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人的餐桌

2012-11-20重羊

中国收藏 2012年10期
关键词:分餐制器型茶具

重羊

在欧洲古典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偌大的厅堂正中,摆着一个长方形的餐桌,餐桌的宽度仅够坐一人,而长度却是想要多长就有多长,哪怕几十个人都坐得下,彼此两两相对、各自用餐;其间,往往还要换好几次餐盘、餐具,以应对不同类型的食物。如此景象便催生出一个问题:类似这样的宴会,需要多少餐具才够呢?答案是:数量巨大。而正是这种独特的长桌分餐制饮食文化,使中国外销瓷中的餐具占了相当一部分。

中国人看欧洲人进餐,似乎比较“矫情”。分餐制导致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餐具,装菜的盘子、碗都是一个人专属的,假设6个人吃5道菜,在中国只需要6个人的碗碟和5个装菜的大盘子,但到了欧洲,就需要6个人的碗碟加每个人5个菜盘,一下子数量上就多出好多。而碗碟菜盘的种类,更是区分为大盘、小盘、深碟、浅碟,各有各的用途。中国人使用方便的筷子,到了欧洲则变成了刀叉,还不止一对,吃沙拉和吃肉的叉子不能混,喝汤用汤匙和吃甜品用叉匙在人家眼里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在正式的欧洲宴会上,上每一道菜的时间、顺序都有讲究,而配合这道菜所需要用的餐具也会随菜上桌,不同的菜用不同的餐具,之所以不一起上桌,不是怕食客用错,而是桌子实在摆不下,即便如此,也常常能看到西式餐桌上密密麻麻的各式餐具,好不复杂。

在中国瓷器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的餐桌上大多摆放的是铁木餐具,富裕家庭和上流社会则会使用金银器具。见识到中国瓷器之后,欧洲人便希望餐桌上也能摆满这种象征身份的瓷餐具。需求促进生产,市场决定供应,中国的外销瓷制造商便开始按照欧洲的餐饮模式烧制相应的瓷餐具,大到杯盘、水瓶,小至酒杯、调料瓶,中国瓷器可以变身为任何一样欧洲人的日常用具。

18世纪时,餐具已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力军。一套完整的欧式餐具,往往包括数十只大小不等、用处不一的盘,各种形制的碗,盛放不同佐料的调料品瓶等,数量可达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一套比较考究的餐具,还要配有唾盂、敞口船形的盛放汁料的调料杯、盛生鲜水果的果篮,以及放置在餐桌中央的花插等摆设。上百件的中国瓷餐具风格统一,并绘有一致的纹饰,摆到桌上十分气派。因为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所以中国瓷餐具也会依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略加改变。

为了适应欧洲的需求,中国瓷质餐具在外形、功用上都尽量靠近其传统餐具形制,比如造型颇为有趣的双口调味瓶,就是中国人根据欧洲玻璃器仿制出来的,一个口装油,一个口装醋,用起来非常省事,是当时欧洲餐桌上常用的器具。再有独具欧洲风范的啤酒杯,当时啤酒还没有进入中国,瓷质啤酒杯便是仿自英国的金属器或陶器,在175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货运单上称这种杯为“英国啤酒杯”。这些运单上常常提到的另外一种和酒有关的器皿叫做“小酒库”,是盛白兰地或其他酒的瓶子,欧洲式样的方瓶显然是以西洋玻璃器为蓝本。除此之外,喜爱饮酒的欧洲人还发明了一种冰酒碗,用来冷却酒瓶和酒杯,酒杯可以倒挂在口沿的凹槽处,这种器型也是模仿自欧洲的金属器。

与餐具类似的是饮具,吃喝总是人类最要紧是事,所以茶具和咖啡具也是中国外销瓷中的一大类别。

茶具对于中国人而言相对简单,有部分式样就是直接沿袭自中国瓷器的传统器型,也有些比较别致,显然是仿照欧洲样式的器型,但总归脱不开饮茶的本质。茶杯则是用中国传统没有把手的杯,并附以托碟,也比较简单。

但咖啡具对于中国工匠来说,则完全是个崭新的设计。中国瓷咖啡壶的器型一般有类似执壶的样式,也有单柄壶的样式,造型大多取自欧洲的银器。咖啡杯一般比茶杯略大,而且往往附有把手并配以托碟。

和餐具一样复杂的是,欧洲并非有了壶和杯子就足够,他们还会订制品种繁多的配套器皿。一套普通的饮具便包括茶杯及托碟,咖啡杯及托碟,巧克力杯及托碟、茶壶及壶座、咖啡壶及壶座、奶壶及壶座,另有茶叶罐以及糖缸等。

欧洲人对于餐具的进口,在16世纪就已开始,据《江西通志》记载,仅1555年一年国外就订制过三万多件龙纹餐具。但在当时的欧洲,分餐制尚未流行,所以餐具形制也比较零散,没有之后那么多的讲究。到了雍正末年至乾隆年间,随着分餐制逐渐在欧洲大陆上流行,才开始从中国进口成套的瓷质餐具。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瓷走上了欧洲人的餐桌,取代了传统的金银器,而成为欧洲饮食文化中新的潮流。

清康熙青花花卉纹盘

清乾隆蓝彩描金徽章纹茶具

茶具由茶壶和花口托盘、奶缸及尺寸大小不等的碗和碗托组成,这套茶具由大约30多件组成。

猜你喜欢

分餐制器型茶具
慕古而怀今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品雅茶具
分餐制:将“餐桌革命”进行到底
中国餐制的演变
冯可宾买茶具
我们家的“分餐制”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