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利用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山地村镇

2012-11-02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楼小东

浙江国土资源 2012年9期
关键词:丘陵村镇山地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楼小东

科学利用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山地村镇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楼小东

国土资源部批准在我省金华、衢州、丽水等市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对我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管理模式、破解发展空间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将通过实施“台地工业、坡地村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力争将三个试点市打造成为全省示范区。

一、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的意义

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有利于优化城乡建设格局,保护平原耕地。国土资源部领导在调研浙江、云南等省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做法后指出,低丘缓坡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优化城乡建设格局的一个重大战略,对落实2011年7月-8月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讲话精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省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多为500米以上的中、低山,中部为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全省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其余为河流和湖泊等湿地。据统计,现有山地丘陵城镇493个,其中的中山谷地城镇、海岛丘陵城镇约占我省山地丘陵城镇的10%,低山丘陵区谷地城镇、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镇约占90%。我省山地丘陵面积多,耕地面积少(2975万亩,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5443万人,人均耕地0.55亩/人,约为全国人均的40%。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以山地丘陵为特色的城镇、集镇和中心村,向山区、丘陵缓坡要建设空间,推进“台地工业、坡地村镇”建设,促进保护平原、盆地区域的优质耕地,具有深远的意义。我省需要在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实践中创新用地政策。

二、国内外山地村镇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的经验

山地村镇开发建设受到交通区位、自然立地条件、水资源供应、地质环境安全等诸多方面影响,立足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山地空间,国内外在山地村镇开发建设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国内经验:一是将山坡丘陵作为城市的生态用地,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严格控制建设,成为城市的绿地、绿心、公园和风景区。例如,四川省攀枝花市结合河谷和山地形态,城市呈“长藤结瓜式”,平缓区域用于城镇建设,山地为不可建设区域,山坡地成为生态用地。二是适当开发建设,开发成为人口密度小、产业稀疏的高档山地住宅、小型绿色工业、旅游度假区。比如,山东省烟台市将南山作为城市的旅游度假区进行规划设计,成为烟台市的休闲旅游胜地。三是进行适度开发,成为城市居住用地、文教用地等。比如,重庆市充分结合坡地、河谷地形,将山坡地作为城市组团的分隔用地,形成城市多中心、组团模式,在一些山坡丘陵适度安排居住、教育等用地,另一些山坡丘陵成为城市组团的分隔区域。

国外经验:一种情况是将山坡地与城镇有效整合。结合地形地貌来安排山坡丘陵“绿心”、“绿楔”和缓冲带,分区块地建设紧凑型城镇,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坡地自然价值。强调山坡地在城镇景观构成中的作用,将山坡丘陵纳入城市景观体系。比如,加拿大温哥华、美国西雅图等城市都围绕低丘缓坡建设。另一种情况是有节制地开发山地丘陵。因为山地丘陵利用存在地质环境等不可预见的影响要素,在控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山地丘陵。比如,美国旧金山就是一个典型的有序开发利用山地丘陵的城市。

三、开发规划先行——组团式编制开发建设规划

通过用地评价,选定宜建低丘缓坡区域。山地丘陵的坡度较大,地表层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对村镇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开展低丘缓坡区域的综合评价是基本要求,要从气候条件、地形(包括高程、坡度、坡向、坡形)、河流水系、交通可达性、地质构造、防灾、环境容量、植被覆盖、发展潜力等角度选择若干影响因素,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村镇低丘缓坡区域进行综合评价,选定适宜村镇开发建设的低丘缓坡区域。

规划分区。通过综合评价,按照建筑适应性,将低丘缓坡区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依托村镇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适宜建设区规模、环境容量等,合理确定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的规模控制指标,进一步确定村镇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时序安排。

组团式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村镇原有山水格局,实施组团式或带状布局,有机分散、紧凑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多组团,组团间以道路相连,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总体规划适度超前、平面布局尽量合理、生态环境接近自然、特色塑造本土风貌等方面,编制低丘缓坡区村镇开发建设规划。将功能、性质相似的区块相对集中地布置为组团,使其在空间上较为完整独立,组团之间有明确的空间分隔,并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形成山地村镇组团式空间结构。组团内部可以集中配置完善的村镇公共设施,促进区块集约、紧凑发展,而组团之间的山水生态格局加以保护。

保持显山露水。山地村镇的基本格局是背山面水,反映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特征。规划需要考虑村镇的历史文脉、自然地脉,考虑山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水域和山体交相辉映,使村镇时隐时现地展露出山水格局,控制好村镇的天际轮廓线和滨水自然岸线。

有序开发,确保开端良好。山地村镇的开发时序决定于可开发山坡地的优先级别。村镇开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同开发阶段应进行协调,统筹考虑。优先开发坡度小、面积较大、交通条件良好的可建设区域。山地村镇开发建设要尽量确保一个良好的开端,增强开发的预见性,以首期的开发项目带动总体发展。空间布局中注重弹性理念和留有发展余地,随着道路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逐步开发外围组团中建设条件较好的山坡地。

四、合理组织交通——道路体系是山地村镇发展的动脉

村镇道路系统是组织村镇各种功能用地的主骨架,是村镇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动脉。合理的村镇道路系统布局,直接关系到村镇经济发展,影响村镇空间资源的分配、地块的使用性能、村镇功能的实现、建设成本的高低。

利用地形高差,合理组织村镇路网结构。山地丘陵村镇中,主干道沿等高线布置,尽量保持较为平直,纵坡控制在1%左右;次干道、支路则顺应地形地貌,呈小环状、树枝状与主干道连接,造型曲折,且多设计为尽端路;支路纵坡因为地势走向,宜控制在国家规定不超过8%的标准。山丘支路不求取直,应充分结合村镇排污、排水、防洪等情况设置道路。再辅以步行梯道、坡道等垂直方向交通,构成完整的路网系统。其中,步行系统具有相对的自由特性,可将步行系统规划为独立的交通系统,使不同性质的用地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促进居民交往。道路功能需要适度分离,尽量避免过境交通对村镇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

道路与土地利用需协调。村镇道路规划必须考虑道路如何为地块服务,比如地块的开口位置、场地如何平整、道路与地块间的高差是否合理等。

因地制宜安排停车场。由于低丘缓坡用地紧张,停车场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利用山地丘陵的地形,以地下停车场为主;地面停车场零星布置,见缝插针,开辟部分山地丘陵,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平整土地。

五、控制开发强度——山地村镇用地控制与建筑体量

为缓解山地村镇突出的人地矛盾,增加可建设空间,依据山地村镇开发建设特点,在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开放空间的设置等用地控制方面,灵活布局,不拘常规。

建筑容积率。山地村镇的可建设用地相对不足,适宜建设区域在满足地质环境安全、日照、通风等条件下,规划建筑容积率可予以适当提高,充分挖掘土地价值。

建筑密度。在设定山地村镇地块建筑密度时,先充分考虑山地丘陵的日照、卫生条件,然后建筑密度要提高,可提高到40%-50%。虽然村镇内部的绿地减少了,但是村镇周边分布着大量的生态绿地和农业生产区域,与村镇交相共融,构成独特的生态环境,可弥补村镇内部绿地少的不足。

村镇天际线与建筑高度。与平原城镇通过建筑来塑造城镇的空间形态不同,山地丘陵村镇是在自然的山脉空间上进行建造,村镇空间是多维的空间。山体丘陵的轮廓线是城镇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整个城镇的视觉景观构成当中,丰富了城镇的空间层次和景观层次。山地丘陵村镇建筑高度的控制,首先遵从的是确保城镇自然天际线的完整,即保证山体连续度,不破坏山体轮廓线,绝大多数建筑高度限定在山体轮廓线之下。充分尊重山地城镇自然天际线,伸展城镇建筑轮廓线,两条天际线的延伸重叠,使得城镇的轮廓线更加丰富,自然与人工结合,充分展现山地丘陵城镇的特质,使人们获得广阔的视野。

开发地下空间。在满足消防和地质安全的前提下,缓坡区开辟为建设用地,建筑物的高度表现为向上建设和向下建设两部分。顺应山丘地势向下建设,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的情况下,采用错层、跃层、筑台、退台、架空、爬坡、吊脚等各种设计方法,灵活设计建筑单体,立体开发利用土地。可利用下沉式花园、平台、挑廊等设计,丰富建筑形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拓展更多的建设空间。

设置公共开放空间。山地村镇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容易发生山洪水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危及村镇安全。因此,必须将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纳入村镇建设规划。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优先考虑其可达性,道路用地比重要适度增加,交通组织通畅,紧急时可作为避难场所来选择。

控制建筑体量。山地村镇规模较小,由于地形限制,用地比较分散,村镇的组团也小,山地丘陵又庞大,建筑与山体的关系更加偏重融合、依从。从发展村镇居住、旅游功能来说,除个别公共建筑由于功能的需要而增加建筑体量外,一般的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因为过大的建筑体量,会趋向于大中城镇的景观,失去村镇居住、旅游等独具特色的魅力。

六、落实防灾减灾——低丘缓坡开发建设中的环境安全

确保山地村镇防灾。村镇是人口和产业集中区,山地村镇坡度大,集雨范围内汇流速度快,加上排水河道局部不通畅、新型建筑材料加大地表径流等原因,必须高度重视山地村镇建设的减灾防灾、公共安全问题。村镇建设规划必须与山地自然格局与演变规律相适应,顺势而建,特别注重防治洪水、地质滑坡等灾害。在村镇建设规划中,应充分了解村镇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规避与防治自然灾害。在规划中结合道路、游憩场所设置村镇防灾疏散通道、中心小广场等安全空间。

山地村镇的环境保护。山地丘陵是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地带,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区域,也是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区域,村落文化遗产丰富,工程地质相对复杂。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低丘缓坡开发建设中,需关注生态保护问题,防止生态退化。建议将山地资源从自然植被、水文、地质条件、坡度等生态因素,划分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非敏感区等区域,村镇开发建设重点安排在低敏感区、非敏感区,将最敏感区、敏感区划为生态保护区。

七、引导建筑风格——山地村镇建筑功能、形态与色彩

建筑功能设计。将山地村镇的居住建筑形态改造与节能、节地、增加服务功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结合起来,研究各类建筑的基本功能以及适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变化的设计技术。

建筑形态设计、材料选用。研究建筑群与自然地形相结合的多种模式和空间布局,研究与当地小气候相适应的建筑内外空间形态组合模式。建筑材料方面,借鉴当地传统民居特色,从经济性、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工业化生产等方面研究选用当地建筑材料的通用技术。

建筑色彩。山体色彩是低丘缓坡村镇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建筑风格与色彩须充分考虑与山体的关系,应尽量以山体自然色彩为主色调。山地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屋顶,也是规划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借鉴瑞士山地小城镇延用传统建筑材料,采用当地景观明快的色调来营造建筑的主色调,将坡屋顶与山地外形、颜色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总体基调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丘陵村镇山地
山地草甸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山地之旅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山地之美——雨补鲁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