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是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者——黄梅县实验中学特色办学纪实

2012-11-12

湖北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黄梅县挑花黄梅

◎/本刊记者 华 妍 周 俊

>>黄梅县实验中学的孩子们兴致盎然地练习岳家拳

走进黄梅县实验中学,厚重的地方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橱窗里,一幅幅精美的挑花作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不敢相信是出自学生之手;教室中,一群学生正唱着黄梅戏《夫妻观灯》,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令人不禁拍案叫绝;操场上,学生演练着古朴典雅的岳家拳,个个精神抖擞,欢呼雀跃……虽然建校才20多年,校园里面却荟萃了地方文化的诸多元素。

一所年轻的学校为什么这么重视地方文化传承?校长黄树青给出了答案:“地方文化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地方文化的薪火传承,让我们找到了校园文化的灵魂,更找到了特色办学的方向。”

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共融共兴

“盈指苍虬势屈蟠,小盆供作画图看。诗联高挂堪相比,同是千年耐岁寒。”挂在学校走廊墙上的这首题为《盆松》的诗歌,意境隽永,颇具大家风范。副校长文练兵自豪地介绍:“这是学生的作品,还获得了黄梅国际楹联文化节一等奖。”

充分挖掘教育育人的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一种独有的校园文化,正是黄梅县实验中学独特的办学之道。

两年前的黄梅县实验中学,随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在硬件、教师、生源等方面,已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其示范地位受到社会质疑。学校要保持领先,就要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单一发展局面,让人人能成才、人人得发展。经过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讨论,大家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要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

学校有一大群黄梅戏票友,兴致来了,在办公室中还时不时来一段清唱;学校的楹联社团、诗词社团,每周虽然只能开展一次活动,却办得有声有色,学生屡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而黄梅戏、楹联、诗词等正是黄梅独特的地方文化。既然教师和学生这么喜欢地方文化,那何不以此为平台,把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变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欲立人,先立己。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活动专班,并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唱上几曲经典的黄梅戏。这一小小举措,迅速激起教师们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和学校一些老票友们还自发成立了黄梅戏业余爱好者俱乐部,利用各种场合开展唱戏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挑花、武术等其他地方文化活动也开始呈星火燎原之势。

何兰田对实验中学的这一做法非常赞同:“学校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应该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可以共融共兴。”

校本课程与特色活动双管齐下

2010 年秋季,黄梅戏、楹联、诗词、武术、挑花等正式列入黄梅县实验中学的课程表,每周两节课。一下子开设了这么多有意思的校本课程,学生们甭提有多高兴了。

“你知道现在的黄梅戏为什么不用黄梅话来唱吗?”在八(5)班教室外,记者问一个小女孩。这个问题虽然不很难,没想到这个小女孩却立刻娓娓道来:“黄梅戏起源于明朝时期黄梅县的采茶调。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来调剂生活。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由于发大水,采茶调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这才形成了成熟的黄梅戏。”她的言语之中充满着自信和自豪之情。

“学生逐步了解地方文化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能够激发和充实学生爱家乡的情愫。”黄梅县实验中学副校长许德明说,让地方文化走进校园,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承,而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地方文化的精髓,并通过地方文化这一载体,充分挖掘其文化育人功能。

为了达到这种育人功能,校本教研活动专班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编写校本教材。黄梅县实验中学办公室主任聂和亮是校本教材《对联撷趣》的编写组成员之一。他本以为编写教材,就是利用网络来收集资料,只需要复制、粘贴就行了,一动手这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简单。网络上的楹联资源确实很多,但是与黄梅相关的却极其稀少。怎么办?教师们分头行动,去县档案馆、图书馆查找文献;同时,把学生也发动起来,号召大家广泛收集资料。师生们忙活了两个多月,第一本校本教材《对联撷趣》终于在2011 年暑假顺利成书。

课内时间毕竟有限,它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特长发展需要,学校又对课外活动进行了大胆调整。2011 年秋季,学校相继成立了15 个学生兴趣小组,由教研处牵头,在每天下午半小时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球类、美术、棋牌类、动画制作、艺术类等特色活动,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不增加学生负担。

“如今,对校本课程感兴趣和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人人争当每月的特长之星呢!”劳技教师於丽平说。据介绍,实验中学的“特长之星”评选也颇具特色,在评选中更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培养了实践能力,而不是单一的考核成绩或者是获奖情况。

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齐头并进

虽然早在2006 年,黄梅戏和黄梅挑花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却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情况。县黄梅戏剧团的专家来实验中学指导时,压根就没想到这里的学生已对黄梅戏的行当、念白、表演等形式相当熟悉,并能适当运用黄梅戏花腔、彩腔、主调等腔调唱戏。他们感概地说:“这使我们看到了黄梅戏向前发展的希望。”

黄梅挑花是纯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图案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会挑花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实验中学和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来学校举办讲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现场指导,使师生们的技术更加精细化、规范化。七(2)班学生张乐琪对记者说:“黄梅挑花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绝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失传。我要学好这门手艺,并且将它发扬光大。”和张乐琪有一样想法的学生可不少,学校目前近半数学生都学会了这一技能。

责任就是动力。现在,实验中学的师生普遍形成了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然而,校园文化中还欠缺一种精神。“为什么我们的采茶调到了安徽能发展成黄梅戏,挑花传到了欧洲演变成了十字绣,而我们自己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还要去外地取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才是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副校长王张禹说。

培养创新精神,首先从管理创新做起。学校一周原来是40 节课,有晚自习,学生晚上7 点钟之后才能回家。如今学校将课减到35 节,废除了晚自习,并且要求学生6 点后就不能留在校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发展潜力也更大了。

其他学校巴不得所有时间都用来上主要学科课程,实验中学则是宁可减少主要学科节数,也要保证体、音、美等小科目课程,像九年级体育课,每周就开设了三节,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些做法,对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 年下半年,实验中学开始实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有效课堂”课题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学生不仅课堂表现力增强,交际能力提高,而且学业成绩也取得长足进步。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追求。黄树青坚定地告诉记者:“我们将以传承地方文化为契机,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正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脉搏,全力瞄准更加宏伟的目标高歌猛进。”

猜你喜欢

黄梅县挑花黄梅
黄梅之星 谢军
黄梅之星 朱婷婷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养在“深闺”天下知 黄梅县住建局擘画城市画卷
金花夺目 黄梅璀璨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让宣传更出色 让成效更出彩——黄梅县地方税务局税收宣传月活动回眸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
渔歌子
花瑶挑花服饰结构及其技艺变迁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