不仅可以听音乐还可以用它给别人打电话、上网。iPhone被发明的原因之一,是使用iPod的人希望能够直接用iPod链接网络下载音乐。在过去,除非你有一个特别贵的版本的iPod,否则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要在电脑上下载好音乐,然后把iPod连接到电脑上,再把音乐传送到iPod上,你才能边走边听音乐。iPad的发展很有趣。因为很多人不想再通过他们的电话说话,美国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用手机发短信的频率远胜于打电话。他们买iPhone因为可以上网,得到网络提供的东西,他们并不在乎打电话。而且你用i-Phone必须向电信运营商AT&T缴费。实际上iPad是不能打电话的iPhone,同时它提供了比iPhone更好的网络接入性能。它有一个更大的屏幕,输入起来更简单,可以在一个更享受的大屏幕上看视频,iPad应该说是iPhone的平行产品,而非下线产品,就网络性能而言,它是一个进步。

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

付、田: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传统媒体有了许多改变,甚至有了很大的危机,但是传统媒介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保罗:这是我媒介进化理论的核心部分。我说过,媒介越来越像人,这意味着媒体间相互竞争。那么,那些功能上不太人性化的媒体会怎样呢?答案比较复杂。因为取决于不同的因素,不同的事件会发生。有些时候,媒体就消失了,不再存在。早年间的电影都是无声的。在1920年,有声电影开始出现,几个月之内,就再没有人制作无声电影了。就是这么迅速。与之对照的是,当电视出现之后,人们认为广播会很快死掉,彻底消失。因为既然能在电视上看到,为什么还要到收音机里去听呢?刚开始的几年,广播的确过得很凄惨,很多节目都转移到了电视上来做。但是现在广播并没有死掉,它比过去都成功。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有声电影出现后无声电影死掉了,而广播却在电视的时代里繁荣起来?换句话说,为什么一个单一的视觉媒体在声音和视觉媒体出现后死掉了,而一个单一的听觉媒体在视听媒体出现后出现了繁荣?我做了研究,结果是广播能够做一些电视不能做的事。这与我们的生物传播本性有关,也就是没有媒体,我们会如何沟通和交流。地球上每个夜晚都是漆黑一片,但它从来不是安静的。我们有“眼睑”,闭上眼睛我们就看不到任何事物,但是,我们没有“耳睑”来关上我们的耳朵。实际上,即使我们在黑暗中睡觉,人类的耳朵仍然在探听,这也就是为什么闹表可以奏效。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人类本能中,有一部分是习惯于听而不看,但看而不听,却不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无声电影没有存活下来,因为它是一个人工制造的非人性化的传播方式,它只是那个时候我们能做到的水平。广播能够存活下来继续播放摇滚音乐,是因为广播诉诸于一个人类的交流模式。我称之为人类的媒介生态环境(mediaecologicalniche)。媒介生态环境要求媒介生存必须做一些其他媒介不能做的事情。广播通过提供可听但不可见的方式占据了一部分媒介生态环境,它在某些方面比电视做得要好。

付、田:那么报纸呢?它是否真的会如人们担心的那样消亡?

保罗:我一直在说“可靠的定位性”。如果你读《新新媒介》(作者注:莱文森的新作)的第37页,你觉得它很重要,你可以做个标记。你不用担心下次打开书,这个标记就不在了。现在考虑一下网络,大部分时间,信息会在网上,但也有可能某一天你登录之后发现这个信息就不见了。所以,书籍和报纸在这一点上有优越于电子媒体的特性。报纸不如书籍,因为我们经常看过之后丢掉报纸,这就是为什么报纸比书籍更容易受到数字内容的冲击。报纸的优势是:昨天纽约下雨,你可能会把报纸放在头顶挡雨。报纸被打湿之后就没法阅读了,它让你损失一美金。但是,如果你手里拿着一个Kindle阅读器,你得小心不要损失150美金。这有些像戏剧。现在还有些人去剧场,但只是为了偶尔体验一下戏剧而已,它再也不像莎士比亚时期那样是一个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它只能是小众化的媒体。报纸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但是大部分报纸内容将会转移至网络上。书籍稍好,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可靠定位性。但到了Kindle阅读器可以可靠地定位所有书籍的时候,书籍就失去了优势,去日也就无多了。

付、田:媒介融合给传统电视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保罗:我们看传统电视的方式就是,我和太太在家,晚上九点看一个电视节目,我们谈论它。第二天,我和我的同事、学生一起谈论它。在网络普及之后,人们看《迷失》的某一集,或者任何其他节目。看完之后,他们马上可以去Facebook、Twitter或者其他网络,与别人一起讨论电视节目。他们很可能不认识,唯一的联系是都对这个节目感兴趣。社交网络媒体改变了我们从电视上看东西的方式。原来在电视上,我们可以看晚上九点的一个节目。但是如果你错过了,那就没办法了,消失了。但是现在,它只是从电视里消失,不会从网络上消失。在网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我们喜爱的电视节目,而且是在任何我们想要看的时候看,所以技术进步改变了我们接收电视的方式。你可以在电视节目之后登录Facebook,你可以看到人们在讨论这个节目,你还可以看到人们贴出了这集节目的链接。它将电视的控制权交到了观众的手中,而非电视台手中。新媒体之前,电视节目是电视屏幕后的囚徒,但现在新媒体将电视节目从电视机里解放了出来。这也符合人性化发展趋势。传统电视机或许不会存在太长时间了,电脑屏幕取代传统电视屏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补救再补救:媒介融合的未来

付、田: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设想中将来的媒介是什么样?

保罗:人类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媒体。电报刚出现的时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在纽约和芝加哥的人能够即时通信。之后不久,我们可以跨过海洋,与在伦敦的人即时通信,但这个奇迹并没有让人们满足太久。因为,为什么我要走下楼,到邮局去,把电报交给他们。我想要在家就能办理这些事。所以,贝尔发明了电话,迅速地取代了电报。这是一次又一次发生的事情。最好的例子是手机的进化。我记得在1950年,我在汽车里装了一个汽车电话。它比电脑的机箱还要大两倍,需要专业的汽车技师来安装。但是,新鲜劲过去之后,我很快就觉得厌倦了,如果我能拿着它该有多好,为什么一定要在我的车里呢?这就促使了手机的诞生。而第一个手机就像一块砖头。尽管我们喜欢它们,我们想要它更小,更好。于是手机就沿着这条路一直发展。

其实,媒体一直沿着这样一条路在发展。补救性媒介,指的就是修正了之前媒介缺点的媒介。我认为未来的媒介产品将能够折叠起来放进口袋里,但打开之后你根本看不出它曾经折叠过,而且相比下处理速度会更快。这个补救会继续下去,因为没有什么媒介是完美的。

更重要的是,媒介使人类回归本性。我很反对媒介批判主义。他们认为媒介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虚假,使人类迷失人性,人正变成机器人。其实,你可以在媒介中看到,我们总是让媒介做我们希望它们做的事情,而不是媒介让我们做它们希望我们做的事情。

猜你喜欢

保罗报纸媒介
报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