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度、罅隙、迷宫与风景——关于《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三辑》

2012-11-01

扬子江评论 2012年5期
关键词:新世纪批评家先锋

●何 锐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三辑》沿袭第二辑的编辑体例,入选作品均源自2000年以来,发表在国内主要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时间跨度为十二年。在编选过程中,编者所关注的,仍然是经典、先锋、城市和70后,这四个核心词汇,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究作家写作的动因,文学选择的姿态和立场,以及他们同现实联系的方式和内在精神走向,不难看出,对经典、先锋的回应和守望,对现代城市的感觉和想象,以及对70后书写的见证和把脉,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突围的重要向度和信号。

《回应经典:大地的高度》共选了二十一位实力派作家的二十二篇短篇小说。在编选过程中,力求兼顾作品质量和作家阵容,仍以五、六十年代作家为主,但也有四十年代作家加入。按照惯例,在每个短篇后面附上一篇经典话题的随笔,让文本与理念达成互文效应,以探寻作家创作与经典书写之间的隐秘关联。对其中一些作家而言,他们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及经典话题,但却并非老生常谈,而是每每谈及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当然是难能可贵的。面对经典,无论是体认或质疑,谦卑或自信,在他们心中总会有敬畏在。重要的是,对重构当代小说经典,他们是充满期待和信心的。事实上,当代优秀作家不仅无一例外地都得益于经典的滋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力求对经典作出应有的回应。作家以怎样的方式回应经典,经典以何种面目呈现自身,是由作家的禀赋、能力和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经典是文学殿堂的瑰宝。人们仰仗经典,洞开文学的无穷奥秘,一如凭借大地的高度,尽览险峰的无限风光。经典是文学存在的标识。只要文学不消亡,总会有经典伴随。有经典,就必然有对经典的回应。回应是一种积极的介入,是与经典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有助于唤起并强化作家的经典意识。这是克服经典焦虑,重构当代小说的必要环节。

经典的形成,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它首先取决于文本自身的魅力和所释放的精神能量,也离不开特定的机缘。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它更需要读者的认同和时间的检验,而时间的检验也无非是借助后人的眼光。我似乎更看重精英层面的读者认同。当代经典的确立,不仅需要文学史家的青睐,也需要批评家的鉴赏和文选编辑者的筛选。有必要从多渠道入手,打破对经典建构话语权的垄断,以重新唤起经典的活力,并为呼之欲出的当代小说经典提供必要的参照文本或预选篇目。

新世纪以来,先锋小说创作延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先锋精神,并呈现出将前卫精神和艺术经验重新整合的趋势。在特定的语境中,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杂糅,现实性与现代性多种因素的交织,特别是后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小说创作更加繁复多变,从而给先锋写作断裂之后的弥合提供了契机。本卷《守望先锋:世界的罅隙》共选了15位作家的十五篇的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家中,既有一直坚执先锋书写的文坛宿将,也有对先锋小说写作情有独钟的文学新人。他们都具有较强烈的先锋意识和文体意识,或在既定的创作道路上,不倦地进行实验性写作,或不断自我调适,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但又不止于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和叙述实验,更惹人注目的是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的强调,对当下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所承受的异己力量和孤独感的真切体验。入选作品往往各有侧重,或专注现代性表达的多重维度,或致力文体拓展创新,或执着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或潜心于个人经验向人类共同经验的还原和提升。先锋书写拒斥天衣无缝的完美的平庸,却乐于在世界的罅隙中呈现神奇和诡异之美。新世纪以来,当代先锋小说在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上,对当代精神困境的表达上,以及对小说叙事和结构的掌控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随着文学生态环境的改善,先锋书写日趋活跃,并成为一种常态写作,先锋作家的创造力和自信力也在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先锋小说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与前两卷《守望先锋》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特意在大多小说后面,附上了作家自己关于小说先锋观的文字。这些文字多缘于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对读者把握先锋小说的特质不无裨益。他们的有益见解,连同其先锋书写本身,无疑都为我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演进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

《感觉城市:霓虹的迷宫》共选了十六位作家的十七篇中短篇小说。不妨认为,作家是从感觉切入城市书写的,而感觉是与心灵结合的,对城市的感觉受制于他们的文化心理,并带有个人经验色彩。正是对城市的不同认知和感觉方式,激活了作家的记忆和想象,从而使对城市的想象性叙述成为可能,并由此带来城市书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家不仅重视感觉、想象、叙述和话语方式在城市书写中的呈现和意义,而且也注重城市文化记忆的唤起、历史奥秘的揭示和城市精神的内在变化及未来走向。由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对人们的生活、心灵和观念的改变,城市书写的空间和主题有了新的拓展。这些入选作品中既有对现代都市的后现代主义体验,也有对城市生活的怀旧书写;既有对城市病象和社会弊端的揭露,也有对市民和底层生存的关注,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呈现和价值观的表达。城市是一个霓虹的迷宫,充满着巨大的诱惑、悬念和变数,既幻象丛生,又风险密布;既召唤着人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又喻示并构成了现代的困境,使置身其中的人们雄心勃勃,而又进退失据,充满期待却又焦虑不安,难以找到精神的栖居地和归宿。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如何才能安顿好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活。而今,城市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城市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所在。在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必然对城市生活的表现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文学书写中,如何发现并激活新的城市精神,重建城市伦理,唤起城市的内在活力,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也许,新世纪的城市文学不过才刚刚起步。

70后作家群体也是这套丛书所重点关注的。前两卷把脉70后收入的全是批评家的理论批评文字,意在对70后的小说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梳理。编者的这一意图基本实现之后,本卷《把脉70后:走失的风景》则以作品为主,选了二十位活跃在文坛上的70后的二十个短篇小说,这些新世纪以来先后发表在国内文学期刊上的作品,或为作家的代表作,或为他们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了和作者的沟通和交流,并充分尊重作者自己的选择,但在篇目最后敲定时,因为要突显不同作家间创作个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作出一些调整。在每篇入选短篇的后面,均附上批评家简明扼要的评论文字。我们特意约请了三位不同代际的批评家,对每个短篇逐一加以点评,从微观层面进行现场把脉,意在发现其潜质,凸显创作潜在优势,并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这几位经验丰富的批评家,对70后的小说创作一直比较关注。这次他们欣然应约,对所有短篇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认真的把脉。在点评中,或褒或贬,见仁见智,但都不偏执一端,且能自圆其说,这就不违编者的初衷。至于批评家的眼光是否犀利,点评是否切中肯綮,我相信读者自会作出评判。事实上,读者才是真正的上帝,是最有资格发言的鉴赏者和批评者。

70后作家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突围的一支劲旅,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尽管他们的创作曾被市场和媒体忽略和低估,批评界也时而对他们作居高临下的审视,但面对似曾走失的风景,他们却始终保持了从容和淡定。当前,他们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由倚重中短篇小说,逐渐转向长、中、短篇并重的格局,并在努力进行创作上的调适,酝酿新的转折和突破。这批晚熟的作家创作上似乎还未定型,颇有后劲和可塑性,并且不乏耐心、韧性和雄心壮志。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会把对时代生活和内心生活的探索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不放弃对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对文学性的执着追求。他们正在走出思想的低谷,向文学的精神高地奋力攀爬。70后是值得期待的。

关于这套丛书的缘起、命名及其意义,我在早先那篇“努力探寻新世纪文学突围的路径”序言中,已专门作过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为让读者了解编者的意图,特意保留原序,置于卷末,以为本书的跋。

猜你喜欢

新世纪批评家先锋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酷图爆语(5)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
满园春色关不住——《新世纪对联大典》序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