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期播量对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9号产量的影响

2012-11-19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

作物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基本苗播量播期

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462000)

我国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3 00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其中,秋播小麦占83%,春播小麦占17%。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提高小麦单产和改进品质最经济有效的措施[1]。小麦的产量不仅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而且与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两个重要栽培措施。播种期的早晚会造成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光照等生态条件的差异,使其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的运输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导致生长发育进程的改变,最终对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影响。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小麦的群体结构造成温、光、湿等田间气候条件的差异。因此,适期适量播种是培育小麦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形成壮秆大穗的基础[2~4]。

漯麦9号是用周麦13与百农64杂交选育出的半冬性中熟品种。因其高产稳产、抗倒性好,先后通过了河南省(豫审麦2008009)和国家(国审麦2008007)审定。该品种2007年在孟州市城伯镇南董村试种,实收实打产量为9 895.5 kg/hm2,2011年产量为9 751.5 kg/hm2,充分体现了其丰产稳产性。为迅速推广该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使其尽快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最大效益,特进行了播期和播量试验,以探索其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为该小麦品种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2012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采取裂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6行区,小区面积13.5 m2(9 m×1.5 m),行距21 cm。播期(A处理)为主区,设6个水平,9月23日为第一播期,其后每7 d为一个播期至10月28日结束;播量(B处理)为副区,设7个水平,以120万/hm2(基本苗,下同)为最小播量,其后每个播量提高45万/hm2,最大播量为390万/hm2。试验数据用Excel 2003进行分析,并进行新复极差测验。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质砂姜黑土,基础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大豆。0~20 cm土层含有机质19.6 g/kg,全氮1.1 g/kg,速效磷20.1 mg/kg,速效钾212 mg/kg。

1.3 田间管理

试验用种为漯麦9号育种家种子,以保证品种的稳定性和试验的可靠性。基施复合肥(15-15-15)825 kg/hm2,硫酸锌30 kg/hm2,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 kg/hm2。用辛硫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将种子包衣,用小型精播耧播种,出苗后,及时疏苗移栽。2011年12月中旬选择无风晴天喷洒除草剂化学除草,2012年4月中旬浇水1次,2012年4~5月中旬,根据田间病虫草害情况化学防除3次,并同时喷施1%KH2PO4溶液。2012年6月7日收获脱粒。

1.4 调查项目

调查基本苗、最高群体苗数、有效穗数;记录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小区收获实测产量;收获前取样测定株高、穗长、穗粒数、可育、不育小穗数,计算结实率(100% ×可育小穗/可育、不育小穗数之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漯麦9号的产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处理下漯麦9号产量

2.2 方差分析

利用Excel 2003对表1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区组间无显著差异,播期、播量处理对漯麦9号的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两者的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2.3 不同播期、播量间小区产量差异性分析

利用新复极差测验进行多重比较,发现不同播期处理间,A4产量最高,A6最低,但A4与A3、A2与A5、A1与A6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漯麦9号的适宜播期为10月7~14日。不同播量条件下,B3产量最高,B7最低,但B3、B4与B2之间,B4与除B3外的其它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基本苗在165万~255万/hm2之间时,漯麦9号均可获得较高产量,但以播种 210万/hm2时产量最高(表2)。

表2 不同播期、播量间小区产量(kg)差异性

2.3.1 不同播期间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播量相同时,随播期变化,小区产量呈近似抛物线的趋势变化,播种太早或太晚,产量都相对较低。除B2、B4播量处理时,A3(10月7日)播期产量最高外,其它播量条件下,均表现为A4(10月14日)播期产量最高。在低播量(B1、B2)与中播量(B3、B4)条件下,早期播种与中、晚期播种都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播量时(B5~B7),不同播期对产量影响的变化基本一致,但显著性不同。适期播种的两个处理间(A3和A4)差异达显著水平(B5)或极显著水平(B6和B7)。

表3 同一播量不同播期的小区产量差异性

2.3.2 不同播量间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4可知,播期太早(A1),较高播量更能获得较高产量,但播量过大(B6、B7)产量却较低。播期太晚(A6),随播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但和适期播种相比,仍然减产,而且除最高播量(B7)与低播量(B1、B2)间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处理间(B1~B6)并无显著性差异。在A2~A5播期时,均表现为B3(210万/hm2)播量产量最高,而最低产量则多在低播量B1(120万/hm2)和高播量B7(390万/hm2)时出现。说明,播期太早或太晚都不能获得较好效益,播期推迟,必须适当增加播量才能减少损失。

表4 同一播期不同播量的小区产量差异性

3 小结与讨论

3.1 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新复极差测验分析,对播期(A因素)而言,10月14日(A4)播种产量最高,但与10月7日(A3)播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推广应用漯麦9号时,应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在10月7日~14日之间进行调整。

3.2 播量对产量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本苗165万~255万/hm2的播量范围内,漯麦9号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基本苗210万/hm2时产量最高。赵广才等[8]认为,在7 500 kg/hm2产量水平下,基本苗控制在150万~270万/hm2是合理的,一般掌握在180万~225万/hm2最为理想,可充分利用主茎和1、2、3蘖成穗,有利于获得高产。因此,在播量合适的范围内适当减少播量不仅有利于节约用种和培育壮苗,而且能够保证越冬群体合理,降低冻害风险。

3.3 播期播量互作对产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播量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最佳组合为A4B3,播期不同,最适播量也不同,但基本都在210万~255万/hm2;而播量不同时,除B2、B4时A3产量最高外,其它处理均为A4产量最高。杨春玲等[9]研究认为,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只要加大播量不会影响高产群体的形成,也不会使产量降低。而本研究发现,晚播时加大播量尽管能够减少损失,但和适期播种相比仍会减产,与最高产量相比减产达15.62%。

总之,漯麦9号的适宜播期为10月7~14日,适宜播量为165万~255万/hm2。最佳组合为10月14日前后播种,播量控制在基本苗210万/hm2左右。但在具体实践中要结合播期和茬口的需要进行安排,除特殊情况外,尽可能适期适量播种,确实需要晚播的要相应提高播量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

[1]王琳清,陈秀兰,柳学余.小麦突变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

[2]王晓伟,马东钦,朱有朋,等.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研究[J].中国种业,2009,(12):27-19.

[3]高 燕,成东梅,彭 涛,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号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9):59 -60.

[4]罗家传,崔晓东,吴秋艳,等.小麦品种泛麦8号播期播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7):48 -50.

[5]吴兰云,张 昕,周得宝,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对皖麦50产量的影响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31-32,41.

[6]刘良柏,王平信,刘 飞.国审小麦新品种皖麦52的播期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65 -66.

[7]王福玉,尹逊利,陈贵菊,等.播期播量对强筋小麦济宁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1):33 -35.

[8]赵广才,刘利华,杨玉双,等.高产小麦密度及肥料运筹的综合效应[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2):10-12.

[9]杨春玲,李晓亮,冯小涛,等.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及播量对叶龄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6):32 -34.

猜你喜欢

基本苗播量播期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不同播量对小麦品种天麦119 适应性的影响
播期和播量对春小麦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
汝州市2018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量处理试验报告
不同播量对新麦2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