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裴氏一门廉吏多

2012-11-08刘永宏

支部建设 2012年33期

刘永宏

裴氏一门廉吏多

刘永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绵延至今两千余载,仕宦如林,名人辈出,将相文武,各领风骚,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裴氏文化人才奇观。裴氏一门在正史立传者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千余人,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4个中书侍郎,55个尚书和211个刺史,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俗有“一斗芝麻官”之称,可谓灿若群星。众多的裴氏名人彪炳史册,辉映华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均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裴氏宗族大官多,清官亦多。史书上有关裴氏家族清廉从政的典故和成语有多处。从这些流芳千古的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裴氏一门气势如虹的人生风范,也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正是儒家所标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挂床去任,人服其介”的一代廉吏裴潜

裴潜(?~244),字文行,三国魏人。历任参丞相军事、仓曹属、代郡太守、丞相理曹掾事、兖州刺史、散骑常侍、尚书、太尉、尚书令等职。

《三国志·卷二三》的《裴潜传》记载:“三国裴潜,兖州刺史。尝做一胡床,乃去任,挂之梁间。人服其介。”意思是:裴潜在山东兖州任刺史时,曾做过一把“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躺椅),到了卸任时,将它挂在房间的柱子上。人们特别敬佩他的正直。梁简文帝萧纲说过一句:“不学胡威绢,宁挂裴潜床。”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咏叹道:“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裴潜为官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不论调迁何处任职,从不携家带口,这与封建官僚动则儿女妻妾、大轿小轿络绎不绝的奢侈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他很少顾及家里,以致妻子在家贫困,只好每天以织藜芘为生;其父在京师,出入不乘车;兄弟姐妹外出远行也以步当车;一家老小有时都“并日而食”。从中可以看出裴潜廉洁奉公的一贯美德。

裴潜家教有方,弥留之际,嘱咐家人,其死后不要靡费,一切从简。据传,他的墓中只有瓦器数枚,别无他物,这就是堂堂尚书令的身后事。史书还记载,裴潜“风神高迈,见者肃然起敬”,这无疑是他的一身正气所致。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的“独立使君”裴侠

裴侠(?~559),字嵩和,南北朝时著名的勇将与清官廉吏,历任河北郡守、骠骑大将军、民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等职。

《北史·裴侠传》中,对一代廉吏裴侠的仁勇和清廉感叹有加。流传甚广的典故“独立使君”即专指裴侠,汉语中“独立”一词的最初出处,也源于此典。裴侠任河北郡守之前,此郡有惯例,每年抽调渔猎夫30人,供郡守役使。裴侠到任后,见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他说:“以口腹之需而役使丁夫,我不能干这种事。”毅然打发他们回家。又有丁男30人供郡守役使,裴侠也不让他们为自己办事,而是将他们佣工的钱取来为官府买马。时间一长,马匹成群。裴侠自己平时都很俭素,爱民如子,饭菜只食豆麦盐菜而已,离开河北郡时,一无所取。当地老百姓非常感谢和怀念他,有民谣歌颂他:“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一次,裴侠和各牧守共同参见宇文泰,宇文泰命裴侠另立一边,对各牧守说:“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你们中如有和裴侠一样的,可以和他站在一起。”诸牧守皆默然而已。于是,朝野叹服,称其为“独立使君”。

裴侠刚任民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时,贪赃枉法的官吏比比皆是,裴侠雷厉风行、铁面无私,众贪官不寒而栗,纷纷伏法,从而给北周朝廷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晚年,裴侠撰写九世伯祖贞侯裴潜传,认为裴氏的清公从他开始。为教育后世学习他的榜样,宗族中凡知道姓名的,每人给一份。他的从弟伯凤、世彦曾笑着对他说:“为人做官,须名利双收,像这么清苦,又何必呢?”裴侠说:“清廉是做官本分,节俭是立身基础。我裴氏家族,世为大宗,世代秉承美德。我之所以清廉自守,并非猎取美名,意在修身自重,唯恐辱没祖先啊!”伯凤、世彦听了非常惭愧。

“籍没其家,无詹瓦石之储”的忠烈宰相裴炎

“唐高宗时官至侍中、中书令,受遗诏辅佐中宗。中宗即位后,愿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与武后定策废中宗,立睿宗。后谏武后立武氏七庙,不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时,他又奏请武后归政,遂以谋反罪被杀。”这是《辞海》上对裴炎的记载。

裴炎(?~684),字子隆。他生性宽厚,志高节奇,“有功于国,悉心奉公”,但却屡遭奸佞诬陷。公元684年,武则天听信谗言杀害了一代名相裴炎。当时抄家的人在宰相府上下搜不到一石粮食,史载“籍没其家,无詹瓦石之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抄家的士卒们无不怜之,敬之,更扼腕叹之。裴炎临刑前,特地叫来同朝做官的兄弟们:“兄弟的官职都是你们自己奋斗的结果,这其中没我一点力量。今日,你们反倒因我受牵连,实在是不幸啊!”一方面,是小人陷害了裴炎,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因为刚直不阿的裴炎不容武则天“以权谋私”。《资治通鉴》载:裴炎谏曰:“太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又载:“太后谋于执政,刘韦之、韦思谦皆无言,内史裴炎独固争,太后愈不悦。”至此,武则天把裴炎当成了她通往皇权之路的一大障碍,终于降罪于裴炎。一代名相就这样以清白之身留下了千古英名。唐睿宗即位后,裴炎才得以平反昭雪。

“德比岱云布,心似晋水清”的中唐清官裴宽

裴宽(681~755),精明强干,明思善断,中唐时期历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体恤民情,政绩卓著。

裴宽年轻时任润州参军事。一日,润州刺史韦诜得知裴宽在菜园中埋藏什么东西,便使人叫来问他在干什么。裴宽说:“适才,有人把鹿肉作礼品送我,放下就走。我不好拒绝,又不想自欺。然而,我家世代清廉,不想因为收受贿赂,玷污了家道清风,就把它埋到了园中。”韦诜叹服裴宽的操守严正,遂引其为按察判官,并以女许之。

裴宽任刑部员外郎时,万骑将军马崇大白天无故动刀杀人,而身为开府、霍国公的王毛仲因皇帝的宠幸,竟大胆行贿收买裴宽放过马崇。裴宽公正廉明,不畏强暴,严惩了马崇。裴宽的执法严明,一时传为美谈。裴宽任范阳节度使兼河北采访使期间,檀州刺史向裴宽进献了十余名少数民族奴隶,裴宽出于仁厚,将他们都放走了。这使那里的少数民族都万分感激他,从而诚心归附了唐朝。唐玄宗特意赏赐裴宽紫金鱼袋,并赋诗褒奖他“德比岱云布,心似晋水清”。天宝年间,官员的德行以裴宽为第一。

心系民生、直言劝谏的盛世名相裴耀卿

裴耀卿(681~743),字焕之。裴耀卿从小聪明伶俐,十岁前就通过了童子科考试。20岁官拜秘书省正字。后历任国子主簿、詹事府丞、长安令、济州刺史、户部侍郎、京兆尹、侍中、左丞相、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等职。

裴耀卿早年任长安令时,长安有配户和市的制度,就是官府把需要议价特权购买的物品派给每户。说是议价,实质是大大低于市价,形同白要。这种制度使百姓不堪重负,甚至借高利贷偿付,奸商则借机大捞钱财。裴耀卿到任后,将原先摊派给贫民的任务,都转到富户头上,并且预先支付。从此,奸商销声匿迹,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而官家采购也更加方便了。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泰山封禅。时任济州刺史的裴耀卿表奏玄宗:“百姓受到官家深重搅扰,没有足够精力从事生产,使封禅昭示朝廷功绩的目的无法实现。”事后玄宗告诫官员说:“像裴耀卿这样,不靠劳民伤财来讨取朝廷的恩遇,真是称职的封疆大吏呀!”

开元二十二年(734),裴耀卿任江淮河南转运使,整顿槽运,实施“节级转运法”,三年中运粮750万石,并节省费用30万缗。有人劝裴耀卿把节约下的钱进献给朝廷,以便邀赏。裴耀卿说:“这些钱大致就是公卿们提价、压价所费,节余的钱原本就是国家应该获得的利润,我不能用它邀功求宠。”于是将这笔款子充入了和市和籴米的专用款项中。

裴耀卿身为宰相,对下关心民生疾苦,对上劝谏君王勤政,他和唐玄宗鱼水相得,携手开创了开元天宝一代盛世。

任人唯贤、不徇私情的英年宰相裴

裴 (?~811),字弘中,与人友善,坚贞持重,历任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员外郎、尚书考功员外郎等职。

唐宪宗时年刚四十的裴 入相。一次,唐宪宗问裴 :“做事力求合情合理的首要环节是什么?”裴 回答:“在于先正其心。”唐宪宗认真品味他的话意,不由得频频点头。裴 胸中满腔正气,一派大儒之风,人们都不敢因为私事去打扰他。

早先,有位故人从远处赶来拜见他。裴 热情款待,馈赠丰厚。朋友就向他提出做京兆判司,裴 脸色马上严肃起来,说道:“公虽然是个人才,可是难称此官。我不敢因为你是我的好友就徇私情,而有伤朝廷法度的公道。他日,若有瞎眼宰相可怜你的话,你不妨一试。而我肯定不会那么做。”裴 为国家精心选人,还曾留下以德报怨的美名。早年裴 应试宏词科,考官崔枢将他黜落。后来,裴 高居相位,却将崔枢提拔为礼部侍郎,并笑着对他说:“我这是在报你当年的大德呀!”崔枢既惭愧又感激。

当官不阿、辞官不惜的中兴名相裴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他不仅才华横溢,是贞观元年间以“艰苦备尝,寒窗半壁”苦学苦读考中进士的,并以人品、武功、才智著称于世。他一生经历了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6个唐朝皇帝。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完全可以与唐初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

裴度一生的最大功绩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又一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使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史称“唐室中兴”。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唐宪宗封裴度为上柱国并晋国公。后来由于奸臣构陷,裴度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虽屡遭陷害,但裴度宁愿摘掉“乌纱帽”,也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当官不阿,辞官不惜。当时藩镇一旦不静,他即得启用。史书称其“用之则治,舍之则乱”,“以身系国家之安危、时势之轻重者二十年”,可谓历代贤相之翘楚。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撰写了许多诗文颂扬他的功德。

洁身自爱,拒收豪华嫁妆的太平宰相裴坦

裴坦(795~874),字知进。唐代后期,世家大族相互攀比,奢靡成风。作为唐僖宗宰相的裴坦,则洁身自爱,依然保持清廉简朴的家风。那时,裴坦的儿子娶大官僚杨牧的女儿为妻。杨家陪嫁的东西装了许多车,并且多用金银玉器装饰。对此,裴坦愤怒地说:“这是乱我家法啊!”随手举起手杖,将不少玉器砸碎,并命令立即把嫁妆全部退回去。后来的唐昭宗每听到咸通年间裴坦清正廉洁的事迹,就会整理好衣冠,起身肃立,以表肃然起敬。

不置家产、没有田园的大将军裴佗

裴佗(?~529),字元化,北魏时历任司徒参军、尚书仓部郎中、尚书考功郎中、员外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平南将军、赵郡太守、前将军、东荆州刺史、抚军将军、中军将军等职。

裴佗一生清白,不置家产,宅不过三十步,没有田园,暑不张盖,寒不衣裘。他在赵郡尽心治理、肃清奸邪的同时,还把自己的俸禄分给穷苦百姓,人们对他感恩戴德。任满后,他转任前将军、东荆州刺史。离任前夕,赵郡父老倾城出动,为他饯行。若干年后,人们对他还是念念不忘。裴佗临终前写下遗嘱,让丧事从俭,不接受朝廷的一应封赠。他六个未成年的儿子谨遵父命,为朝臣树立了廉洁标杆。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这个家族因为廉洁自律,历代都受到当权者、封建最高阶层的重用,人民群众都对其有好感。

裴氏家族不同于富甲一方的晋商,他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不是深宅大院和万贯家财,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和修身自重的道德规范。这在裴氏家族的祖训中有充分体现,如:“从政者行惠民之法,习文者出不朽之作,研习者留济民之术。”再如:“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又如:“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