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2-10-17邱文英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学分肝炎循证

邱文英

江西省景德镇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西景德镇 333000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代表着护理学发展的趋势,是护理人员审慎、明智和准确地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措施,为广大患者实施有效最佳的护理[1]。慢性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病死率高,患者生活质量差、心理负担重,对治疗和康复均有不利的影响[2]。本文通过对重型肝炎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65±6.78)岁。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肝炎学分会和肝脏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预防方案诊断标准[3]。两组治疗方案按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给予保肝降酶及适时抗病毒治疗[4]。随机将研究对象分配至常规护理组(21例)和循证护理组(2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必要的宣传教育、日常护理、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用药及出院指导等。

1.2.2 循证护理组

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按照循证护理的要求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

第一步: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程、采取的治疗措施、对疾病的人之状况、精神状态等。调查问卷由患者独立完成,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并结合患者的疾病情况,确立了以下问题:①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绝望心理;②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③部分患者缺乏依从性。

第二步:通过文献检索,并认真进行文献二次复习,寻找证据。

第三步:对收集到的文献由循证护理小组成员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文献进行评价,最后确定真实可靠且可行性强的证据,并采取以下相应的护理措施:

1.2.2.1 做好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从职业道德及人性化服务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焦虑、绝望等心理。护理人员要注重积极与患者交朋友、亲切的与其交谈,加强与患者的情感沟通,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努力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给予劝慰、开导和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2 做好健康宣教 对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向患者科学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可直接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正确就医。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对于年龄较大且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宣传方式包括科普讲座、漫画、宣传单等;对于年轻且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宣教内容更加广泛,如肝病的相关知识、健康合理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等,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和治疗依从性,指导患者接受规范治疗。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年龄(岁)ALT(IU/L) TBIL(μmol/L) ALB(g/L)性别[n(%)]男女常规护理组(n=22)循证护理组(n=21)t值 P值41.76±5.43 43.24±4.76 1.368 0.358 14(63.64)10(47.62)1.368 0.358 8(36.36)11(52.38)47.25±21.69 46.99±20.31 0.358 0.729 82.54±36.45 83.79±30.10 1.607 0.142 28.36±6.68 28.66±4.53 1.660 0.131

1.2.2.3 正确指导患者用药 慢性重型肝炎如未经合理治疗,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恩替卡韦是重症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常规用药。用药周期长,护理人员提前告知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处理此类不良反应,让患者作好身体和心理的准备[5-7]。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出院前,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指标,以判断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以焦虑自评量表(SAS)[2]评定患者焦虑心理的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借助SPSS 16.0进行操作,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研究对象在护理干预前ALT、TBIL及ALB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研究对象均衡可比且循证护理干预前肝功能一致。见表1。

2.2 两组出院时各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ALT、TBIL及ALB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的ALT及TBIL水平高于常规护理组,循证护理组的ALB水平低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循证护理组患者肝功能改善较常规护理组患者更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出院时各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出院时各生化指标比较(±s)

组别 ALT(IU/L) TBIL(μmol/L) ALB(g/L)常规护理组(n=22)循证护理组(n=21)t值 P值48.92±15.90 39.76±18.42 2.362 0.033 83.12±24.67 45.30±26.56 3.902 0.002 29.76±3.48 33.01±2.73 2.999 0.010

2.3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大于循证护理组(t=2.236,P=0.033)。提示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焦虑程度。见表3。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8]。通过循证,强化了预见性护理的意识,扩大了在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并且获得了切实可靠的实证,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有效地配合治疗方案的进行。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现阶段临床上开展循证护理尚存在观念、人力、知识水平、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不足,但随着时代、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护理人员的不断努力,循证护理必将成为护理工作的主导方法,这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比较(±s,分)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t=1.662,△P=0.102;t=2.236,*P=0.033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常规护理组(n=22)循证护理组(n=21)42.98±6.59 43.65±8.65△38.62±4.23 30.26±2.67*1.874 2.891 0.063 0.015

慢性重型肝炎的严重性、长期性和致死性,使大多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心理负担都较重,此类较重心理负担必然会使患者气滞血瘀,从而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影响治疗和康复[9]。另一方面,患者较重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甚至是过激心理,使他们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但是如果肝炎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不仅严重危害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由于其传染性较强,也不利于全社会范围内的乙肝控制[10]。

本研究通过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结果表明,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让更多的人支持和关爱患者,有效地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1]邓颖珠.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39-40.

[2]王宏利,郭利英.慢性重型肝炎78例并发症与预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B):878-879.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5.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91-892.

[5]王瑞霞,张晖,张慧贤,等.循证护理对肝硬化患者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46-1147.

[6]陈新月.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819-821.

[7]董春艳.循证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0,32(22):3250-3251.

[8]毛雁芬,沈蓉蓉.科研小组在实施循证护理中的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8.

[9]毕小琴,李继平,赵佛容.音乐干预缓解颌面部癌症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8,24(5):1-3.

[10]曹光琼,晁春梅,邬继兰.健康体检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232-233.

猜你喜欢

学分肝炎循证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循证护理》稿约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