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T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应用

2012-11-19张廉良邹月芬

中国医疗设备 2012年4期
关键词:胸段磁共振线圈

张廉良,邹月芬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29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Total Spine MR Imaging)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脊柱畸形、脊柱脊髓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其他广泛性脊柱脊髓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也为临床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信息。本研究分析了30例全脊柱MRI患者影像资料,通过对其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83岁,平均50.5岁;发现病变的28例,未见异常的2例。其中临床表现多有不同程度颈、胸、腰部不适、疼痛和上肢或下肢酸软、疼痛、活动受限,甚至瘫痪。

1.2 设备

采用西门子3T磁共振成像系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成像技。使用体部线圈,将人体的颈、胸、腰骶尾椎分为3组段,利用自动移床检查技术分别扫描。采集每组段图像数据后,将所获得的图像进行3组段对接处理成整体的粘合。

1.3 方法

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躯干部伸直。扫描时选择全脊柱序列,TOP参考像分3段扫描进行为宜,即 进床位0cm、200cm、400cm。(如TOP参考像分2段扫描进行,容易产生不能顾及到整个脊柱,或造成重建时粘合不理想。)然后行颈、胸、腰椎区域的矢状位T1与矢状位T2及冠状位T1或T2的序列扫描,如发现扫描区域内有占位情况,可行局部的轴位T2扫描或增加其他序列的扫描,直至扫描达到诊断目的为止。

2 结果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可以清楚地观察全脊柱、脊髓的解剖形态,病变部位、大小、性质等情况(图1~4)。本组30例病例检查结果,见表1。其中25例图像清晰,全脊柱、脊髓完整显示在同一层面,病变显示的好;3例图像、病变显示一般;2例图像病灶显示较差(1例为患者颤抖,1例为摆位不准确所致)。原因是粘合信息少,从而重建出的图像少(6~10层),正常序列粘合重建出图像1~15层。

表1 30例病例检查结果

图1 全脊柱矢状面T1扫描

图2 全脊柱矢状面T2扫描(压脂)

图3 全脊柱冠状面T1扫描

图4 全脊柱冠状面T2扫描

3 讨论

3.1 成像原理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的开发应用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大进步,它由多个体表线圈依次排列组合而成,并结合了小线圈的优点和大线圈的大视野,既增加了扫描野,又能使每个线圈的信号叠加起来,应用后处理程序,获得比单一线圈更好的信噪比和分辨率[1-3]。Composing软件可实现图像的无缝隙拼接,但其前提条件为扫描参数必须完全一致,才能使脊髓在同一层面完整的显示出来。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应用MR自动移床跟踪扫描技术(MR Total Spine Mobitrak,MTSM),实现了1次定位后利用床的间断移动1次完成全脊柱的扫描成像,避免了多次搬动患者的不便,大大节省了扫描时间。上述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得MR全脊柱成像不仅实现了大范围(205cm)全身成像,而且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局部图像,在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1次完成扫描,并且可进一步行局部病变的常规轴位或任意角度的T1、T2、增强扫描等不同序列成像,提高了病变检出率。与常规分段扫描相比,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进一步缩短全部扫描时间,可实行快速小儿脊柱检查,减少镇静需要;对严重背痛患者可实施快速脊柱检查,提高了舒适性;减少运动伪影,提高诊断准确性。

3.2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优势

(1)扫描速度快。常规MRI检查整个脊柱,是将颈段、胸段、腰骶尾段分别进行扫描成像,所需时间较长。而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检查仅扫描1次,然后通过计算机重叠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其可缩短扫描时间,避免了患者长时间扫描所带来的抖动,有利于图像质量的保证。另外,还可以减少患者长时间在MRI机中的恐惧感。

(2)显示范围广。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可在1幅图像上显示全脊柱、脊髓以及周围组织,对病变部位的观察和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作出正确的诊断,减少了漏诊及误诊率,便于早期对脊柱结核作出正确的诊治。

(3)扫描定位准确。以往MRI在胸椎疾病的定位中,若没有包括全部颈椎或腰骶椎,则定位较难且不够准确。而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显示直观,并可准确定位从寰椎到骶尾椎的任一椎体及脑干到马尾神经的脊髓内病变,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资料,有利于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

3.3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诊断优势

(1)全面、直观、立体发现多个病灶,如椎体与椎间盘等病变,尤其有利于发现跳跃性病变。

(2)有利于鉴别诊断,如化脓性脊柱炎、脊柱多发性转移瘤、Brucellosis感染以及肉芽肿性病变等疾病鉴别[4-5]。另外,其无辐射,相对于X线片、CT以及全身同位素扫描,MRI检查无辐射,对患者影响小,特别适合伴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或造血系统疾病患者。

3.4 扫描中注意事项

(1)扫描前患者体位设计不当。若患者身体扭斜,当扫描完定位像后,有时会发现患者脊柱的纵轴线与线圈的纵轴线存在一定的角度,这样扫描重建出的全脊柱图像,矢状面上脊髓正中平面不能拼接在1幅图像中,给脊髓大范围病变的观察和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处理方法:在扫描完定位像后,观察定位像上脊柱纵轴线与线圈中轴线是否重合或平行,如果患者身体扭斜,两者存在一定的角度,就要重新调整病人体位到满意的位置,或首次摆体位时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一次性摆好位置,减少搬动病人的次数。

(2)扫描参数设置不当。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涉及的主要参数有层厚、间距、层数、扫描起始位置及扫描野。扫描参数设置不当导致全脊柱成像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层厚、间距。如在扫描起始位置、层数一致时,但颈胸段、胸腰骶段层厚、间距不一致。层数、扫描起始位置:若上下2段的层数或扫描起始位置不一致,在重建的全脊柱图像序列中会出现几幅只有上段或下段的原始扫描图像,而不是全脊柱图像。扫描野:扫描野过小,上下2段无少部分重叠扫描,会导致重建的全脊柱图像上中间部分缺失而无影像信息显示。

处理方法:扫描颈胸段、胸腰骶段时选择相同的层厚、层间距,以及一致的扫描起始位置。也就是在扫描完颈胸段后,扫描胸腰骶段时要选择与颈胸段相同的层厚及间距,通过手动输入法输入与颈胸段相同的扫描起始位置,并且选择合适的扫描野,保证上下2段有部分重叠扫描。这样重建的全脊柱图像才能清晰显示与原始扫描图像相同层厚及层面上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全椎管内脊髓及椎体结构的图像。

(3)患者配合不好。主要是扫描时的移动伪影和两序列扫描间歇期患者上下或左右移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病理疼痛或躁动而很难长时间的保持制动的患者。扫描时的移动伪影使图像达不到诊断要求,患者在两序列扫描间歇期上下或左右移动会导致重建的全脊柱图像部分信息丢失。如:患者在扫描胸腰骶段时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在重建的全脊柱图像上脊柱的中间部分信息丢失。

处理方法:扫描前需要操作者和患者或临床医生有良好的沟通,对少数因病理疼痛无法长时间制动的病人在检查前可给予药物镇痛,摆体位时尽量摆一个让患者相对舒服的位置,对个别烦躁、躁动、意识不清的患者检查前给予药物镇静。只有这样,扫描的结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能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时间[6-7]。

总之,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脊柱、脊髓多发性疾病的检查中,可以获得全面、直观的影像图像,对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对病灶部位的准确定位诊断,都具有非常好的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值得我们推广应用。

[1]陈纲,马强华,叶建军,等.全景矩阵成像技术MR全脊柱成像的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2):72-73.

[2]刘元斌,周恩汉.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1):53-54.

[3]宋云龙,方红,张挽时,等.MRI全脊柱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104-105.

[4]何仁建,程方东,胡定祥,等.全脊柱MRI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8):609-612.

[5]袁磊,郭勇.早期脊柱结核的影像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2):216.

[6]倪萍,陈自谦,鲁闽,等.3T磁共振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策略[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2):121-124.

[7]向建波,王毅,张玉龙,等.全脊柱MR成像9例失败原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21(9):4091-4093.

猜你喜欢

胸段磁共振线圈
基于LSTM的汽轮发电机线圈的早期异常检测
小型线圈缠绕机设计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超小型薄壁线圈架注射模设计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癌的研究
胸段食管异物临床治疗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2007款日产贵士车点火线圈频繁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