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学理论视域下湖南省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2012-10-25

运动 2012年5期
关键词:教练员湖南省竞技

江 亮

(1.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 衡阳 2410002;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基于经济学理论视域下湖南省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江 亮1,2

(1.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 衡阳 2410002;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湖南省竞技体育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借鉴,同时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对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因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为湖南省竞技体育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旨在促进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理论视域;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改革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总结湖南省传统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而分析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传统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焦点,最后提出建议,为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借鉴

1.1 符合省情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战略可以划分成4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观念、定位、计划、模式(图1)。在这个战略模式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南省竞技体育战略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1988年“兵败汉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得“奥运争光计划”迅速被酝酿与出台,在国家“奥运夺金”理念的统筹下,湖南省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思想迅速形成。而湖南省地处中国内陆,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同时湖南地域特点与南方人的生物学特征促使湖南省竞技体育“差异化战略”观念的形成,进而将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定位在“女、小、轻、巧、水”等符合省情的项目特征上。计划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训练、比赛机制在全运会上力争进入国内第二集团,同时在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上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服务。在这些特定的背景下,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酝酿而出。“精品工程”战略是指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立足现实,因人、因势制宜,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将现有的优势项目精雕细刻,做强做大,争取在优势项目的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缩短战线,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尽快走向世界的竞技体育优势战略。符合省情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推出使湖南省竞技体育成绩突飞猛进,成就了“湖南湘军”美誉。

图1 战略构成图

1.2 有效的组织运行模式与重点投入机制

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的核心思想是“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其剑锋所指是奥运金牌中的小市场占有大份额,而不在大市场占有小份额。重点开展12个项目(田径、游泳、体操、射击、举重、摔跤、柔道、赛艇、皮划艇、羽毛球、跳水、网球),并成建立了配套的组织运行模式与投入机制。(图2)

为了保证“精品工程”战略的成功实施,湖南省对竞技体育组织运行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在1984年“体操中心”试点改革成功的基础上,于2000年全面实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制,各中心直属体育局,有体育局直接统筹规划,中心有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权,这种“上令下行和独立财务运算体系”促发了湖南省竞技体育组织高效运行。为确保各运动中心后备人才的供给,湖南省又建立了10所重点单项运动学校,如长沙体操学校、安化羽毛球学校、湖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等,这些运动学校为运动中心输送了一批优秀体育苗子,如陆莉、陈翠婷、李小鹏、唐九红、龚智超等。基于此,湖南省竞技体育高级与中级训练体系已经构成。在初级训练体系中湖南省主要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业余训练模式,通过制度管理、监督考察、比赛评比的方法扩大基层业余训练规模。建立地、市、县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系统设置体育行政体制,是湖南的创举,为开展全省体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学校后备人才培养中,湖南省匠心别具的“0714”工程显现了后备人才选材及培养的巨大作用。在体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湖南省对7 ~ 14岁年龄的学生进行选材和训练,通过“0714”工程,发现了一些优秀的体育苗子,在2008悉尼奥运会中的8名运动员中有7位是在此工程中选拔出来的,如陆莉、熊倪、李小鹏、刘璇、杨霞、龚智超等。

图2 湖南省竞技体育组织运行模式

从投入机制来看,首先,从经费投入来看,湖南省对奥运项目实行了重点倾斜性的投入机制,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经费的比例从最初的 6 ∶ 4调整为 7 ∶ 3,后再调整为8.5 ∶ 1.5。其次,人力科研投入方面,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运动员、教练员)编制的比例由原来的8 ∶ 2调整为9 ∶ 1,后再调整为 9.3 ∶ 0.7。再者,场馆建设方面,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用政策和制度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范化,配合全国体育先进县建设,修建体育场17座,占全省体育场总数的85%;修建体育馆25座,占全省体育馆总数的66%;修建游泳池77个,占全省游泳池总数的69%。20世纪90年代,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相继建成。据2004年10月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省体育场地面积为4463.77万平方米,按全省总人口 6700万人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接近0.7平方米。较为完备的体育场地设施,为湖南体育发展,特别是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1.3 系统有序的赛事体系与人才选用机制

竞技体育以赛事为杠杆,通过不同类别、级别的体育竞赛达到选拔、培养和锻炼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湖南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独自的赛事体系:第一,举办以成绩达标报名参加的省内比赛,以促进竞争,提高业余训练水平;第二,举办省内青少年竞赛,其内容为比专项、比基本技术、比素质、比体型,着重强调打基础,青少年参赛的年龄组别设置与全国运动会和奥运会出成绩的最佳年龄相适应;第三,省重点项目的竞赛每年进行,非重点的奥运会项目隔年进行,其他项目的竞赛,采取社会赞助、体委补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第四,举办4年一届的省运会、省青少年运动会按全国运动会和奥运会的周期配套,选拔与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力争全运会名名次前列;第五,向国家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洲际与国际比赛。通过对赛事体系统筹安排,一方面使运动员在实战中提高项目技能水平和积累比赛经验,为后期参加大型体育赛事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在系列赛事中,有利于教练员及时发现运动员的缺陷、不足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为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提供依据。

战略理念、组织运行模式、投入机制和赛事体系已定,组织效率与效果便取决于人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人的选拔、任用、退役就业安排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湖南省在1991年就制定了关于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政策,并于1997年在《湖南省退役运动员待分配期间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中对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学习、工作、就业做了详细的规定。在21世纪初期,湖南省对优秀运动员就业安排做了进一步的调整。2001年,熊倪、唐九红等一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走上了领导岗位,分别出任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此举不仅只是在全国体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其更重要意义则在于优秀体育明星的精神、道德、技艺能够得以延续。实践表明,优秀运动员走上领导岗位后,对于湖南体育精品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吸引更多的有体育发展潜质的青少年加入到体育训练队伍中来,起到了积极的牵引作用。在教练员方面,针对教练员人才的不足,一方面对在职的教练员进行职位培训,在岗或脱产学习,提高教练员人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和重点项目的高水平教练员,并为此制订了专门政策,经省局审核认可,市、州引进的特别优秀的高水平教练员的经费由省体育局负担,在工资制度上打破“大锅饭”,实行绩效工资,激发教练员全身心的投入训练。

2 经济学视域下湖南省竞技体育改革的焦点问题

2.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规模

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决定体育的发展规模与程度。从历届全运会奖牌总数排名来看,处于全国“第一军团”均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排在第10 ~ 20位之间,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差不多均排列在20名以后。湖南省人均GDP位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从2000以来,湖南省每年在竞技体育方面(包括优秀运动队、业余训练、体育竞赛)投入约1亿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也处于全国各省中等偏下水平,在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奥运优势和重点项目(羽毛球、举重、体操)得到重点保障,而一些基础体能项目和大众喜爱项目投入严重不足,其规模在萎缩。2007年与2000年相比,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等项目规模分别减少82%、76%、55%、49%、21%、18%,甚至连跳水这个优势项目也减少了9%。在竞技体育项目中,田径与游泳项目金牌总数占全部金牌数一半以上,素有“得田径、游泳者得天下”的说法,而湖南省在田径、游泳两个大项中均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受经济条件制约,湖南只能采取“保重点”“保单项”的策略,集体项目都被“忍痛割爱”,在每届全运会上湖南几乎只能在1/3左右的项目阵地中与其他各省市区抗争,每次都“如履薄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湖南省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规模,优势与重点项目难以深入开发拓展,一般项目、新兴项目、大众关注项目难以开发,使湖南省向竞技体育向“第一军团”前进困难重重。

2.2 市场机制造成湖南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总是流向效益高、利益充分的地方。伴随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以市场机制来配置体育资源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基础。从目前来看,中西部地区体育人力资源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十分平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待遇原因。由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工资待遇、奖金福利、就业安排等方面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湖南省竞技体育领域一批优秀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外溢严重。例如,奥运冠军陆莉的教练员去了广西;刘璇的教练员去了澳大利亚;女子跨栏名将冯云、男子短跑新秀王梁宇、举重名将李宏利也都是由湖南转到外省;(2)发展机会原因。由于财政经费投入有限,湖南省每年从各级业余体校、运动学校或中学进入省队编制的名额限在100名,而湖南省在训后备人才大约2万人,大批人才无法进入省队编制而外流;(3)部门、个人利益原因。“中国网坛一姐”彭帅,当年由湖南省队教练员以几十万元“出让”,教练员自己也随即离去。在部门中,由于基层训练单位由于缺少经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出口”便成一项重要的“财政来源”。从宏观视角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体育资源可以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效果,可以使更多得教练员、运动员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从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但从微观视角看,由于经济实力差距,湖南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外流远远大于引入,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及大量后备人才流向外省,消弱了湖南省在全运会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中争金夺银的实力。

2.3 投资主体单一,训练、比赛经费不足

在计划经济时代,竞技体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其经费提供、投资者是政府部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由于竞技体育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竞技体育与企业、市场的联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竞技体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是一项回报率很高的工程,投资竞技体育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和实践表明竞技体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同时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市场的开发也是多元化主体自生发展的需求,两者有机结合会产生良好的共赢局面。

竞技体育的投入主要包括赛事投入与运动训练投入。目前,国内大型赛事(如全运会、城运会)等虽然有了一定的市场开发收入,但政府仍是投资主体,社会组织、团体、个人参与的程度不高。而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基本上完全有国家与地方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市场主体基本上没参与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投入。在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中,政府拨款占80%,财政补助占3%,经营收入占1%,事业收入占10%,上缴收入占1%,其他收入占5%。可以看出,在总体投入中,社会投入仅占6%,投资主体的单一使湖南省后备人才训练经费严重不足,不利于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3 建 议

3.1 以经济和人力资源优势城市为重点,合理布局竞技体育项目,实现竞技体育规模与城市经济、资源规模协调发展

竞技体育发展必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鉴于湖南省总体经济落后,但部分城市仍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及发展前景。其中长沙、株洲、湘潭为龙头的长株潭核心区域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在“十一五”期间GDP占全省总量达到40%以上。还有部分城市具有很好的人力资源优势(人口50 ~ 200万:衡阳、湘潭、岳阳、常德、邵阳、永州、益阳)。因此,可以将湖南省各项目管理中心合理分布于这些城市之中,有由省体育局统一规划与领导,并将经济基础较好和有项目传统的地区、县所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俱乐部等作为各个城市下线,为其输送后备人才。这样既有利于省体育局实现管办分离,统筹规划,将主要精力放在竞技体育宏观管理方面,也有利于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能较好解决湖南省竞技体育规模与经济落后的矛盾,为湖南省竞技体育规模的扩展做出各个城市的贡献。

3.2 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跨越式发展

市场机制下竞技体育人才外流一方面造成湖南省优势项目减弱,降低了在全运会中夺金的机率,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市场机制给予了湖南省发展潜优势和一般项目的机遇。通过从国内外引进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实现潜优势和一般项目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市场机制中,首先要做好教练员、运动员的思想工作,树立为本省体育事业做奉献的意识;其次,充分做好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比赛中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保障运动员训练、学习、就业、福利等各项的机会与权利。积极提高教练员、运动员在比赛、训练的待遇,并充分开发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的市场价值,通过市场营销增加运动员、教练员的收入;再者,规范教练员、运动员流动的法制程序,使人力资源流动规范化与法制化。

3.3 开发竞技体育市场多元化投资主体,确保投资主体的投资利益,实现投资主体与竞技体育的双面共赢

多元化投资主体是解决竞技体育训练、比赛经费不足的的有效途径。其焦点是确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原则,要确保投资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从事和赞助竞技体育比赛、训练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湖南省体育局应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更为具体、翔实的招商方案,制定并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从投资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为其带来所需效益以吸引市场投资主体。对于投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资主体,要做好运动员“有偿输送”“有偿使用”的规定与协议,在国内、省内相应的赛事中可以赋予其独立的代表单位参与比赛,从而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中来,解决湖南省竞技体育训练经费、比赛经费不足的问题。

[1] 刘锡枚,李艳玲.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探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82.

[2] 刘锡枚.追溯“湖南体育现象“[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21.

[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Z].2000-2007年.

[4] 向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动态变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2):48.

G812.7

A

1674-151X(2012)03-00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3.001

投稿日期:2011-12-25

2010年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重点项目(KT10-87)。

江亮(1976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教练员湖南省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