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瓷器风潮

2012-11-20鲁裔

中国收藏 2012年10期
关键词:青花瓷器欧洲

鲁裔

1514年,84岁的贝里尼完成他晚期最著名的一幅作品——《诸神之宴》。画面情节来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盛宴》中的诗句,描述在一次酒神的盛宴中,生殖神普里阿普斯萨因为行为不检,在宴会中出丑的事情。

画面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从每个神祗的动作、表情,到细微之处的背景、装饰,无不精妙。在画面中央及稍偏左的地方,一男一女分别手持一件青花大碗,下方戴着一顶松针叶头冠的森林和田野之神佛恩乌斯手中则拿了一件青花杯。

古希腊时期,瓷器尚未出现,而贝里尼显然是在画面中加入了当时的器物,连神祗都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可见中国瓷器在当时欧洲的地位和影响。贝里尼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视角,代表了当时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文化的主流。

贵族的专属

在15至16世纪的欧洲,中国瓷器往往被视作极为贵重的物品,只有贵族才有能力拥有。当时的意大利贵族,常以能够拥有一件中国瓷器为荣。因而,在当时的神话和宗教题材画作中,偶尔能看到中国瓷器的身影。它们在神祗与耶稣基督的手中,显示出当时社会对于瓷器的重视。在一幅绘制于1495年至1505年之间的东方三王朝见基督题材的油画中,可以看到一件青花小杯子,里面装满了金币,以进献给耶稣基督。对于画中的青花瓷杯,有人认为是明早期永乐的样式或者嘉靖的样式,但是也有些人认为这件瓷器应该跟这件油画绘制的年代相去不远。但无论如何,可由此看出中国瓷器的贵重,似乎只有身份不同寻常的人才能使用。

在此后的近三个世纪里,中国瓷器都被视作极为珍贵的物品而备受追捧。

当时能够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有限,因此价格昂贵,堪比黄金,但却依然阻挡不住欧洲贵族的购买热情,往往是一批瓷器刚刚运抵,就被王室和贵族抢购一空。在他们的宫殿、邸宅、陈列室中,经常能看到展示的中国瓷器,他们以此显示其身份的高贵与品位的高雅,同时也作为王室的财产,加以炫耀。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西班牙皇宫收藏有中国瓷器三千余件;而在葡萄牙王后的财产清单中,中国瓷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葡萄牙国王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的礼物则是四个中国描金瓷“对虾”,不仅自己喜欢,王后还委托人在中国订烧自己肖像的餐具,赠送给有功的士兵;英国玛丽女王的宫中,专门设置了许多玻璃橱,用以收藏和摆放中国瓷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更是酷爱收藏中国瓷器,凡尔赛宫内的托里阿诺宫,即以陈列着路易十四珍藏的中国青花瓷器而著名,待到路易十五,更是夸张到要熔尽国内所有银器,以换取中国的瓷器。

平民的喜好

1602年,荷兰人劫持了一艘葡萄牙商船,然后在米德堡进行了拍卖,船上装载的大量中国外销瓷器引来了大批富豪贵胄参与拍卖,其中甚至不乏如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国王詹姆斯等各国君主,最终,这一船瓷器使商人获纯利500万盾。这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的各个阶层,上流社会自然向往更多的精美瓷器,普通百姓也对这种充满异国情调的器物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而商人们更是将这视作发财的良机。自此,欧洲对于中国瓷器的进口数量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瓷器从罕见的珍宝成为普通的用品。有资料显示,自1604年至1657年,荷兰进口了300万件中国瓷器。而整个欧洲对于中国瓷器的消费数量当更为可观。这也促使中国瓷走入了欧洲普通人的生活。当时一位银器艺术家的富孀吉梅伦波洛夫人就以收藏中国瓷器精品而闻名荷兰。

17世纪尤其是18世纪以后,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平民中间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欧洲普通百姓生活中极为喜爱的日常用品。当时,每年都会有大量中国瓷器运往欧洲,而每次货船一到,就会引发一场万人空巷的抢购热潮,妇女们蜂拥而至,前往货舱中挑选心仪的器物,经常是货物还没来得及出船舱,就已被抢购一空。英国文豪艾迪生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妇女们常常为打破一只中国瓷器而伤心哭泣,可见她们喜爱此物的程度。”

随着中国瓷器销往欧洲数量的增多,和瓷器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带有中国瓷器身影的油画作品,其中尤以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中出现得最多,也描摹得最为细致。

17世纪是荷兰静物画的黄金时期,很多当时的静物画家都选择时尚又典雅的中国瓷器作为他们的“模特”。其中,威廉·考尔夫被誉为天才的静物画家,他就特别喜欢画中国瓷器。在他的很多静物作品中,都是中国青花器作为主角。它们与欧洲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摆在一起,彻底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因为静物画多为实物写生,考尔夫笔下的作品也表现出当时在欧洲社会流行的中国瓷器的基本样貌。

在另一位荷兰画家范斯崔克的一幅画中,则描绘了一个普通荷兰人家的早餐景象。其中的水果盘就是来自中国的瓷器。从其倾斜的样子可知,它完全就是一件普通的日用品,那青白的纹饰与西方餐点中的面包、金属质的酒壶搭配在一起,丝毫都不显得突兀。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瓷确实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这种在静物画中描绘中国瓷器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不息的风潮

1610年,《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中记录了对中国瓷器的赞美:“这种瓷器是人们所发现的最美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金、银或水晶都更为可爱。”这句话也可以代表当时几乎所有欧洲人的想法。在见惯了金银等金属器的奢靡光泽之后,中国瓷器的温润、雅致深深地触动了整个欧洲社会。

对于之前从未见过瓷器的欧洲人而言,中国瓷器的美轮美奂令人着迷,而那种温润的光泽、细腻的质感,更使之催生出一些神秘色彩,这从当时外国人对于中国瓷器的称呼就可见一斑。在法国,中国瓷器曾被称作“雪拉同”。这个名字来源于17世纪法国小说家杜尔夫一部名为《牧羊女亚思泰来》的作品。当中的男主人公雪拉同,经常穿一件惹人注目的青色斗篷,时髦非常,恰如当时流行于巴黎的中国龙泉青瓷,于是中国青瓷便有了“雪拉同”这样一个绰号。葡萄牙人的想像力更是格外出彩。因为最初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大多洁白光滑,这让葡萄牙人想起了南欧海底一种叫做“小猪”的动物的皮,于是他们便开始用这种海底动物来比喻中国瓷器,称之为“海底小猪”。

中国瓷器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绵延数个世纪,直到19世纪,旅居英国的美国画家惠斯勒依旧在绘画中国瓷器题材的作品。如那幅著名的《来自瓷器之邦的公主》即是他迷上中国瓷器后的佳作。在这件作品中,东方公主站在一张青花图案的地毯上,背后的屏风旁边有一个青花瓷瓶,画面美轮美奂,虽然掺杂着日式风格,但对于从未到过东方的画家而言,能画出如此“神似”的作品,足见其沉迷东方文化之深。惠斯勒在英国的主要赞助人弗雷德里克·雷兰也是一个中国瓷器迷,在他位于伦敦的住宅内,收藏有大量的青白花瓷器。惠斯勒的这幅作品,正是为了装饰雷兰的房间而画。

油画《诸神之宴》 贝里尼 1514年

威廉·考尔夫的两幅静物油画

清乾隆青花花鸟纹带盖汤盆

静物油画简·帕维尔·吉尔门斯 17世纪中期

18世纪欧洲中产家庭女子用青花瓷喝茶的室内场景简·约瑟夫·豪曼斯

静物油画威廉·克莱兹·海达1638年

明万历 青花徽章和题字纹克拉克碗大英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青花瓷器欧洲
青花志展览
中国的名牌瓷器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高傲的瓷器
青花·木 产品设计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琵金顿珍藏的明青花将亮相苏富比
新闻浮世绘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