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高危妊娠管理中的作用和总结

2012-11-08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8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胎儿孕妇

吴 琳

(河南省汝南县人民医院,河南 汝南 463300)

高危妊娠是指在妊娠期由个人或社会不良因素及某种并发症或合并症等可能危害孕妇、胎儿及新生儿或者导致难产者。高危妊娠除直接影响母婴外,也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高危妊娠是孕产期保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高危妊娠因素的范围包括了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各类危险因素,如生物的、环境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卫生保健的因素等[1]。心理因素作为影响高危妊娠的重要一环,对高危妊娠除了及时诊断、治疗外,还应重视高危孕妇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及时了解高危孕妇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提高高危妊娠管理及治疗效果非常重要,也是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2]。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通过高危妊娠评分标准(表1)共筛查出高危孕妇398例。其中一种高危因素208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者190例,高危评分5分者246例,10分以上者152例。

表1 高危妊娠评分标准

2 心理问题

针对不同高危因素的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大致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渴求心理

多见于有异常分娩史的孕妇。如习惯性流产、早产、畸形等,此次妊娠心情格外紧张,加之盼子心切,无论做任何护理治疗都先从孩子着想。

2.2 疑虑心理

多见于有异常妊娠史的孕妇,担心本次妊娠是否顺利、胎音是否正常、有无异常情况、是否会突然发生不良后果。如有前置胎盘的孕妇,担心是否会有大出血的发生,产前出血是否会影响胎儿;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担心是否会发生胎盘早拨、胎儿的生命是否会受到影响。

2.3 恐惧心理

多见于有难产史的孕妇及此次妊娠有致畸因素的孕妇。孕妇因前次妊娠痛苦较大或孕早期总患有感冒、接触过有害物质,本次妊娠唯恐发生意外,如难产、大出血、胎儿畸形等。

2.4 依赖心理

多见于产道畸形、胎位不正或合并内科疾病的孕妇。孕妇认为早晚要剖宫产,产前检查只要胎儿好就行,甚至一些孕妇不按时复诊,分娩方式依赖剖宫产。

2.5 羞涩心理

多见于未婚先孕者。不能如实交代病情贻误诊断和治疗。

2.6 忧虑心理

多见于封建思想比较严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分娩后得知婴儿的性别不符合理想,会产生异常沮丧,这种心理刺激可通过大脑皮质影响子宫收缩而致产后大出血。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应持热情、真诚、友好、关心的态度,尊重孕妇,取得孕妇的信任。

3.2 确定孕妇的需求

通过认真倾听、仔细观察、诱导询问、总结归纳分析孕妇的心理状态,从中筛查出孕妇的高危因素,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3.3 对高危孕妇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在围生期中采用高危评分法,分析可能引起孕妇、胎儿和新生儿发育死亡的各种因素,及时识别这些因素,确定高危因素的程度,对高危妊娠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要使高危孕妇了解有病不治也可影响胎儿,要恰当掌握用药剂量、时间、给药途径。如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经过治疗可转危为安,对臀位及其它胎位不正的孕妇不要过分依赖剖宫产,掌握纠正胎位的时机和方法[3]。

3.4 指导孕妇实施家庭自我监护

高危孕妇多虑敏感,除增加产前检查外,还要教会丈夫听胎音、孕妇数胎动,进行家庭自我监护。正常的胎心胎动对孕妇来说是很好的安慰剂,异常的胎心胎动能促使孕妇及时就诊,对治疗和纠治高危因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5 重视家庭成员尤其是丈夫的心理支持

高危妊娠对孕妇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家属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孕妇的情绪和治疗,所以,家属尤其是丈夫应调整心态,用理解和怜惜的心情对待高危孕妇的情绪变化,除了在生活上给予关系照顾外,还要在精神上分担她的烦恼,产前检查主动陪同,并一起接受孕期指导及心理疏导。

3.6 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工作

护理人员应积极地同高危产妇的家庭成员沟通,了解家庭成员的思想,尽力转变高危产妇家庭成员的不正确思想,如封建重男轻女观念等,以期减少高危产妇的心理压力。

4 效果评价

加强高危孕妇的管理,重视高危孕妇的心理变化,取得高危孕妇的信任和配合,孕妇的高危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在302例高危因素中有187例转化为低危因素,高危因素存在者提前入院治疗、待产。实践证明:做好高危孕妇的心理护理工作不仅有利于高危孕妇的身心健康,还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护理水平。

加强高危妊娠管理,提高孕产期保健水平,是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所采取的一项战略性投资,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与民族兴衰。

[1]董晓超,朱丽萍.高危妊娠保健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1):109-111.

[2]杜治政.护理学新谱[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6.

[3]郑怀美,苏应宽.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胎儿孕妇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身体传送带
我有一个“孕妇”爸爸
孕妇睡觉会压到孩子吗
孕妇接种疫苗要慎重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MRI在胎儿唇腭裂中的诊断价值
产前检查“高危”孕妇别忽视
孕期适度锻炼能够促进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