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五老”的崇高风范

2012-11-08王梦悦

支部建设 2012年28期
关键词:董老林伯渠吴玉章

王梦悦

“党内五老”的崇高风范

王梦悦

中共“党内五老”是指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五人。“五老”这一称谓,缘自朱德总司令于1942年写的《游南泥湾》一诗,诗曰:“纪念七七了,诸老各相邀,战局虽紧张,休息不可少。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诗句传开后,“五老”便在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中叫响了。

“党内五老”均为建党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早在1933年中央苏区根据地时,他们就担任了党和苏区政府的领导工作。1934年10月,除吴玉章同志被党派到国外工作外,其余四位均参加了长征。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他们五位继续担任党和边区政府的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以年近古稀之高龄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

“党内五老”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矗立起一座座丰碑。

徐特立:长征路上最年长的人

徐特立1877年2月1月生于湖南长沙。1927年夏秋之际,当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之时,他毅然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1934年10月,徐特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中最年长的人。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徐特立都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公民,从不因为年纪大、贡献大、地位高而居功自傲,搞特殊。1957年1月,徐特立去长沙出席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有关领导建议说:“您老都八十高龄了,为了您的健康,小组会就不用参加了。”徐特立却说:“我这次回来,正是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好机会,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仍能听、能记、能思考,回京以后还要整理材料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不参加会议怎能行!”就这样,每次小组会议他都提前10分钟到,认真听,认真记。那时正值隆冬,长沙的天气又阴冷,徐特立患了感冒,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但他仍坚持天天到会。

徐特立同志早年参加革命后,因工作繁忙,10年没有回过家。他的夫人一人在湖南乡下。他们的长子徐笃本,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不幸被捕,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22岁。小儿子徐厚本,1938年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院毕业后,被党组织派到湖南从事地下工作,不幸遭国民党暗害。徐特立怕夫人伤心,一直瞒着她,时常嘱咐身边工作人员代小儿子写信安慰她。徐老夫人直到1960年去世时,也不知道小儿子已经不在人世。

1938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徐特立被党中央派到中共驻长沙办事处工作,这才有了回家乡看看的机会。此时,他已经整整10年没回过家了。1939年春节,他抽空回了次家,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回了长沙,这一走又是好多年没回去过。1940年,董必武同志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去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临行前,徐特立特地写了几首诗送他,其中有一首写道:“妻老孤孙弱,长沙有我家。寄信长不达,传说被搜查。报国何年迈,思乡觉路赊。尺书望转寄,借以慰天涯。”

1949年进城后,组织上为徐特立配备了专车,可他却不经常乘坐,总是步行外出,有时乘坐公共汽车。为这事,警卫员对他意见很大。牢骚很快就传到他耳朵里。有次晚饭后,他问警卫员:“你在家乡种地时人均粮食有多少?”警卫员告诉他,人均大约500斤。徐特立又问:“你知道这汽油是从哪儿来的吗?(知道)开车进一次城要用多少汽油、要花多少钱吗?”警卫员无以对答。

徐特立耐心地告诉他:“我们国家刚解放不久,自己还不能生产汽油,要靠从外国进口。我们进一次城,来回用的汽油钱等于你家一个月的人均收入。现在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我们怎能随便增加国家开支,加重人民的负担呢?要是我们干部的生活水平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群众是会有意见的!”徐特立接着又说:“少坐车,多走路,至少有三大好处: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为国家节约开支,同时又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警卫员听了徐特立这一番话,想想自己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心中豁然开朗了。

1968年11月,在弥留之际,徐特立把多年的积蓄交给了组织。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应该继承的不是我的财产,而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11月28日,徐特立去世。毛泽东送了花圈,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

吴玉章:共产党人没有私有财产

吴玉章在“党内五老”中年龄排第二,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荣县,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立。吴玉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七大和八大中央委员。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毛主席语录出自1940年l月15日中共中央为吴玉章补办的60寿辰庆祝会。毛泽东当时特别指出:“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1946年的冬天,担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吴玉章看到国民党即将挑起内战,感到必须对干部加强革命气节教育。于是,他把毛泽东的一些文章和党中央的文件,编印成一本名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际”的小册子,供大家学习。他还为大家作演讲,讲到激情处,声泪俱下,使听者为之动容。

1947年2月27日深夜,国民党军警百余人包围了中共驻重庆联络处,吴玉章披衣急起,他正气凛然地对国民党军警说:“你们半夜三更来此胡闹,简直无理至极,你们绝对不能捕走我们一个同志!”以后几天,吴玉章给同志们讲革命故事,激励大家的斗志。他表示,他向党中央负责,向同志们负责,只要他活着,就一定要让每一个同志都安全撤回延安。

3月8日,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和一个连长“护送”吴玉章到飞机场。第二天,其余的同志也都安全地回到了延安。

吴玉章在艰苦朴素的作风方面也为后人做出了表率。他在大革命时期用的一条毛毯、一个文件箱,以及延安时期穿过的一套粗呢衣服和一件羊皮袄,一直用到他去世。他接待外宾时常穿的一件大衣,也是早在大革命时期添置的,解放后几经翻改。平时接待宾客,需要衣着整齐一些,而一回到家里,他总是只穿旧便服。他的内衣、袜子大多是补丁上面摞补丁;一条毛巾用得实在无法再用了,仍舍不得更换。至于饮食,更是简单,用他自己的话说,有饭吃就行了。

1958年3月,吴老回家乡视察工作时,听说当时荣县的教育还很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便指着自己家的住宅对陪同的县委书记说:“我们共产党人没有私有财产,我这些房子就交给你们办一所师范吧。”

1966年12月12日,吴玉章因病逝世。12月14日,吴老的追悼大会在八宝山举行,朱德、邓小平、李富春、陈毅、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致悼词,高度评价了他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杨尚昆同志曾说:“吴老为革命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但却始终那样谦逊谨慎,艰苦朴素,值得后人纪念和学习。”

谢觉哉:“兰州地下党不是反革命组织”

谢觉哉,188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4年年底,80岁的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长征时,已经50多岁的谢觉哉,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胜利到达陕北。长征中,谢老有一块毛毯,行军露营时,他总是与徐特立一同盖。有时,由于双方都想让对方多盖点儿,结果谁也没有盖好。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同志。

一次,谢觉哉病倒了,连背包也背不动了,加上上级号召轻装行动,于是,他顺手把这条毛毯扔掉了。

走在后面的董必武见路边有条毯子,一眼就认出是谢老的。他明白,谢老是轻易不会扔掉毯子的,定是身体虚弱走不动路了才扔掉的。于是他拾起毯子塞进背包里。到了宿营地,董老把这条毛毯送还给谢觉哉,谢老对董必武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从此,这条毯子谢老一直珍藏在身边。

在延安时,每当看到这毛毯,谢老总是感慨万分。他决定把毯子送给董老,作为纪念。董老也十分珍惜这毯子。全国解放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征集革命文物时,董老就把它捐献出来,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

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康生利用手中的权力,想把兰州地下党组织打成“红旗党”的特务组织。

有一天,康生突然找到谢觉哉,盛气凌人地对他说:“根据某某人的交代,他的父亲是个老特务。看来,兰州地下党全是特务,是个‘红旗党’。你这个兰州办事处的党代表可真是麻木不仁啊!”谢老听了毫不含糊地说:“那可不见得。兰州地下党是西北局派去的同志组成的,省委书记孙作宾同志也是西北派去的,怎么能说兰州地下党是‘红旗党’,全都是特务呢?”谢老略顿了一下又说:“至于有个别坏人混进兰州地下党,这也是可能的,因为那是在白区,条件所限,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审查得那么透彻。”谢老最后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你这样认为是不对的。”

可是康生一伙仍不罢休,一会儿来软的,说这是为了“抢救”失足者;一会儿又来硬的,胡说谢老在庇护特务组织。谢老也毫不退让,坚持原则,据理力争。

“文化大革命”中,康生仍不罢休,旧账重提,逼着谢老写材料,欲把兰州地下党的同志们统统打成特务。当时谢老的处境也很困难,加上已80多岁高龄,又重病在身。谢老对来者说:“我瘫痪了,写不了材料。你们硬逼我写,那我说,你们记,记完我左手签字。”来调查的人以为目的就要达到了,赶紧找来纸和笔做记录。只见谢老斩钉截铁地说:“兰州地下党不是反革命组织。那批地下党员不是特务,而是好党员。”来者看出得不到符合他们意愿的材料,只好悻悻而去。就这样,谢老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一大批同志。

1971年6月14日,谢老病情突然恶化,次日便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周总理心情异常沉重。他顶住压力,果断地指示:要举行告别仪式!要发消息!要登照片!

董必武:从不以党和国家的“元老”自居

董必武在“党内五老”中年龄排第四位,是五人中最后去世的一位。

董老于1886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参加党的一大。建国后,曾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是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董老出任中央党校校长。虽贵为校长,他却甘愿将待遇定得很低,和教务主任共用一张桌子、一条板凳,合用一张硬板床。抗战爆发后,为了方便在武汉做统战工作,他“奢侈”了一把,花钱买了一块怀表。这块表又大又响,大家都叫它“火车表”,而且走得也不准,可董老却乐观地说:“反正快慢不超过半小时就行了。有会议时,表快了,我晚点去;慢了,我早点去,这样不就调对了吗?”

1945年6月,联合国创建大会在美国召开,董老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会议,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人民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他出国时所穿的那套西装是在重庆买的,很不合身。在别人的一再劝说下,董老到纽约后,托《华侨日报》的同志花25美元买了一套西装,完成了一项辉煌的使命。

董老曾于1945年、1954年和1958年三次出国访问,访问期间,他精打细算,把节约下来的外汇都上交给国家。这三笔钱共计2600多美元。他平时也将医药费、邮电费之类的小账记得清清楚楚。

董老对子女和亲戚也是严格要求。

1969年的春天,为响应党的号召,董老坚决把小儿子董良翮送到了河北晋县农村去锻炼。在良翮下乡前,董老题词谆谆嘱咐他:“到晋县农村去,要好好学习毛泽东著作,努力劳动,争取当个好农民。”

1970年,良翮入了党,后来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董老马上写信告诫儿子:“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董老去世前对夫人何莲芝说:“良翮是晋县的人了,由晋县组织上去安排,我们不必多操心了。”

董老对侄儿、侄女们要求也很严格,对他们的某些不合理的要求,他一点也不迁就。有一次侄女从甘肃来信,大意是要董老收她做女儿。这件事事出有因。当年董老得知兄弟去世后,曾提出帮助弟媳带一个孩子。当时弟媳没同意。她也有道理,那时董老已是党的高级干部,而她们仍在湖北白区,随时都有遭受敌人迫害的危险。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再要改变这种伯侄关系已无必要。他认为是侄女思想上出了毛病。于是他给侄女写信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走,靠老老实实地去工作,不是靠父母。靠我我还不是要死的吗,我死了怎么办呀?”

董老就是这样从不以党和国家的“元老”自居,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他常说“新功未建惭高坐”,“甘为民仆耻为官”。他还题写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作为座右铭自勉。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林伯渠:三条腿的供给部长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南临澧,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毛泽东说:“他自辛亥革命以来,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邓小平称他是“中国革命的老战士,他的一生是职业革命家战斗的一生……”

红军长征时,林伯渠任红军总供给部长,主要任务是负责筹粮筹款。组织上给他配了一匹马,可他却很少骑,总是把文件和警卫的背包驮在马背上,自己则拄着一根从瑞金带来的棍子,高一脚低一脚地步行。警卫员多次劝他上马,他都风趣地说:“大家都用两条腿走,我现在已经多了一条‘腿’了,为什么一定要用四条腿呢?”

每次行军时,他总是提着一盏小马灯,站在险隘难行的路口,照着路让队伍通过。红军女战士李坚曾用山歌这样唱道:

年过半百老英雄,

又当部长又当兵。

山高水深何所惧,

手举马灯照人行。

进入草地后的一天深夜,林伯渠从卫生队回来,看见警卫员小黄正往热水瓶里灌开水。他命令道:“灌满水后把它送到卫生队去,伤病员比我更需要它,别再把暖瓶拿回来了。”小黄知道这暖瓶的来历,那是红军打遵义时缴获的,小黄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长征途中,首长泡干粮、吃药都得靠它。特别是进入草地后,它更是立了大功。想到这些,小黄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小黄舍不得,但又不得不服从命令。他想,首长头发都白了,还坚持同大家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把自己的生活必用品送给伤病员,品格是多么高尚啊……

1944年春节,延安边区政府门前的墙报吸引了很多人,一个高个子外国记者挤在人群里,认真地抄写着一篇题为“我的生产节约计划”的文章。原来,这是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写的。

林伯渠的生产节约计划使大家赞叹不已。毛泽东知道后也十分赞赏,回信说:林老:

来信诵悉。生产节约今年必比去年有更好成效。你个人的计划能实行,必有好的影响。我也订了一点计划,准备实行。

敬祝

健康!

毛泽东

一月十九日

那位外国记者为此很受感动,就怀着好奇、敬仰的心情,采访了林伯渠。

他来到林伯渠的住处,只见窑洞里只有一盘炕,炕上的被子打满了补丁,一张破旧的小方桌,桌边放着几把半旧的椅子。此时,林伯渠坐在椅子上,埋头缝补着一条旧裤子。他笑着对记者说:“中国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这条裤子,才穿了三年半呢!”

外国记者提出要看看他种的菜地,于是林伯渠便拄着手杖,带他来到了延河边的一块滩地上。

外国记者蹲下身来,抚弄着地里嫩绿的秧苗,赞不绝口:“你们共产党的干部,不仅发动群众干,还自己带头干,说到做到,真是了不起啊!我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全世界。”他紧紧地握住林伯渠的手说:“谢谢主席先生!我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林伯渠是“党内五老”中去世最早的一位。1960年5月,他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心肌梗塞,却依然埋头工作。5月29日,因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74岁的林伯渠便与世长辞了。6月2日,首都各界一万多人隆重举行公祭。邓小平在悼词中说:“林伯渠同志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维护党的正确路线的坚定立场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永远值得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

猜你喜欢

董老林伯渠吴玉章
吴玉章:“我是不动摇的,决不会二三其德”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吴玉章的爱国故事
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简介
林伯渠的红色家风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林伯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桥梁
垂垂老矣 念念联之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