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贝母产销趋势分析

2012-11-08丁立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哈尔滨150316

中国现代中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川贝母药厂药材

丁立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平贝母产销趋势分析

丁立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东北道地药材平贝母总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90%以上,市场关注度提高,其走势畅否对于整个药市举足轻重。调查平贝母的产销趋势,分析跌入谷底和跃出谷底的内因与外因,展望后市走势。

平贝母;产销;历史;现状;后市;分析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下简称东北)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平贝母的主要产地,系东北著名的道地药材之一。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平贝母药用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药用记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20世纪50年代之前,平贝母以野生品供应医药市场,由于野生平贝母资源日渐稀少,人工栽培于20世纪50年代应运而生[1]。

半个世纪以来,平贝母跌宕起伏,兴衰交替,曾于2004年跌入谷底,长达6年,并在2009年跃出谷底,其极度动荡的市场商情已引起国内外医药市场的密切关注。笔者沿着平贝母1950~2011年的历史轨迹,去解读平贝母的兴衰史,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发展平贝母生产,结合平贝母产销现状,预测平贝母后市走势,更具有现实意义。

1 概述

平贝母别名贝母、平贝、东北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干燥鳞茎。《中国药典》[2](一部)以平贝母之名单列收藏。同时又是全国贝母属植物主要栽培品种之一[3]。

1.1 产区分布

平贝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的五常、阿城、尚志、宾县、苇河、亚布力、牡丹江、海林、宁安、东京城、东宁、穆棱、密山、虎林、庆安、铁力、伊春、佳木斯、林口、方正、通河、延寿等地;吉林的桦甸、蛟河、舒兰、珲春、通化、集安、靖宇、柳河、梅河口、抚松、敦化、长白、合龙、汪清、辉南、安国、永吉、东丰等地;辽宁的本溪、凤城、清原、新宾、宽甸、开源、抚顺、东沟等地。此外,山西、陕西、河北等地也有少量引种。

1.2 药用价值

平贝母以鳞茎入药,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润肺、散结、止咳化痰之功效。用于干咳少痰,阳虚劳嗽,肺热咳嗽,咳痰带血。平贝母的药用价值及治疗方法多在古医籍《神农本草经》、《本草汇合》、《本草汇编》、《本草纲目拾遗》等有详尽记载和精辟阐述。《本经》云:“主伤寒烦热,淋漓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本草汇言》云:“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要药也,润肺消炎,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症,贝母首司首创。”《本草纲目拾遗》云:“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4]。

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降压等作用。贝母总碱有抗溃疡作用。平贝母对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均有功效。

1.3 应用范围

1.3.1 中成药 21世纪以来,我国众多制药行业在科技创新中大量采用平贝母为主要原料开发了几百个品种(规格)的中成药,所需平贝母原料逐年增长。

1.3.2 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用于贝母加工生产了多种包装的中药饮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800~900家,主要有大包装、小包装、颗粒冲剂饮片等。

1.3.3 植物提取物 以平贝母为原料开发生产的植物提取物是我国平贝母销售的主流渠道,畅销国内外市场,所需平贝母在逐年增长。

1.3.4 医疗配伍 我国城乡中医院(所)在临床处方配伍中多采用平贝母,广大城乡民众还将平贝母用于验方、偏方和单方之中。

1.3.5 出口创汇 平贝母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重要药材品种之一。不但热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各国以及港澳台等国内国际市场,出口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自我国加入WTO后,平贝母已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颇受国外市场青睐[5]。

1.3.6 替代 早年我国医药企业完全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药品,但因川贝母产不足需,供需缺口加大,加之价格昂贵,近年许多药厂都以平贝母代替川贝母,所用平贝母与日俱增,进一步占据了贝类市场的较大份额,由三类品种进入一类品种的行列。从而提高了平贝母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依存度,与川贝母、浙贝母并驾齐驱。“三分天下有其一”,拉动市场用量大幅上升[5]。

2 产量

市场调查显示,平贝母原为野生品种,由于连年无序采挖,到20世纪70年代,已趋枯竭,产区难以见到成片的平贝母,市场供不应求,缺口加大,行情不断上涨,涨幅逐年加大。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区农民、林场、农场、牧场职工、城乡赋闲人员一哄而上,大种平贝母,种植面积连年加大,产量与日俱增。据统计,1970年为200 t,1990年增加至1 000 t,2001年又升至3 000 t,之后的几年产量成倍上升,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到2009年产量已暴增至17 500 t,是1970年的88倍,创下历史新高[6](见表 1)。

表1 1970~2012年平贝母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t)

从表1中看到,自1980年起平贝母产量逐年直线上升,后因市场暴满,严重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一泻千里,由2003年的300元(千克价、统货、全国均价、下同)2004年暴跌至55元,之后一蹶不振,落入谷底。为振兴我国中医药产业,传承东北道地药材,使其源远流长,主产区有关部门会同广大药农对种植面积做了大幅调减,但由于平贝母生产周期为3~5年,5年之后的2010年凸显调减效果,所以2010年总产量已由17 500 t大幅降至9 000 t左右,降幅高达50%以上。

3 需求

据《全国药材信息》报道[7],1970~2003年之前,我国几百家药厂用川贝母、浙贝母生产的止咳化痰新药在逐年增加,用量也在同步增长,但因市场川贝母、浙贝母供不应求,药厂几乎 “无米下锅”。于是药厂以平贝母替代,其用量也在同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医药市场对平贝母的用量由1970年的100 t,2000年激增至2 500 t,2002年再增至4 500 t,到2005年需求量已上升至5 000 t左右,之后的几年(2006~2012年)市场需求量一直稳定在6 000~7 000 t之间,少见大起大落。

4 产销历史(1950~2011年)

据调查,平贝母从20世纪50年代的少量试种,到21世纪2011年的稳步上行,半个世纪经历了6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4.1 试种期(1950~1970年)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50年代土地归为农业合作社、生产队使用,不允许农民种植中药材,60年代偶见黑龙江的阿城、尚志,吉林的通化、集安等产区极少数山区或半山区居住的农户从山里挖来野生平贝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的菜地试种,面积极少,每户只种几平方米,产量微不足道,不见有农户出售。70年代各地开始小量试种,试种区域逐渐扩大到了辽宁等地,本期产量只有200 t左右。

4.2 起步期(1971~1990年)

本期主要特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广大农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土地分田到户,种什么品种是农民自己说了算。于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部分主产区开始少量种植,面积缓慢发展,到1990年种植面积约有200 hm2左右,产量逐步增加到500 t左右。

4.3 发展期(1991~2003年)

进入21世纪,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产品不断创新,以川贝母为主要原料开发了大量的中成药和新药等产品,所需川贝母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但由于川贝母产量低少,产不足需,缺口较大,满足不了市场的急需,制约了药厂的发展,于是药厂以平贝母替代川贝母,拉动平贝母的用量在逐年大幅增长,由1991年的1 500 t左右,激增至2003年的5 000 t左右。需求带动价格上涨,平贝母的价格也随着需求的增长在水涨船高,持续10多年上涨不止,由1991年的12元,1995年上涨至30元,2000年继续上涨至90元,到2003年价格攀升到顶峰,高达260~300元,创下历史 “天价”。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东北三省70多个市县、几百个村庄盲目地大种特种,气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当,面积节节上升,由1991年的600~700 hm2,扩大至2003年的13 000 hm2,产量逐年暴涨至15 000 t左右。

4.4 谷底期(2004~2009年8月)

市场 “盈贱缺贵”,没有永远的高价。由于产量连年暴增,市场爆满,库存爆满,“三暴导致平贝母结束了发展期(高价期),跌落到价格的谷底,由高价期的260~300元,2008年下跌至25~30元,跌幅高达10倍。由于平贝母生产周期长达3~5年,本期产新量非但不减,而且反增至30 000 t(含库存量),但市场只需求6 000~7 000 t左右,严重的供大于求,致使平贝母列为名符其实的 “烂市品种”,进入长达6年的谷底期[8]。

4.5 恢复期(2009、9~2010年)

“吃一堑长一智”。产区的广大药农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砍掉非产区,缩减主产区,继续大力调减平贝母种植面积,减幅(估算)已逾50%,产量亦同步缩减至17 000 t左右。经过十余年的大调减,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市场逐年消化,库存量逐年 “瘦身”,产量由30 000 t,锐减至10 000 t左右,到2009年9月平贝母已缓慢走出谷底,市场行情随之缓缓上涨,2009年市价由谷底期的25~30元,上涨至50元,2010年又涨至 70元[9]。

4.6 稳升期(2011年)

平贝母市场经过2年的恢复,集聚了人气,产量继续减少,销势好转,由滞转畅。产新后产区药商云集,批量走动加快,部分资金大户超低价囤积大货,销量明显增多,库存再度下降,加之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有利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并在全国物价、工值大涨的助推下,平贝母市场开始进入稳升期,带动价格稳步上扬,市价由恢复期的70元,上涨至85元,6月份还创出125~140元的高价,引起多商和药农的密切关注。

5 产销现状(2012年)

5.1 总体走势点评

2012年平贝母总体走势在2011年走畅价升的基础上,产地和药市人气聚集,销势继续活跃,购销两旺。产新前后商家深入产区探盘问价,购货积极,药农和药商踊跃出手,有商家入手大货,批量成交增加,同比增加25%,零星交易频繁,产地收购价和药市批发价上涨,同比上涨8%。总体走势表明,落入谷底多年的平贝母已跃出谷底,并开始驶入上行通道,从而拉开新一轮涨价序幕。

5.2 产量减少

笔者调查了东北三省的10余个产区和几家药材市场,并请教了产区的老药商,大家的共识为:经过10多年调减种植面积,加上产区主要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种药材的风险和用地的减少,更加促进药农少种或弃种平贝母,导致2012年的产新量大幅减少。据估算产新量在4 000 t左右(不含在地产量和库存量),较2011年同期减少2 000~3 000 t左右,同时在地面积也在下降,同比下降20%~30%左右。

5.3 供需平衡

据多方调查了解,2012年平贝母库存大约3 000 t左右,产新量为4 000 t,社会存量为7 000 t左右,较2011年减少2 000 t,2012年市场需求量7 000 t左右,与社会存量大体相当,供需双方处于平衡稳定态势,市场不存在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矛盾,这就为后市价格的稳步上涨埋下伏笔。

5.4 价格上涨

市场调查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平贝母历经6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价格随之潮起潮落。进入2012年后才稳定下来,价格由2011年的85元,上涨至近期的95~100元(见表2)。

表2 1950~2012年平贝母价格变化一览表(单位:元/kg)

6 后市展望(2013~2015)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平贝母已走出低迷阴霾,2012年走向上行通道,价格将在目前的价位上持续上涨。预测2013年的价格将上涨至110~120元,2014年继续上涨至130~140元,2015年将上涨至160~180元,其中小粒优级品有望恢复到300元的历史 “天价”。主要依据分析如下:

6.1 政策拉动

国家拉动内需、保稳定、保民生的利好新政,对医药企业,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在资金上给予优惠政策,确保药厂有足够资金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药材原料将逐年大幅增加。

6.2 产量减少

2004年平贝母跌入谷底之后,东北产地对平贝母的种植面积连续10多年大量调减,调减已见成效,产区在地面积已锐减至50%以上,压在地里的平贝母有80%已陆续上市,在地产量同比减少20%~30%左右,进一步减弱了市场的冲击力,为上行通道扫除障碍。与此同时,主产区主要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少人从事药材生产,加之粮食价格一年高于一年,种粮不但没有风险,而且国家还给补贴,其效益远大于药材生产。于是,很多药农转业生产粮食,药材面积逐年减少,产量下降。

6.3 库存薄弱

庞大的库存量(曾高达万t左右)经过10多年的消化,已减少过半,加之市场开始启动,需求有增长趋势,其中一些资金大户已在低价时期入手囤积,部分药厂也在低价期提前采购,库存消化速度加快,产新后或少见大货入库,导致2012年或几年库存薄弱,后续乏力。

6.4 需求增加

国家多项利好政策拉动医疗单位和药厂对平贝母的需求在继续增加,医保、养老保险、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等新政不断出台,加之人民收入增加,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所需平贝母将大量增加,同时平贝母进入保健品市场,出口量亦同步上升,平贝母替代川贝母和浙贝母的数量也在同步大幅增加,为平贝母走入上行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6.5 物价上涨

我国物价、工值等价格连续大幅上涨,造成药价生产经营成本同步大幅提高,涨幅超过50%左右。物价上涨带动药材上涨亦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

[1]卫云,马书太,邹宜俊,等.中药材种植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3-97.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0.

[3]刘兴权,等.药用植物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11:56-60.

[4]雷载权,陈松育,高学敏,等.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230-232.

[5]丁立威 .平贝母云开见日[J].全国药材信息,2010,5:3-4.

[6]丁乡.东北三省平贝母产新调查[J].全国药材信息,2008,6:3-5.

[7]丁乡.平贝母回天无力[J].全国药材信息,2005,1:8.

[8]丁立威.丁乡“两贝”大盘持续下挫[J].全国药材信息,2008,10:6-7.

[9]丁立威.平贝母走出低谷[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1:20-21.

2012-07-05)

猜你喜欢

川贝母药厂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全现款操作,年增量1千万!这家GMP渔药厂为何这么牛?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中药止咳有川贝母
一株川贝母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贝母类生物碱分析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