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支持
——让科技成果开放在创新的土壤之中

2012-11-10黄晓蕾

华东科技 2012年9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上海市资助

本刊记者/黄晓蕾

政策支持
——让科技成果开放在创新的土壤之中

本刊记者/黄晓蕾

创新环境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件“创新”的事情——它没有预先的设定,一切都必须在探索之中不断推陈出新。相比其他城市,有人说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或许还不够开放,或许建设得还不够完善;我们承认。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年上海的科技成就中看出,上海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建设的步伐。

或许我们不是最好,但我们一直在进步,而且将越走越快。

科技投入政策收获逐年大幅增长

2011年,上海市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各类政策引导类计划的实施、各类专项基金(资金)的实施等科技投入上,均获得了良好的产出。

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上,2011年落户上海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其中面上项目1624项,增幅20.21%;青年基金1303项,增长46.73%,表明了上海青年科研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1年底,在民口9个国家重大专项中,上海共牵头承担371项,获得国拨经费约70.62亿元,一批重大专项成果实现产业化,重大专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全年累计为各专项260个项目配套17.98亿元,引导项目承担单位依托国家重大专项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各类政策引导类计划的实施上,2011年,上海获国家火炬计划18项,资助经费127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8%。其中科技小巨人工程效益明显:截止2011年底,科技小巨人阵营已出现29家上市公司,其中创业板上市的企业15家,中小板上市的企业11家。130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曾经获得创新基金资助,民营科技企业占小巨人企业总数的76%,科技小巨人企业科研成果丰富,省级以上奖励361项;申请专利数4390项,授权专利数2867项;完成技术标准数为1757项。经济效益显著,项目验收后主营业务收入与立项前相比平均增长36.5%,利税总额平均增长38.5%。

各类专项基金(资金)的实施等科技投入上,2011年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受理数、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创历史新高。年度申报项目数量达2589项,同比2010年增长57%。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数536个,立项金额38255万元,均居全国首位。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创新资金累计立项4548项,资助金额累计达7.17亿元;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累计达2684项,资助金额累计达17.17亿元。

企业认定与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发挥引导创新绩效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税务部门加大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制定、完善的步伐,为我国经济尽快率先走出谷底发挥了税收政策调控的重要作用。通过采取减免税、优惠税率、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税额抵免等多种优惠方式,加大了对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的政策导向是好,然而不能落到实处,一切都是空谈。上海的政策服务部门,多年来不断进行着政策的研究、提高政策知晓度与简化实施方法的创新等举措;与此同时,上海的税收优惠重点从过去的区域优惠为主,向“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转变,并进一步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

在诸多税收优政策中,2006年5月,上海市出台了创新“36条”配套政策之一——“研发费加计扣除”,堪称能为企业提供最大实惠的“经典”政策。

据统计,2007年度上海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达51.81亿元。在“2008年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报告”中显示: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成熟政策相比,实行三年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遭遇“落地”瓶颈,令部分企业感觉“看得见,摸不着”。最实惠的政策为何享受起来更困难?据未享受政策企业的“现身说法”,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知晓度、便捷性和兑现率较低。

时至2010年,上海市实际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统计结果如下:共有2813户、14613个研发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达171.48亿元。

三年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翻了三倍多。如果将近三年来的上海企业研究费用加计扣除额按序排列,它会是一条上扬的折线。171亿元的加计扣除额使2011年的增速较前年翻了一倍多。市区两级科技部门共对2010年度的8206个企业研发项目进行了鉴定,平均十个项目中便有九个获准通过。“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连续三年企业实际享受此项税收优惠位居全国前列。

起步时便遭遇瓶颈的“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如今成为最激发创新力的税收优惠;上海是如何做到的?——这得益于政策服务部门的不断探索。

为了提高政策效率,上海市科技部门注重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开展政策的执行和研究。2011年,自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火炬中心并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后,“1+1+1>3”,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探索出了政策服务新模式。

在“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中,科技创业中心被授权负责对市属企业的研发项目进行鉴定,同时对各区县科技部门开展注册地企业研发项目鉴定工作给予辅导。

由此,一批批“创新政策联络员”在企业与政府间“游走”,面向全市科技企业,向他们梳理及归纳各大创新政策,通过考核的联络员还可参加继续教育。

除此之外,备受企业关注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高转项目认定”也在不断扩大着受益面,同时也使政策更加灵活,增强了可操作性。

在2010年度汇算清缴中,上海市共有1911户企业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减免税金总额达到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率的企业为1904户,减免税金额为74.17亿元;享受定期减免税率的企业为7户,减免税金额为1.53亿元;同时,政策也相对更灵活:为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被认定的当年,同时又处于定期减免税优惠过渡期,或处于软件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定期减半征收期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择优选择税率优惠政策。

人才计划激励越来越多的创新发展

上海人才计划采用“人才+项目”的资助模式,以自由选题形式开展学科前沿探索,或围绕上海高新技术发展以及企业重大技术攻关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在上海科技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和“启明星计划”分别扮演着助力“中生代”和提携“新生代”的角色。

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IT青年十大新锐评选、医苑新星、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促进计划等青年英才发展政策,涵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金融等多个领域,面向一般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等各类人才。

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为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应用开发提供经费资助,累计投入1.98亿元,资助了1579人。其中,6人当选两院院士,18人成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被誉为青年科技人员事业起飞的“第一把金钥匙”。

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推出优秀青年人才库、文艺人才基金、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柔性流动”平台等举措,形成“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塑造工程”、“上海文化新人”评选等品牌项目,舞蹈家金星、越剧新秀李旭丹、新生代作家郭敬明等140余名青年文化人才落户上海,黄豆豆、吴虎生、王瑜等一大批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青年教育菁英培养工程,年投入20多亿元,实施了名校长名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等10余项面向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

大力引进海外青年英才的同时,上海并没放松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先后建立汽车、多媒体、现代农业等10个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科技园区和企业建立工程师研修基地和高校毕业生见习示范基地。实施“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出境培训近4000人。依托驻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目前,留学人才在沪创办企业达4300余家,注册资本超过5.7亿美元。如今,上海已成为海外青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上海市资助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