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电视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双重修辞——以CNN 阿拉伯革命和伦敦骚乱报道为例

2012-11-22□徐

声屏世界 2012年2期
关键词:阿拉伯革命英国

□徐 盟

栏目责编:曾 鸣

CNN 以迅速、及时地报道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事件享誉全球,成为美国国内和全球范围最主要的电视新闻提供者,在全球信息传播领域享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但是,CNN 新闻报道是西方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不仅预设了媒体自身的立场,还加入了其双重价值观倾向。以下笔者将以CNN 在阿拉伯革命和伦敦骚乱报道中的表现来说明其如何在新闻中植入双重价值观的。

阿拉伯革命和伦敦骚乱的对比分析

阿拉伯革命的导火线是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失业大学生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在绝望中引火自焚,不治而亡。他以反叛教义的极端方式,为生存和尊严自戕抗争,旋即在突尼斯、埃及、北非、西亚乃至整个中东诱发翻天覆地的社会与政治海啸。

伦敦骚乱的起因是在2011年8月4日,伦敦北部的一名29 岁的黑人平民马克·达根(Mark Duggan)被伦敦警察厅的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8月9日,骚乱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英格兰地区的大城市。

比较两次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共同点:

民生问题是最主要根源。阿拉伯革命的根源在于,经济改革成果未能及时转换为百姓口袋里的财富,反而因为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和本国经济结构升级瓶颈限制,普遍存在高物价、高房价、高失业率“三高”现象。国家低收入、低保障和低幸福指数的“三低”问题相当严重。①而英国经济持续低迷,2011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2%。为应对经济低迷的状况,英国政府采取了紧缩措施,百姓无法承受紧缩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涨,使得叛逆心强的青年人心中的不满情绪积聚下来,等待爆发的时间点,这也是骚乱的众多原因之一。

新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将这场阿拉伯巨变称为“维基革命”,既源于“维基揭秘”披露和传播本·阿里家族腐败内情的发酵作用,也源于网络在整个巨变中的信息沟通、社会动员和行为组织。网络的功能就是使沟通与传播更加便捷、迅速、高效和低成本。突尼斯和开罗街头的青年胜利者此次被誉为“脸谱(facebook)青年”。信息借助网络实现了无缝对接与即时互动,进而形成滚雪球式的无限裂变,推动事态朝着有利于民众、有利于弱者的方向发展,也制约着军队的角色定位。在伦敦骚乱中,肆意滋事的青少年将犯罪现场照片放在推特(Twitter) 和脸谱(Facebook)上炫耀,还通过黑莓手机相互联络告知潜在的洗劫地点,警方称这种“炫耀帖”和手机短信煽动更多人加入洗劫者队伍。②与此同时,一个名叫“让我们帮助伦敦”的脸谱网上小组向伦敦市民发出呼吁,鼓励大家走出家门一起清理骚乱留下的垃圾。

电视媒体的传播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次阿拉伯巨变被形容为“半岛革命”。从突尼斯事变到埃及“广场革命”,从海湾国家动荡到利比亚内战,半岛电视台扮演着致命的颠覆性角色。半岛电视台在整个事件中的立场、视角和情感倾向,发挥了非常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力度与效果远远超过CNN 和BBC 等国际强势电视媒体。虽然英国骚乱持续的时间远不及阿拉伯革命,但是国际强势电视媒体大时段直播和频繁滚动播出的画面,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电视媒体以其直观的画面和全方位的报道,将这场骚乱成功地推送到世界媒体的面前,并借助人们对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的关注,把这次事件推到了更高的传播价值层面上。

CNN 对两者报道采取的不同修辞表现

以CNN2011年1月29日—2月17日的埃及革命和8月4日-8月11日的伦敦骚乱的电视新闻节目报道为例进行分析。

CNN 语言措辞对比。CNN 在埃及革命中高频率使用的词汇包括:uprising(起义)、unrest(动荡)、collapse(倒台)等具有事件定性色彩的词语,将埃及民众广场聚集和对政府的不满直接指向革命;crackdown (镇压)、clash (冲突)、siege(包围)、military assault(军事袭击)等具有军事行为色彩的词语,引导观众将矛头指向政府一方;crisis (危机)、protester(抗议者)、revolution(革命)、step down(下台)等带有冲突性质的词语,刻画出了矛盾剑拔弩张的气势,暗示革命一触即发。

在伦敦骚乱报道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包括:riot (骚乱)、disorder(无序)、battle(战斗)等无法表明性质的词语模糊事件的原因;fightback(反击)、debate(辩论)等略显积极的词汇反映事件可控,并将事件关注点引到英国的警方和讨论上来;crime(犯罪)、arrest(逮捕)、restore(恢复)等动词词汇将伦敦骚乱过程引向终结,用以表现骚乱可控,在政府的掌控之中。

CNN 报道事件重点对比。CNN 埃及革命主要报道:民众的愤怒和不满、浩大的抗议声势。在前期的报道中,大篇幅的直播开罗广场成千上万民众聚集和抗议;社会的不稳定、政府采取军事行动镇压民众,播出军警和抗议民众的冲突,以及坦克开进街区的景象;伤亡人数、政府的高压统治、国际社会的关注;总统被迫下台、政府被推翻。CNN 埃及革命报道就像是好莱坞的战争大片,采用先进的电视技术,将事件全程直播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并且配上记者的现场解读和专家学者的点评,使新闻更具可看性。

CNN 英国骚乱报道:英国面临的社会问题、青年的教育问题,模糊经济危机对英国带来的冲击,将话题引到社会细枝末节的原因上来;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骚乱对英国经济的影响,塑造英国政府积极的姿态,将骚乱暴徒突出到公众讨论区;直播英国首相的听证会,卡梅伦将骚乱归咎于“道德问题”,他认为“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长期以来缓慢而持续不断地沦丧”是导致“英国社会滋生骚乱态度及思想”的根源;对煽动骚乱人员的逮捕,民众主动上街清扫,骚乱逐步平息。CNN 英国骚乱报道将事件原因推向道德文化和个体,重点表现英国的民主体制。

CNN 报道传递的含义对比。CNN 在此次埃及革命报道中主要采用直播和节目的深度聚焦,传递的是民众为了追求民主和自由,推翻政府的独裁统治,将冲突矛头直指政府一方,借用正义和自由等“普世价值”的外衣,植入西方媒体的观点。同时,凸显抗议者对政府的不满,以及双方的斗争和冲突,表现埃及人民生活在贫穷和战争之中,甘愿为自由而战斗。

CNN 英国骚乱报道主要将镜头对准骚乱后的场景,以及警察逮捕暴乱者的景象,把根源矛头指向暴徒的个体。通过大时段直播英国首相的听证会,传递的是英国是自由民主文明的国家,骚乱的原因在于青年人的教育、文化等问题。重点突出英国政府能够控制此次突发事件,此次事件在可控的范围之类,不会进一步影响到英国社会的肌体。

CNN 报道采取双重标准背后的动因

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CNN 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其国际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压力集团和美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当它国和美国出现利益相争时,CNN 自觉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而非以所谓的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所以,CNN 国际新闻报道中预设的立场实际就是某些压力集团或美国政府的立场所在。③传播可以公开带有政治性质,也可以隐含有政治色彩,或者只是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但是,国际传播的政治因素是其本质固有的。④

出于石油利益、反恐战略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国会争取使这次发生的阿拉伯革命中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干预局势演变的方向,使局势变得对美国有利。不论是在突尼斯总统出逃、埃及总统下台,还是在北约出兵利比亚的报道中均可体现美国国家利益。

英国是欧洲两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国之一,也是美国最可靠的盟友,因此CNN 在报道中会考虑到英美关系对于美国国际利益的影响,政治因素在其国际新闻报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英国作为美国在欧洲的代言人和在北约的盟友,美国的国家利益和英国紧密相连,因此CNN采取站在英国政府立场一方的议程对伦敦骚乱进行报道。

受西方民主和自由价值观的影响。法国传播学者阿芒·马特拉说,“电视使世界成为‘地球村’,在这里粘合文化和社会的复杂性,其间讯息的着陆和反应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传播的新技术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电子技术使信息传播共享直至衍变为全球意识形态,这样的想法,不仅麦克·卢汉这样的传播学者深信不疑,CNN 前总裁特纳也言之凿凿,“我现在关切的议题主要是全球利益,建立全球传播系统以帮助全人类携手同心。八十年代早期,我曾表示要成为美国的良心”。“成为美国的良心”是特纳的重要理念,更是美国价值观的代言。

CNN 把阿拉伯革命的根源全归结为政府的独裁统治导致民众的反抗和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本能。西方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也驱使着CNN 在阿拉伯革命上采取倾向于民众和抗议者的一方。与此同时,“9·11”事件以后,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存在着恐惧,对阿拉伯的文化存在着误读,将这些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CNN 在阿拉伯国家的新闻报道中多采用负面的词汇进行解读。

而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构架在自由和民主之上,美国和英国共享这西方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因此CNN 将英国骚乱归咎于英国社会存在的一些表层问题,是可以控制和解决的,不会影响到英国社会的肌体,CNN 大篇幅直播卡梅伦议会听证正说明了这一点。

CNN 加强其双重价值观在全球传播力的措施

设置议程,借用新媒体说话。美国第三代传播学者的代表戴维·韦弗提出的“新闻媒介议程设置”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传播学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大众传播对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高密度、大规模的报道和深度报道的跟进,往往成为人为的“新闻议程设置”。CNN 则是美国大众传媒中最擅长此道的媒体。

CNN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先设置好议程,在新闻报道中选取电视观众在Twitter 和Facebook 这些全球性社交网站上的发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也更能够让人信服。此外,CNN 还开通了专门通过移动设备向世界各地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的CNN Mobile(CNN 移动),订阅用户可以通过微博报道自己的新闻,iPad 版CNN 支持分享和评论,并且支持离线浏览模式。这样,既创造了互动,营造讨论的气氛,引发更多关注,又能够起到引导舆论作用。

多种媒体齐上阵,营造多方观点。目前,CNN 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建立了庞大的国际新闻提供体系,涵盖150 多个电视机构,其中半数以上在发展中国家。CNN 借用其他当地电视媒体的报道画面,或者借用其他国家媒体的观点。一方面可以借其他人的观点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引用别国观点并加以点评,从而让观众同意自己观点。两者都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同时营造成多方观点的汇聚地,能够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传播力更强。

CNN 提倡“公民报道”,通过播放诸如Youtube 视频网站和IReport 上新闻发生地观众拍摄的视频,将所拥有的广大观众发展成为自己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充分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体现了新媒体提倡的互动、共享理论。同时,借助社交网站、微博等新媒体的深入合作,又对新闻信息进行了“病毒”式传播,从而获得了信息接触率的最大化。而通过用户充分的网络共享和互动,CNN 也为自己赢取了更多的最新新闻和视频内容。⑤这样配合记者发回的报道,多角度提升了新闻传播力。

大时段多栏目轮番轰炸。CNN 在全球共设立了36 个记者站,每逢重大新闻,必派出多路记者,供多个栏目进行直播连线。CNN 要求全球发回来的报道,在每个整点的《新闻头条》(Headline News)先播,然后在每天滚动播出的《世界报道》(World Report)《世界观点》(World View)进行详细解读和连线。新闻专题节目如 《AC-360》(Anderson Cooper 360)《今夜皮尔斯》(Piers Morgan Tonight)则对当地的一些情况做全面采访,记者采访背后具有新闻价值的视频放在《背景故事》(Back Story)播出,观众拍摄的视频则放在电视和网络互动栏目《我报道》(I Report)中播出。并且,在《世界财 经 报 道》(World Business News)《世 界 体 坛》(World Sports)中也会穿插相关信息。同时通过卫星连线、网络采访、电话采访等多种方式联系评论员和专家学者进行点评,使新闻更加具有可看性。

结语

CNN 电视呼号从2001年“Be the first to know”(做最先知道的)到2009年的“Go beyond borders”(跨越边界)再到2011年的“World news leader”(世界新闻领袖),可以看其在世界电视新闻界的地位,以及影响世界舆论的野心。但是任何新闻媒体都不可能保持100%的公正,CNN 在阿拉伯革命和英国骚乱采取的双重修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在认识到西方电视新闻媒体采取双重修辞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而且要抢先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声音,抢先影响国际受众的注意力,从而主导国际社会舆论。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在国际领域的新闻话语权之争,不仅是新闻媒体的竞争,也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体现。实现这个宏大目标,需要政治、经济、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力量支持,需要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力量。

注释:

①马晓霖:《阿拉伯世纪巨变启示录》,《国际先驱导报》,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1-04/09/c_13820617.htm。

②东方网:《英国媒体分析五大原因致使伦敦骚乱》,http://news.eastday.com/w/20110811/u1a6048170.html。

③杨席珍:《CNN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

④[美]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地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⑤刘笑盈:《CNN 的新媒体战略》,《电视研究》,2011(8)。

猜你喜欢

阿拉伯革命英国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英国圣诞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