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酸钙纳米棒制备研究

2012-10-17童孟良

无机盐工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聚乙烯醇晶型分散剂

童孟良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湖南株洲 412004)

纳米超细碳酸钙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超细固体材料,因其质优价廉更是人们重视的对象,它是现代化工业中不可多得的新型材料。近年来[1],随着碳酸钙的超细化、结构的复杂化及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应用价值。对不同形态的纳米碳酸钙制备技术的研究,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竞相开发的热点。笔者以白云石为原料,通过二次碳化法制备了碳酸钙纳米棒,并对合成碳酸钙纳米棒的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试剂:硫酸钠(分析纯),二氧化碳(工业级),聚乙二醇(分析纯),聚乙烯醇(分析纯)。

仪器:GZX-9070MBE型数显鼓风干燥箱;RISE-2008型激光粒度分析仪;SX2-5-12型马弗炉;DF-101型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SHB-Ⅲ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Y-2000型X射线衍射仪;JSM-5600型扫描电镜。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方法

工艺流程:白云石煅烧→消化→一次碳化→抽滤干燥[滤出 Mg(HCO3)2溶液]→二次碳化→抽滤干燥→CaCO3纳米棒。实验方法:将一定量白云石(MgO质量分数为21.49%,CaO质量分数为31.71%)粉末放入马弗炉中在900℃煅烧3 h,冷却至室温。取一定量煅烧后的样品与去离子水按质量比为1∶10配成 Ca(OH)2乳液。 为避免水中 CO2和 Mg(OH)2反应生成MgCO3,需要用煮沸过的去离子水。然后用恒温双向磁力搅拌器在80℃边搅拌边加热,时间为1 h。向消化乳液中通人CO2气体,并且边搅拌边加热,时间为1 h,温度控制在60℃。抽滤、洗涤、干燥,得到一次碳化滤饼。为防止Ca(OH)2与CO2反应,这个过程应控制pH在7.0~8.0。将一次碳化所得滤饼用去离子水配成不同质量分数的乳液,将其在不同温度的冰水浴中搅拌并且通入CO2。在通入CO2之前先加入晶形控制剂Na2SO4,临近终点时加入分散剂。在同一温度同一Ca(OH)2质量分数下加入不同量的晶形控制剂,记录整个反应过程pH,至料浆pH达6.0~7.0时为反应终点。抽滤、洗涤、干燥(110℃)、粉碎即得碳酸钙纳米棒。

1.2.2 碳酸钙纳米棒表征

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颗粒大小和形貌。用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晶体结构进行表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样品的粒径分布。

2 结果与讨论

2.1 碳酸钙纳米棒表征

图1为最佳碳化条件所得纳米碳酸钙样品SEM照片。最佳碳化条件:晶型控制剂用量为2%(质量分数,下同),Ca(OH)2质量分数为 6%,碳化温度为20℃,分散剂采用聚乙烯醇。由图1可以看出,加入晶型控制剂可以获得碳酸钙纳米棒。由此可见,晶型控制剂硫酸钠作为添加剂加入反应液后,对粒子的形状起到控制作用。这是由于SO42-具有强的吸附作用,使生成的碳酸钙分子选择性地吸收在晶粒上界面能较高的部位,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碳酸钙粒子。由图1还可以看出,在晶型控制剂用量为2%时,所得产物直径最小约十几纳米,最大约几百纳米,平均直径约150 nm,平均长径比为6~8。

图2为最佳碳化条件所得纳米碳酸钙样品XRD谱图。由图2看出,样品XRD谱图与标准谱图05-0586基本一致,可以确定制备的样品为碳酸钙,并且为方解石晶型。采用Scherrer公式计算晶粒尺寸为70 nm。

2.2 各因素对纳米碳酸钙粒径的影响

图3为晶型控制剂用量(a)、Ca(OH)2质量分数(b)、二次碳化温度(c)、分散剂种类(d)对产物平均粒径的影响。固定二次碳化条件:晶型控制剂用量为2%,Ca(OH)2质量分数为 6%,碳化温度为 20℃,分散剂采用聚乙烯醇。在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条件试验时,固定其他3个因素的条件不变。

由图3a看出,晶型控制剂用量在2%时粒径最小,因此选择晶型控制剂用量为2%。

在其他操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Ca(OH)2质量分数相当于增加反应过程中Ca(OH)2对CO2的过量程度,这有利于CO2的完全反应,形成更高的过饱和度,加速CaCO3的成核和生长。由图3b得出,适宜的Ca(OH)2质量分数应为6%。

由图3c看出,温度较低时产物的粒径较小。这是由于,Ca(OH)2和CO2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温度越低溶液中Ca2+和CO32-的浓度越高,反应瞬间形成的晶核就越多,碳酸钙的成核速率大于生长速率,因此生成的颗粒粒度较小。当温度过低时,由于不能满足晶核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导致碳酸钙晶核的形成速率下降,而晶体的增长速度相对增大。碳化反应是个放热反应,温度降低有利于控制碳酸钙晶体的生长。但是,较低的温度可能有利于杂质的析出,使产物的纯度下降。由实验结果得出,适宜的二次碳化温度应为20℃。

在碳化临近终点时加入分散剂,使颗粒间不易形成液相桥和固相桥,可以获得疏松而无硬团聚、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纳米棒。但分散剂的种类对分散效果影响很大,实验考察了5种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乙烯醇、Tween-40、Tween-80)对产物粒径的影响。由图4d看出,聚乙烯醇的分散效果最好。

3 结论

以白云石为原料,在二次碳化温度为20℃、氢氧化钙质量分数为6%条件下,加入2%的晶型控制剂并加入聚乙烯醇分散剂,可以制得平均直径约150 nm、平均长度约1 μm、平均长径比为6~8的碳酸钙纳米棒。

[1]胡庆福.纳米级碳酸钙生产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58-275.

猜你喜欢

聚乙烯醇晶型分散剂
改性复合聚乙烯醇食品包装膜研究进展
温度对聚偏二氟乙烯α晶型、β晶型及γ晶型结构的影响*
钛酸铋微米球的合成、晶型调控及光催化性能表征
一种改性木质素基分散剂及其制备工艺
聚乙烯醇胶粘剂在育秧纸钵中的应用
聚乙烯醇/绿原酸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
APEG-g-LA的制备及作为水煤浆分散剂的应用
聚乙烯醇/淀粉纳米晶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聚丙烯β晶型成核剂的研究进展
不同β晶型成核剂对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的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