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跨境民族的体育交流与发展研究

2012-11-01李乃琼王敬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跨境民族交流

李乃琼,王敬浩

(1.钦州学院体育学院,广西钦州535000;2.广西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据统计,在我国边境及毗邻的周边国家,世代居住着30多个跨境民族。在中国—东盟的边境地区,跨境民族也有20多个。部分跨境民族人们不畏辛劳,争相跨越国境参加本民族的体育活动,极大地促进边境地区体育活动的交流与开展,成为边境地区群众交流活动的重要形式,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根据跨境民族人们跨境参加本民族体育活动的行为事实,以“跨境交流”的定位和视角,对跨境民族间的体育活动现象进行研究,了解其交流与发展的心理动力、影响因素,发现和弥补跨境民族间体育在交流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中国—东盟之间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更多方法和途径,发挥其对边境民族人们、国家间睦邻友好及自贸区建设的促进作用,也为其他地区跨境民族间体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东盟边境地区跨境民族中的体育活动,具体的跨境民族为跨境人数较多、体育活动较为丰富的汉族、京族、壮族、傣族、瑶族、德昂族、景颇族、怒族、傈僳族等9个;具体的举办点有参加人数达千人以上、知名度较高的共89个,其中含跨境交流人数30人以上的活动点21个。

1.2 研究方法

实地观察法:到本文部分调查对象的活动举办点中进行实地调查,记录相关的状况和数据为本文作论证。

访问调查法:对本文调查对象的知情者进行访问调查。访问形式有当面访谈和通过电话、网络通讯信息等进行访问;访谈人员有来自调查对象所在地的大学生,及组织或参加体育活动的当地居民、干部、体育教师,以及来自东盟国家和到相应国家留学的留学生等。

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东盟跨境民族中开展体育活动的相关史料、文献、期刊和网上资料等材料,提取所需的素材为本文作论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跨境民族的概念

跨境民族是指聚居在一起的同一民族,因为现代国家政治疆界的分割而居于毗邻国家边境线两边或靠近国境线附近的民族[1]。“今天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之间的跨境民族就是在这些民族由中国向东南亚迁徙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随着近代国界的形成而最后形成的”[2],因此,中国—东盟的跨境民族,族源主要来自于中国,按我国的民族分类方法,跨境民族约有20多个,按东盟各国的民族分类则更多,且很多使用了新的名称。随着跨境民族的形成,相应的民族体育已伴随他们客观长期地存在,成为中国—东盟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中国—东盟主要跨境民族的体育活动

在中国—东盟边境地区分布较多的跨境民族有汉族、京族、壮族、傣族、瑶族、德昂族、景颇族、怒族、傈僳族等,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体育内容,据本文调查了解,在边境地区举办本民族体育活动达一千人以上的活动点有89个以上(表1)。

表1 中国—东盟边境地区跨境民族的体育活动主要举办点统计

2.3 跨境民族间的体育交流

2.3.1 开展跨境交流的跨境民族间体育 跨境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中,体育活动充当重要的角色,呈“无节不体育”状况,彼此间跨境的主流体育交流,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以跨境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而开展,本文以跨境文化交流为主要对象,对体育的跨境交流开展研究,据本文调查,跨境交流人数达30人以上的举办点有21个(表2)。

汉族间的跨境体育交流中,以越南同登庙会的跨境人数最多,近几年中国过境参加人数达十万人[3],广西东兴罗浮垌庙会中,跨境人数也达一千多人,据现场观察,其中绝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巡游、观看民族体育表演等活动,部分也参加了庙会中的杂耍竞技活动,成为了跨境体育交流的生力军,这得益于一直具有良好跨境交流的群众基础,如罗浮垌庙会,1949年以前就有30%的群众来自越南[4];另外据实地调查,当前东兴镇的中越春节、中秋节的跨境体育交流,是源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各项民族民间体育交流为基础,也促成了当前著名的中越东兴元宵足球赛的成功举办。京族哈节[5]的跨境交流,多年来都保持活跃的状态,据江平镇政府组织哈节的工作人员统计,2009年从越南万柱岛前来万尾村参加哈节的京族人数多达两百人,2010年也有100多人,2010年万尾、巫头两村共有近40人参加的越南涂山的京族哈节,跨境人员全部参加了哈节中巡游、舞蹈等项目的体育交流。壮族的跨境体育活动交流,主要是在壮族特有的歌圩、歌节中开展抛绣球、舞蹈、壮拳等项目的交流活动,除表2的较大交流点外,在中越边境地区还有一些小型的跨境交流点,如“越南北方与中越边境交界的岱族、侬族的歌圩时间……与中国广西龙州金龙歌圩时间相衔接”[6];“广西大新下雷、太平等地歌圩……形式和内容大体与中国壮族相似,如今,越南高平省一带还十分盛行歌圩”[7];“20世纪70年代,在去凉山地区的铁路沿线一带还可见到,侬族青年男女在站台上、车厢里对唱,而毫无羞涩之意”[8],歌圩是体育交流活动的载体,据广西龙州和大新歌圩点的群众介绍,当地与越南北方一带,相互间歌圩的抛绣球、跳竹竿等体育交流,为青年男女创造了择偶机会,成就了不少跨国婚姻。德昂族在缅甸南坎杉禄[9]文字创立庆祝会中开展的舞蹈、打水鼓等跨境体育交流,于1998年正式开始,堪称是当代新开展跨境民族间体育交流的成功典范。

表2 中国—东盟跨境民族中主要体育活动举办点的跨境交流状况(人数:千人)

表2中傣族的斗鸡活动和各地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壮族的广西大新德天歌圩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丢包节和波胞节中的体育交流活动,都是以政府的力量为主组织开展的,政府的组织和主导,利于跨境民族间的体育交流在多民族、多国家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开展,如泰族的景洪斗鸡节,群众来自于老挝、缅甸、越南、泰国等国,跨境傣族的斗鸡风俗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版纳傣族独特的斗鸡文化[10];至2008年,中缅胞波狂欢节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扩大了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了中国瑞丽、畹町、姐告和缅甸木姐、南坎等四城一区的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和谐边疆建设[11];江城县丢包节,不但把傣族泼水节中特有的丢包项目融进了彝族和哈尼族,而且把丢包的活动内容扩展为丢包投远、丢包负重等共七项竞赛项目,丰富了跨境交流的内容。跨境的体育交流活动,除表中列出的边境地区较大的举办点外,在边境边远的村落社区仍有一定数量民间交流,如村落小型跳竹竿、跳盘王、舞狮、武术、泼水等,成为城镇地区较大型交流的补充,但跨境交流点、人数、项目等数量呈不断减少之势,有待组织力量帮扶开展。

2.3.2 未开展跨境交流的跨境民族间体育 在本文调查的中国—东盟间9个跨境人数较多的89个活动点中,仍有瑶族、怒族、傈僳族等3个跨境民族以及68个活动点未实行跨境交流,跨境交流人数达30人以上的只有21个活动点,占23.40%,人数占5.41%(表1、2),实质性开展跨境交流的举办点和人数的比例都不高。其中,很多跨境民族的体育活动享有很高的声誉,如云南、广西边境地区多地的瑶族跳盘王、壮族抛绣球、傣族泼水等项目活动,有些只有少数的跨境民族群众以旅游者的身份参加,未能实现真正的跨境交流开展,达到交流与合作的效果,跨境民族间的跨境体育交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 中国—东盟跨境民族间体育交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族群认同感的促进作用 族群认同感,包含血统和由语言、习俗、观念等文化构成的两大类型元素,特别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跨境民族,更被认为是供奉相同的祖先、接受同一神灵恩泽、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利益与责任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些族群认同感是促进同族人们共事的核心力量,在活动中同族即是社会单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左传·成公四年》中,古人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点。“……国境线也不能完全成为跨境民族来往的屏障,即使两国交恶,禁令有加,也不能绝对禁止民族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往”[12],表明族群认同感在实际交往中有强大的力量,是人们共同参加活动心理动力的源泉。如罗浮垌庙会中,当地人们都有祭拜伏波将军的共同信仰;以客家族群文化为凝聚核心的客家恳亲大会每两年一届,2011年已在广西北海市成功举办;在有大量人群参加的跨境民族节庆中,其核心活动往往由具有纯正本民族血统的人物担任,如主持或负责京族哈节的唱哈、跳哈、迎神送神等核心活动的主要人选,是经过选定的纯正京族群众;汉族庙会中的祈福、祭拜、跳傩舞等核心活动,也是由多年以来本民族传承主持活动的圈内人群担任。其他各民族的核心活动及仪式均是如此,族群认同意识极为强烈。

2.4.2 政府组织举办的主体作用和民间组织力量的基础作用 政府控制着对跨境民族的体育交流起最重要影响作用的社会物质、人力、宣传、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主要资源,政府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对跨境民族间体育交流的效果起主导的作用,当前已成为交流的主体。如本文调查对象中,原本东兴市中越跨境汉族、壮族的民间元宵杂耍活动,在政府的组织下至今已开发成为著名的中越元宵足球赛,原本零散的云南景洪跨境傣族斗鸡活动,由政府主办后当前也成为了吸引泰国、缅甸、越南爱好者参加的著名赛事。另一方面,社会中民间的组织力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为跨境民族的体育的传承、发展,直至进行高水平的赛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当前由政府组织举办的跨境体育交流,无一不是在原有民间组织交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些小型民间体育跨境交流活动,依靠社会民间组织的力量一直长期开展,深深地扎根在边境的村落社区,成为体育跨境交流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2.4.3 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诉求的促进作用 相互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社会生活需要,同一族群内部的交流,是跨境民族之间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形式,特别是在现代国境线把他们以政治疆界的形式分割后,以体育文化这种交融性强且无政治争议的形式开展交流的诉求尤为强烈。在现代社会,跨境民族毕竟是跨越国界线,彼此的交流机会还是有限的,据调查了解,除在互市口岸进行的经贸活动,及一些跨境婚姻家族与世袭跨国“串门式”的友好往来外,体育文化的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一直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形式。据凭祥市文化体育局局长马靖文介绍,2009年以来,凭祥中越文化体育交流活动达100多场次,其中跨境民族体育活动唱了主角;有3万多人参加的2009年中越青年大联欢中,跨境民族体育也是其重要的内容。跨境民族间的体育交流,能满足群众强烈的交流诉求,成为彼此开展跨境交流的重要动力。

2.4.4 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东南亚的跨境民族多处于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首先是社会经济不够发达,体育文化活动举办经费缺乏、举办条件差,就会直接影响跨境民族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发展大潮下,发达地区举办各种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经济落后的跨境民族地区望尘莫及;其次是跨境民族大多地处山区,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宽裕,在现代社会经济大潮下,人们更要忙于提高经济收入,无暇顾及参加体育活动,也会影响跨境民族人们的参加热情。

2.4.5 国际政治环境及边境管理的影响作用 据资料介绍,早在唐朝,我国就与林邑(今越南)等地进行了乐舞、蹴鞠、射艺、投壶等众多民间体育的友好交往。古代各民族间的体育交流,未受国界线的影响。进入当代,国界线划定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跨境民族间的体育交流,如在跨境京族哈节的交往中,上世纪70年代曾因中越关系恶化一度中断,至1985年万尾村京族恢复哈节后,双方才又开始相互邀请实现跨境交流,1991年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以后,哈节的双方交流步入了正常化轨道。另一方面,国家观念不断强化,族群、生活方式等价值取向也不断转变,以及国家对边境管理的制约等,会削弱人们跨境参加体育活动,而边境管理的便利,能促进人们跨境参加体育活动,如近几年对前往越南参加同登庙会群众,过境手续免签证,只登记身份证和交10元人民币手续费,并有交通警察护行,在中越青年大联欢中,广西防城港口岸人均入关只用20秒,而凉山庙会需要办理签证,这是造成同登过境人数比凉山多的重要原因。

2.4.6 交通等客观条件的直接影响 分布在广西、云南边境的跨境民族,多数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差,不但影响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体育活动的交流与发展,成为制约跨境民族实行跨境体育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京族哈节跨境交流得以很好的开展,也有赖于北部湾水路交通的便利,坐船从万尾村万西河岸出发约一个小时左右便可到达越南万柱村,在涨潮时候更快,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东兴口岸及其侗中镇的中越之间有公路相通,陆路交通也很为便利,这也是东兴市汉族、京族的跨境交流比地处山区中的其他跨境民族交流得以更好开展的重要原因。

2.5 中国—东盟跨境民族间体育交流与发展的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孟继尧于2007年提出,加大扶持跨境民族势在必行,理清并确定跨境民族间体育的交流与发展思路,是扶持跨境民族发展的重要举措。

2.5.1 建立跨境民族间“跨境”交流发展的指导思想 国家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有多种方式方法,在交流实践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中国—东盟跨境民族间体育的跨境交流比例仍很小,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根据这些现实,应利用跨境民族的特点与优势,再拓宽渠道,大力开展跨境民族间的跨境体育交流与合作,以发挥其在增强跨境民族间的友好和友谊、促进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边境和平稳定的重要作用。

2.5.2 利用跨境民族的族群认同感和交流需求营造的有利条件开展交流活动 跨境民族的族群认同感和族群内部的交流需要,都一直长期地存在和发挥作用,长期以来营造了有利的心理需求条件,应利用甚至挖掘其作用为开展跨境体育交流活动服务。一是要尊重跨境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承认和重视他们体育文化活动价值,并对其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促进跨境民族人们更主动积极地参加相关的交流活动。二是是建立多种类、多层次的交流平台,满足跨境民族人们的交流需求,如在跨境民族的体育交流中,提供相应的场所、实行赋税优惠等政策,促进人们开展商贸甚至互市的交流,以及开展民间文化艺术、现代科技推广等交流活动,满足跨境民族人们的交流需要。

2.5.3 为体育的跨境交流创造条件 一是努力发展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为跨境民族间的跨境体育交流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二是加强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要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力度,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为跨境民族间的体育交流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三是鼓励、资助、帮扶跨境民族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特别是针对已有举办活动基础和条件的跨境民族,采用帮助组织和拨出一定活动经费的措施,先引导其活动的开展,促其最终走上自我发展道路。四是要对跨境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提供边境管理的政策支持,如出入境实行简化手续、适当降低费用等,以促进跨境间体育活动的开展。

2.5.4 重视民族民间层次的体育跨境交流 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是在一个政府下发展着的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民族复合体……由153个国家和地区汇聚的众多民族组成的美利坚民族也是这种双层次结构的民族复合体[13]。国家-民族的双层次结构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中国—东盟体育国家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已实现了高水平专业运动竞赛项目和国家间的友好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体育活动仍未在民族民间层次得到很好的开展,并呈现了不断淡化的趋势,导致了一些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中国—东盟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应充分保持其民族性的价值,从民族民间的层面加强体育的跨境交流,使国家-民族双层次的体育交流得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跨境民族间体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3 小结

中国—东盟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途径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跨境民族间的视角和定位实行跨境交流,不但对增强民族认同、促进边境睦邻友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最接近各民族、最能保持各民族个性、最能演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因此也是东南亚地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跨境民族的体育也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其他边境地区,借鉴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该地区跨境民族的体育,丰富其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的定位与方向,拓宽多民族地区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渠道,促进国家间的更多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刘 艺.跨国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以斯里兰卡泰米尔跨国民族问题与印斯关系为例[D].广东:暨南大学,2007:26.

[2] 何 平.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国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9(3):122-128.

[3] 陆明翔,赵金新.十万中国游客喜逛越南同登一年一度庙会[N].左江日报,2009-02-05.

[4] 韦凡州.越南人信仰中的中越共同神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9.

[5] 黄安辉.中国京族哈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6] 赵明龙.中越壮岱族群歌圩民俗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2-18.

[7] 范宏贵主编.侬智高研究资料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5-16.

[8]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范宏贵等译.越南北方少数民族[M].1986年内部铅印版:173.

[9] 董 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58.

[10] 范春荣.景洪看斗鸡[EB/OL].http://news.sina.com.cn,2004-11-27.

[11] 刘 流,李绍明.中缅边民瑞丽狂欢[N].云南日报,2008-10-04(1).

[12] 黄光成.跨境民族文化的异同与互动[J].云南社会科学,1999(2):62-68.

[13] 潘龙海.中华民族双层次结构之由来与趋势[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10-14.

猜你喜欢

跨境民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MINORITY REPORT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