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

2012-11-12襄阳市襄城区教育局局长张永成

湖北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育局学校文化

◎/襄阳市襄城区教育局局长 张永成

1999 年初,我回到襄阳市襄城区教育局任教育局副局长,分管人事、计财工作。每次走进校园,走进教室,都让人感到沉闷,小山似的书本后边,是一张张苍白、疲惫、没有灵气的脸;校园里歌声稀落,操场上杂草丛生。每当这时,我的心就一阵阵疼痛,我年少上学时的快乐时光就会在眼前浮现: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打珠子……从这些游戏中得到的健康、敏捷、灵活、机智、合作精神是如今的孩子们无法拥有的。究其根源,教育与社会陷于浮躁和功利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与自救。

2009 年初,我接任教育局局长。我想应该给襄城区的孩子们营造一个适于他们健康和谐发展的环境。我提出了一个理念——让学校成为教与学的乐园,师生成长的沃土;启动了一项工程——区域范围内整体推进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坚持行政推动和主动构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全体学校参与,不提倡倾全区之力打造名星学校,因为一两所学校不足以改变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充其量它只是个样板。我要做的事情是纠正日益恶化的教育生态,建造一片教育绿色森林,在那里参天大树与柔枝藤蔓比肩,杜鹃与麻雀齐歌,蝴蝶与小草共舞。我要为教育输氧,为我的教师和学生松绑,让他们可以赤足在我的教育森林里尽情奔跑,大口呼吸,成为其天赋应然发展的人。

几年坚持下来,我们做到了,也兑现了当初我要构建教育绿色森林的承诺。城区优质学校实现了一校多品,并已尝试进行海外文化交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去学习培养多元文化认同感。城郊结合部的薄弱学校因以文化为根基的特色建设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省内外大家争相参观学习的科技创新特色学校,学生合唱团把歌曲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学生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社团到人民大会堂领取全国中学生创新大赛奖。还有很多村小,读书声又响起来了,教室里、操场的柳树下又有了学生三三两两争看童话书的身影。教室的墙壁不再灰暗、光秃,挂满了学生的毛笔字习作、水墨画习作、国画习作,还有一所村小的孩子们已连续3 年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给村民挨家挨户免费送自己写的春联。一个八九岁的农村孩子,看着自己的作品挂在教室里、张贴在邻里乡亲的大门上,脸上显露出的那份自信、那份自豪、那份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不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教育,就是为了让生命更美好。可为什么我们对此忽略了这么久?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冷漠了这么久?为什么我们的双眼不能从“分数”转向“心灵”?为什么我们的视线不能从“名次”转移到“生命”?我们都怕输,实则已输得深入骨髓。我们叫嚣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则在我们孕育他们之时,就已输掉了一生。这些皆因功利。于是,无论是在规模宏大的推进区域性学校文化建设中,还是在持续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都强调两个原则: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能彬彬有礼,会与人相处,融通共事,被人接纳,这是培养并稳定情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便掌握了科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便具备了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提升智商。如果说良好行为习惯是一撇,那么良好思维习惯便是作支撑的一捺,这一撇一捺便建构了一个挺立的“人”字。人的一生,有了这两股神韵作支撑,无论进入哪个阶层,从事何种职业,他都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能够气淡神定,从容优雅,不卑不亢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襄城区推进区域性学校文化建设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启动之时的校园文化建设阶段,二是深入发展的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阶段,三是持续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诸多可书写的校长、教师和学生,甚至是退休校长、教师。新集中学校长陈有国,一米八高的汉子,学校离教育局办公楼50 里,特色学校创建初期往我办公室一天跑三趟,找我要金点子。为什么?找不到切入口他寝食难安!王家洼小学校园里的字与画都是一个60 多岁的退休教师一笔笔写和画上去的,为什么?学校要努力改变学校的生存状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唤醒了一个老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贾洲小学,学生不到200 个,教师不足20 人,硬是靠全体教师的双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武陵胜景桃花园,一个翰墨飘香、字画流彩、桃红映眼的校园。教师自己和泥粉刷校园围墙,写上70 首名诗绝句,为学生建成古典诗词赏析园;自己动手用明快的桃红遮盖昔日的灰黄,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灵气的学习活动空间;自己动手装裱学生的习作,一点点地呵护和扶持学生的自信。如今,这所学校已被称为“幸福的村小”,“写好字,做好人”已成为学校文化品牌,被许多外来参观学习的教育同行称为学校文化建设中自力更生的典范!

襄城区教育改革的成功得益于把握住了三大因素。2009 年,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站在了一个节点上,正步入由量的扩充转向质的提高的转型期,我们抓住了机遇,可谓占了天时;在全面推进区域性学校文化建设时,襄城区委、区政府总是以宽容的心态去关注、支持教育改革,可谓地利;教育局班子成员、教育局干部、校长们都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逆境之时,不放弃;顺境之时,不折腾;成功之时,不自满,此为人和。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襄城区的教育改革便逢山开山,逢水涉水,汇集成了汹涌澎湃的地方教育改革新华章!

如果说区域性文化建设奠定了襄城区教育的基石,那么,目前我们正在构建一幢教育的精神大厦,一系列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正在形成并日渐完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努力办好每所学校,尽力教好每个孩子,竭诚服务每位教师;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是:敬业爱生育人,遵纪守法终身学习;我们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国爱家爱父母,遵纪守法讲公德。我们的区域教育正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实践着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于1984 年在北京景山学校视察时提出的,而今,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时代同进步共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今年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现三大转变:一是教育不仅要面向现代化更要实现现代化。用现代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教育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二是教育要实现由面向世界向融入世界的转变。让学生通晓基本的国际法则,认同多元文化,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国际公民、地球村的主人。要做大、做强、做精学校对外文化交流项目,通过参与一些国际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参加国际校长峰会、尝试互派师生等活动,带动更多有条件的优质学校与国外中小学的深度接触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以深厚的中华文化做底蕴,去接纳和认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实现襄城教育由面向世界到融入世界的跨越。三是教育要由面向未来向引领未来转变。我要率领我的校长团队和教师团队,从高原走向高峰,成为一个地区、一个省抑或是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教育领军人物。以他们对教育前瞻性的思考,对教育的执着、热情和坚守,让教育这份灵性澄明的瑰宝不再沦陷于世俗的围攻追打而灵性尽失,使教育相融于社会又独立引领社会,服务于社会又不依附于社会。我们现今的学生,在这批对教育有着理性思考的校长和教师培养下,十年、二十年之后,一定会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决胜于国际谈判桌上的一员员猛将。那时,教育引领未来的现实意义就会在他们身上具体地体现出来!

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我归纳为一句话: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播种、是欣赏,教育就是让生命更美好!

猜你喜欢

教育局学校文化
江都市教育局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优秀组织奖名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