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 加快种业转型发展

2012-11-05杨剑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种业安徽省农作物

杨剑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2011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将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并进一步要求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作物种业全面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以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农业科研单位,应抢抓机遇,有所作为,为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致力于种业创新合作,为加快新时期种业转型发展,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和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种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历经半个多世纪,安徽省农科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学科比较齐全、科研设施比较完善的全省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中心,在农作物种业科研方面形成了一支优秀人才队伍、建成了一批研发条件平台、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为新时期种业转型发展做好了储备。

育种技术力量。全院14个专业研究所中,从事农作物种业研发的有水稻、作物、棉花、园艺4个研究所和一个玉米研究中心,农作物育种科技人员199人,占全院科技人员的39.6%,其中,研究员38人,博士18人、硕士5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

育种科研项目。按2011年年底基数统计,全院年度总项目数为521项,其中,育种单位共承担253项,占总项目数的484%,按育种作物分:水稻84项,小麦23项,油菜16项,大豆7项,玉米14项,棉花25项,园艺作物63项,其它旱作如大麦、花生、芝麻、甘薯等2l项。按研究类型分:应用基础研究(自然基金、973、转基因专项等)28项,占111%;应用研究(品种、实用技术)128项,占50.6%;开发研究(示范、推广)97项,占383%。

育种科研成果。“十一五”以来,全院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51项,育种科研成果26项,占51%;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奖5项。通过审(认)定农作物品种138个,其中国审品种15个;获植物新品种权30个;授权专利31项;制(修)订国家标准4项、行业和地方标准104项。

育种平台条件。全院建有水稻、油菜、棉花3个国家农作物育种分中心;优势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稻作2个国家农作物技术创新中心;玉米、甘薯、棉花、油菜4个国家原原种繁殖基地;1个野生大豆原位保护区;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合肥)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还建有水稻遗传育种、农作物品质改良2个省重点开放实验室;杂交水稻、杂交棉花、杂交油菜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在全省不同生态农区建立了近百个试验示范基地(点),其中稳定的农作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3100余亩;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00余台(套);大型现代化智能温室4万平方米,网室2.6万平方米。

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国际种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韩国、智利、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从国外BI进育种资源数百份,邀请国外同行专家50余人次来院交流、合作研究。

种业创新合作的做法与经验

加强国际种业科企合作,搭建育种创新高端平台

如何提高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尽快缩小与先进省份、先进国家的差距?我们的做法是:加强国际种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种业技术,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凭借先进的实验装备和人才条件,积极与国际著名种业公司合作,引进资金,吸收技术,强化管理,着力搭建育种创新高端平台,为早出成果创造条件。

2008年,我们与国际高价值商业种子领域排名前列的瑞士先正达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水稻转基因育种高端平台。合作3年来,每年投入联合研发经费500万元左右,以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共同研究、解决关键问题,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水稻转基因育种水平得到突破性提高。在此成功的基础上,2011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又与新加坡淡马锡研究院携手,共建分子育种实验室,开展水稻育种深度合作:院作物所与美国先锋公司意向签订协议,共同开展油菜育种研究。

实施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打造种业成果转化平台

安徽省农科院原有安徽华安两系杂交稻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控股种子企业。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缓慢,难以承载成果转化功能。尽快实现种业转型升级,不仅是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需要,也是农业科研院所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选择。

2011年7月,我们采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式,促进华安公司的转型升级。我国首家登陆创业板,拥有完善的种子科研、生产、加工以及国内外营销业务体系的种业公司——荃银高科,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华安公司实现合作,重组设立“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此次股权收购,荃银高科持有华安种业48%股份,实现了控股;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持股降至32%。股份总规模由原56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

合作重组实现多赢。双方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了价格补偿标准和后续收益分配,探索了企业买断知识产权、特别许可使用和合作开发模式。对于安徽省农科院来说,通过股权变更,科研院所与企业分开,科研人员集中精力从事农作物种业基础性研发,从而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对于荃银公司来说,此次股权收购不仅壮大了企业的种子经营实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于重组后设立的“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则企业规模扩大,品牌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同时理顺了产权关系,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走上了育繁推一体化,机制灵活、创新有力的发展道路。华安种业公司成功重组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又以同样的方式,与安粮集团公司等著名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另外3家院属种子企业的兼并重组。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打破行业、学科界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科研机构与企业集中优势,形成合力,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争取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开展种业创新的又一做法。

2010年,在与50余家种业企业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构建的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小麦、油菜、大豆、杂交瓜菜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进入省级试点,运转一年来已取得初步成效。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联合丰乐种业、隆平高科等4家企业,安徽农业大学和5家市级农科所,成功申报了国家星火计划、省部会商、省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联手开展科技攻关。此外,我们还大力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人员直接深入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几年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已选派39名科技特派员和企业成功对接,入驻全省40多家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共帮助企业制定技术创新规划53个,引进科技成果和技术120项,凝炼重大技术难题并积极协同攻关15项。

拓展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成果进村入户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特点,种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村入户是关键。近年来,我们强化“三农”服务意识,积极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展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成果进村入户,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十一五”以来,我们与20余个市、县(区)及百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定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派驻副市长,副县长18名、副乡镇长26名,协助地方政府主抓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联合企业共同促进种业成果进村入户。通过粮丰工程、农业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建立高产示范点(片),示范展示新品种、新技术。依托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实施的“粮丰工程”项目中,我们在全省10多个市县建立了超级杂交稻、高产小麦核心示范区及千亩示范片30多个,为安徽粮食连年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院作物所在利辛县实施大豆整县推进科技工程,23个乡镇全面开展“皖豆24”高产创建示范,其中纪王场乡整乡推进5万亩,亩产达226.5千克,亩均增产28%。

种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整合资源,壮大队伍,构建新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市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从事种业研发和推广工作,是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用好这支有生力量是种业创新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由省级农科院牵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推动有种业科研优势的市县农科所,按照专业分工和区域分布实行合作,构建资源集中、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基础性、公益性种业科研新体系。

明确任务,加大投入,支持农作物育种基础性研究

农作物育种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在育种基础材料、育种科技人员、育种技术和经验等方面都需要长期积累和传承,农业科研单位集聚了农作物育种的优势科技力量和技术成果。在保护农业科研单位育种科技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同时,建议加大对农作物育种上游即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制以及育种方法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保证对科研院所公益性育种工作的持续支持,使企业商业化育种在育种材料、方法、技术和相关服务上得到可靠的源头性保障,从而实现农作物育种的重大突破和育种水平的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种业安徽省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成长相册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