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格式塔心理学透视姜文电影的审美呈现

2012-11-22徐展

电影评介 2012年13期
关键词:姜文同构异质

从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到2010年《让子弹飞》,十七年导演四部电影,数量虽少,但却足以让作为导演的姜文在中国影坛占据重要一席。无论是创造票房奇迹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地下热映的《鬼子来了》和争议不断的《太阳照常升起》,亦或是精雕细琢的《让子弹飞》,姜文的四部作品风格各异,却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与深刻的社会意蕴,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研究价值。对于姜文电影的审美分析,自然也是影视美学研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电影审美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格式塔(完形),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注重研究意识经验与人的行为,认为意识经验自成格式塔,强调感知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心理现象的元素分析。[1]换言之,人们所见之物并非是实际存在之物,而是“呈现”之物,这一观点为影视艺术的创作、审美提供了有力注脚。不仅如此,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即是一种格式塔,它是一种结构性整体,其每个部分的意义必须依据它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2]电影审美,着眼于解构电影作品美学效果的形成机制与规律,必然也就要关注于电影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构成及其运作。从格式塔心理学观照电影审美,就是要将影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主客体活动的同构性,通过影片所建构的物理场与观者心理场的契合,从而实现与欣赏者的身心共鸣。

二、姜文电影的审美呈现

1、独特的视听语言

在姜文电影中,首当其冲的是影像艺术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官冲击。首先是快速拼切的镜头。姜文对蒙太奇创作的偏好,可以说是达到“极致”,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画中人”,短短1分30秒的画面,就由多达27个镜头组成,正是通过这种快速推进、干脆利落的镜头转换将文革“送军”场面表现得轰轰烈烈、激情飞扬;其次是畅意的画面色彩。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暖人心脾的红绿基调,到《鬼子来了》中冷峻严肃的黑白对比,到《太阳照常升起》中炽热灼烧的重彩主调,再到《让子弹飞》中变幻交错的大地色系,姜文对画面色彩的组合调度,巧妙地起到表现情绪、烘托气氛的作用;最后是独到的声音元素。在姜文电影中,语言不仅是传情达意的手段,更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元素。而方言的运用,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更是平添了几分人物表现力,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京味十足却又麻辣火爆的语言,《鬼子来了》中地道的唐山话。

2、散文化的叙事结构

陈平原先生曾经将中国民族艺术划归为两大传统,一是由《史记》、《汉书》至唐宋话本传奇、地方戏曲再到明清章回小说延续而来的“史传传统”;二是由《诗经》、楚辞至唐宋诗词、宋元绘画延续而来的“诗骚传统”。[3]后者体现在姜文电影中,即是影片叙事中特有的浪漫、迷离甚至是魔幻的诗化风格,原本完整顺序的故事发展总是会溶于间离、诗化的叙事中。姜文电影的叙事如同诗歌般天马行空,但却形散神不散,在断裂和交错中为影片制造出诸多悬念与碰撞。《太阳照常升起》中,这种叙事结构的非常规和反叛性得到全面展露。影片按照春夏秋冬讲述了四个故事,如同散点撒墨一般,呈现出碎片式的表达。但是,“疯”、“恋”、“枪”、“梦”四个故事看似天马行空,却是各自以十分清晰的时序进行结构组合的,通过人物交谈、场景回放或者画面切黑而有机串联在一起。

3、意味深长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姜文电影中超越现实的艺术自我与反思现实的智慧表达的完美结合,这些独特而又略带荒诞的幽默呈现,在深刻表现主题思想的同时又不乏诙谐,在将观众逗乐的同时又发人深省。《让子弹飞》可以说就是一部黑色幽默的饕餮盛宴。影片一开场,在观众耳熟能详的《送别》歌声与刺耳的汽笛声中,一辆火车由十几匹马拉着呼啸而来,这个玩笑般辛辣的历史隐喻将时代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语言,却能让人在体味另类黑色幽默的同时,反思那个中西文明激烈碰撞的荒诞年代。120分钟的影片中,幽默元素随处可见,“情节冲突的充分,一环紧扣一环的冲突,充满着令人畅快淋漓的舒张感,是姜文精神让人佩服所在。”[4]

三、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观者审美体验的生成

1、视听元素的趋完型律

趋完型律法则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补偿心理,倾向于把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这种心理,正是人们追求有序格式塔的天性使然,心理学上称之为“完形压强”,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姜文影片的视听元素,无论是镜头剪辑、画面色彩还是声音配乐都十分巧妙地融会贯通了这种趋完型的观影心理。

蒙太奇镜头的大量运用是这种思维的直接体现,观众对于相邻的两个镜头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其应有某种内在联系。比如《让子弹飞》,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甚至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影片中张麻子刚刚开始自陈身份,提到自己曾经跟随松坡将军混过,观众还没回过神来去想清楚松坡将军是何许人也,镜头一转,葛优饰演的“汤师爷”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除去画面元素,电影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投入数月时间倾力打造的原声音乐贯穿电影始终,整个音乐由多个乐章组成,主副章节各有意蕴,音乐在观众重新组合碎片化的电影叙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异质同构的美学传达

异质同形论认为,作为观照对象的客体总是具有一定的物理结构和力场,而人的大脑中也存在一个具有场属性的系统,体现为一种生理性的力,而这种生物性的力又直接与心理活动的力——知觉力联系在一起,表现为一种心理运动。这样一来,客体物理性的结构力场、大脑中的生物电力场、心理活动过程的知觉场就发生相对应、相感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被称作异质同形。[5]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观众才会从影片中直接感受到“画面色彩”与“形象运动”,进而与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机关联,达到主客同构。

在运用异质同构论来阐释电影艺术的表现性时,“场”环境是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审美活动不是主客体单方面的一种行为或属性,而是“心-物”场互动的结果。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让子弹飞》,姜文的电影历经了从广受赞誉和共鸣,到逐渐游离于主流之外,再到回归和“被热捧”,抛开四部影片商业运作和票房的成败,单从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来讲,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人生经历与现实环境相碰撞的产物,纪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人的价值观变迁,也正是这些深刻的现实主义思考(物场),才能激发起观众心灵中最广泛的东西(心场),完成异质同构,产生互动,引发共鸣。

3、顿悟思维下的审美碰撞

格式塔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三点:一是前文提到的异质同构论;二是“顿悟”学说。人的思维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正是情境的不断组织,直到领悟到事物内在的相互关系,也就产生了“顿悟”;三是注重创造性。打破旧的格式塔,发现新的格式塔,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本质上也是与对事物中某些格式塔的顿悟有关。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要与现实世界严格分离,另一方面又必须恰到好处地把握现实社会的整体性、典型化特征,通过声画元素的组合来“旁敲侧击”地引导观众对影片产生顿悟。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的痛苦、梁老师的死、唐妻的偷情等,看似杂乱无章,却共同烘托出一种生命无常的哲学内涵。在我们的生命中,痛苦每天都在发生,无法逃脱,平庸卑微的生命也无力抗拒,这是一个重复不尽的循环。当观众在每一段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去细细品味、沉淀,就会在观影过程中调动起自身的“移情”和“顿悟”情感,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达到认同。

4、知觉组织法则的张力呈现

平衡与张力是格式塔心理学基本创作原则,即在平衡中通过突出张力去呈现力的式样从而完成异质同构。至于如何凸现张力,如何制造二元对立的相峙,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出一系列知觉组织法则。在这里,举其中的邻近性和简化性原则来对姜文电影的审美呈现加以说明。

第一,邻近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如果事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容易形成力的图式,刺激感官。在姜文的电影创作中,就十分注重营造这种一起被感知的事物之间的对比,凸显张力。比如《鬼子来了》中鲜明的黑白对比体现出姜文对历史的思考和话题的严肃;而《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都深刻地体现出一种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反叛以及对传统宏大叙事的颠覆。第二,简化性原则。“在特定条件下,那些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洁明了性的视觉刺激物(格式塔),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6]《让子弹飞》中,张牧之与弟兄们在小六子坟前发表“报仇言论”的这场戏,充分展现了姜文对简化性原则的追求和处理。镜头由空镜开始,突然闪进一个兄弟,说“六弟,五哥发誓替你报仇”,然后走了,又闪进一个,说“六弟,四哥发誓替你报仇”。……整个过程没有对白,全是独白,所有演员都是对着镜头说话,干脆凝练,但是要表达的含义全都孕育其中。可以说,姜文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但又是最有效的方式,赋予了影片无可比拟的一种力量。

结语

概括来讲,格式塔心理学对电影审美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它从心理学原理来对观影者的感知心理和审美体验进行解读,突破了以往电影审美重要素轻整体、重形象轻心理的研究思路,开拓了电影美学分析的视野。当然,格式塔心理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失真、变形等艺术形式的依据,陷入到唯心主义的泥淖中;众多物理学的概念和术语使得他们的理论晦涩难懂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电影审美分析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注释

[1]A.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Matthews and Eric, The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 Lond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p.41.转引自张颖.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J].法国研究,2010(2):1-8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8

[4]周星.姜文电影的创造精神——关于艺术个性与审美变化的关系[J].文艺争鸣,2011(7):107-109

[5]吴绍全.格式塔与审美心理研究[J].齐鲁学刊,1989(4):73-77

[6]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

猜你喜欢

姜文同构异质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课间小游戏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