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

2012-11-16邓秋迎张晓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4期
关键词:药枕颈性椎动脉

邓秋迎 张晓春

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

邓秋迎①张晓春①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的优势,配合药枕、食疗、情志护理、保健操、宣教等措施。结果:经过中医药治疗及护理措施的落实,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通过对本组病例护理措施的总结,可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中医药; 颈性眩晕; 护理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主要是各种颈源性因素导致椎动脉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缺血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等[1-2]。颈性眩晕生理、病理复杂,临床所见的颈性眩晕多由颈椎退行性病变所引起,中老年人多发,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逐渐成为急诊科的常见症状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本科室综合运用中医中药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同时配合辨证施护,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1月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时至本院急诊科就诊并留观的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20例(27.40%),女性53例(72.60%),平均年龄为(54.56±13.14)岁。

1.2 辨证分型 73例患者中,风阳上扰者6例,痰浊上蒙者40例,肝肾阴虚18例,气血亏虚9例。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观后根据辨证分型分别使用中药汤剂、注射中成药针剂、配合中药药枕、平衡针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1.4 疗效评定 眩晕改善情况:根据眩晕改善程度,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无效、有效、显效、痊愈四个标准: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无改善;有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减少60%以下,伴随症状明显好转;显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减少60%以上,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治疗后半小时、1 h、2 h后的疗效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后不同时间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3 护理

3.1 常规处理措施 ⑴协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体位变动,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与光线柔和,减少声光的刺激;⑵持续低流量吸氧,注意观察氧疗的效果;⑶患者伴有明显恶心、呕吐者,按医嘱酌情使用护胃、止呕药物;⑷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生命体征、眩晕持续的时间、程度等。

3.2 配合医师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对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缓解效果,尤其是平衡针针灸方法,协助医师取穴并配合针刺。

3.3 中药药枕的使用 长期以来药枕作为一种医疗保健模式应用于颈椎病的慢性防治,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通过加热药枕的方式同样可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期配合药物及时发挥疗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药枕加热后主要在三个方面起到作用:首先枕芯药物能够在加热后更好的发挥挥发作用,起到醒神、疏通经络的疗效;其次加热后药枕的局部热敷作用可以缓解颈部不适;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保持颈部制动,而加热药枕垫于枕下有助于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症状作用。药枕的药物组方是当归、川芎、辛夷花、羌活、藁本、菖蒲、细辛、白芷、冰片、乳香、没药、葛根等20余种中药各30 g,研为细末,装进棉质布袋作枕芯,通过微波炉加热,置于患者颈下,保持热度,每次治疗2小时。使用药枕的注意事项包括:⑴药枕温度适中,一般加热至50~60℃左右、以患者能耐受的最高温度为宜;⑵药枕温度降低后需要及时加热,科室应准备药枕若干个,及时加热更换,以保证在两个小时的治疗时间内药枕保持适宜温度;⑶药枕的形状要适应颈部生理特征,保持颈部中间部分突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起到一定牵引作用。

3.4 饮食调护 眩晕发作时以清淡饮食为主。中医理论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为此可指导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选择补益肝肾、强壮筋骨、防止血管硬化的食品,例如筋类、豆类、鱼虾及其它海产品、奶制品、木耳、芝麻、核桃、山楂、洋葱、蜂蜜以及山药、杜仲、枸杞子、狗脊等中药材,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同时,总结出部分食疗方供患者选用:⑴炖品:海参适量加山药、枸杞子、红枣炖凤爪;或海参适量加鱼鳔、栗子、香菇焖鸡或凤爪;⑵汤品:筋类如羊筋牛筋、山药、枸杞子、香菇、生姜煮鸡汤;⑶粥品:红枣、莲子、山药、枸杞子、芡实、黑豆(或花生)及大米各适量煮粥;⑷甜品:白木耳、白果、白莲子、百合、桂圆干煮糖水;核桃100克、芝麻50克研末煮糊;⑸小炒:菜花炒虾仁;黑木耳炒包心菜;⑹杏仁茶:杏仁100克浸泡后去膜加水搅碎后过滤煮沸当茶饮用。

3.5 颈椎保健操 在脊柱专科的指导下,笔者总结出一组颈椎自我保健操,向患者宣教待眩晕症状得到控制后就可以开始锻炼,以期达到解痉止痛、健脑宁神、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⑴按摩百会穴:用中指或食指按于百会穴,用力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⑵对按头部:双手拇指分别放于太阳穴,其余四指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手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20~30次;⑶按揉风池穴:用两手拇指按风池穴,其余手指附在头两侧,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⑷拿捏颈肌: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于同侧颈外侧,余四指放对侧,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次;⑸按压肩井:以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穴,由轻到重按压10~20次,两侧交替;⑹按摩大椎:四指并拢放于背部,用力反复按摩大椎穴20~30次;⑺梳摩头顶:双手五指微曲放在头顶两侧,稍加压力从前发际沿头顶至脑后做梳头状动作20~30次。

3.6 情志护理 急性期患者心理焦虑、急躁、痛苦、紧张等不稳定情绪,护士应利用各种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与患者作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切实为之排忧解难,减轻心理负担。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特点,采取相对应的宣教形式和情志疏导方法,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患者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3.7 健康宣教 ⑴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宣教小册子,使患者对颈性眩晕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⑵避风寒,慎起居;⑶头颈部注意保暖,夏天不要让空调风或风扇直吹,冬天注意及时戴帽子和围巾,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⑷养成良好的起居与生活姿势,例如睡姿、枕头的高度等要适当,长期伏案低头工作者、司机、生产线上的工人等易患人群要定时改变体位;⑸在日常生活、运动中要防止头部突然转动,头颈部避免过劳与负重;⑹指导患者掌握改变体位的“三慢”[3]:抬头慢、转头慢、坐(站)起慢,切忌急剧地改变体位诱发眩晕;⑺自我急救措施:一旦发作应就地坐卧,身心放松,闭目养神,避免走动以防跌倒,待症状缓解后再到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总之,本研究中综合运用中医中药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同时配合辨证护理,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翟宏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668-670.

[2] 潘之清.实用脊柱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30-45.

[3] 范利华,余晓风,周秀,等.颈性眩晕的护理[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1(2):148-148.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33

①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20

邓秋迎

2012-06-12) (本文编辑:连胜利)

猜你喜欢

药枕颈性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外治疗法
——药枕疗法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使用药枕要讲究什么?
使用药枕有什么讲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自己动手做药枕 药香中轻松治病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