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策略初探

2012-10-13王秀玲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21期
关键词:出版学专业信息

王秀玲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26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环境的形成,信息的生产、存储、传递及利用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数字信息逐渐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体。类型多样的数字信息,不论是静态信息还是动态多媒体信息,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复制、转载,甚至任意组合编辑创造后再输出,这不仅大大缩短了信息生产和发布的时间,更颠覆了传统出版的概念,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内容、形式不拘一格,通过节点网络信息链,检索途径多且快。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形容我们这个世界信息和信息利用状况时所说:“我们被信息所淹没,但却渴望知识。”[1]

的确,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和知识快速演变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丰富性和网络资源稀缺性的矛盾更显突出。人们一方面图省事,在查找文献时习惯使用那些容易查找的信息源,并不拘泥于信息源的质量,而同时又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期望能用最短的时间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这种期望是信息需求的心理。出版学专业学生对专业信息的需求心理亦是如此,求便、求近、求快、求准、求真、求全、求专、求精等信息诉求日益明显。因此,在出版学专业信息困境与网络信息繁杂的交织中,有必要从学生对出版学专业信息需求出发,探究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的方法策略,从而构建有序合理的“专、学、精”出版网络信息平台,更好地为专业师生服务,减少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建设的盲目性,转变专业教学改革被动的局面,更好地在专业学科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进行探索。

1 对目前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出版学专业数字信息的特点对信息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序化”“优化”成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关键词。随着整序数字信息异构资源系统的急剧增加,数字资源局部有序但整体无序的状况日趋严重,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方法,对面向出版专业的纷繁复杂、无序的网络资源进行类聚、融合和科学重组,逐步实现有序化,便于学生索取,提高数字资源传播和利用效率?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出版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实现组织的理想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探究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1.1 冗余信息量大,凸显了信息组织的无序性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依据个人需求主要有两种,即浏览和搜索。浏览的目的性一般较弱,因此需浏览的信息资源量就受到限制,而搜索引擎是通过信息抓取程序对网络上站点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搜索、索引、存储与检索的一类网络信息组织工具[2]。对于有明确(专业方向)信息需求或已知信息所属领域的用户来说,需要在检索界面输入检索词,计算机就会自动匹配相关记录,并按一定顺序返回结果。如输入“计算机排版基础知识”,在某搜索引擎检索中,瞬间就会出现近360万条记录,从文库到书、到论坛、到排版专业知识竞赛等各数据类型均有记录,且时间排序无规律。再仔细浏览上百万条检索记录,其中存在着大量内容重复、使用价值不高的冗余信息,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必须从头到尾浏览主题,翻阅接近需求的目标信息。此时,对知识的渴求与信息的无序、时间的流逝纠结在了一起。

1.2 信息关联度低,加剧了信息组织的迷航性

人类知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现有的数据资源平台都是封闭式的异构系统,系统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及不兼容性,这种不兼容不仅表现在数据类型的异构上,同时还表现在数据库的管理以及运行平台的不兼容上。比如现在大多数网络都采用自然语言作为类名,但对自然语言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而且网站对同一类名的外延的揭示也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相关几个角度出发的,如“传播学”,从学科的角度看大众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组织传播学等。大学各个阶段的学生从自己的知识面出发,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对同一个类名“传播学”会建构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就是网络平台数据异构引起的用户理解偏差或迷航,这加重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专业化、学术化、精确化)与信息组织粗糙性的矛盾。信息组织的粗糙性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不兼容,最终导致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出版专业知识混杂在一个个“岛屿”(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等)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异构数据(知识碎片)如何才能“互联互通”,以统一的视图形式表现出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共享和共知需求?如何才能对类名内涵和外延的概括和表达做到准确化、规范化和通用化,尽可能降低用户的心理落差?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3 信息标准不统一,带来信息获取不便

标准化一直是网络信息组织的难点,目前,大多数网站不仅信息组织分类没有一个标准,而且各种信息资源平台各自独立,其数据结构、组织方式、查询方式和显示界面都是按照自身的想法而设定的,并常因信息内容或者用户的变化而任意改变信息的整体结构,导致其处于动态变化中。随着数据库资源系统的种类越来越多,网站之间也没有一个基准点来统一其整体架构,致使用户在访问不同的网站时,必须先对该网站有基本的了解并熟悉每个数据源的检索方式后,才能进行信息检索,这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加重了信息检索的负担。面对网络信息组织混乱的局面,有必要分专业分学科进行规范化分类,使组织整理的出版信息在各个网络平台(如网络课程、精品课或者专题网站等)之间自由流动,方便学生获取有效信息。

2 基于问题的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策略

2.1 “以人为本”组织策略—关注学生专业信息需求

人类心理系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心理过程对网络信息检索和获取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认知层次的人都可以直接利用网络终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检索,而对同样的资源,不同需求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知体验。因此,即使同是出版学专业学生,也要关注个体专业信息需求,这样才能确定信息的收集范围,建立、应用并识别、筛选、分类信息的准则。

根据对107名出版学专业大三学生的调查分析,信息需求的目的可以从图1所示几方面加以考察:

图1 学生对编辑出版专业信息需求目的统计表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出版学专业大三学生因个体差异对专业信息的需求有多种目的,且明显具有如下特点:

(1)以胜任专业工作为首要。这一现象表明,即将面对出版学专业各种集中实习(大三下学期开始)和就业压力的学生更加“务实”。其信息需求总是紧紧围绕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他们上网或浏览或搜索,更多的是关注专业动向、专业新技术等,一切都是为将来的工作需要做智力或者技能上的准备。

(2)以撰写作业或论文为主。这说明所调研班级的学生对“自己是学生”定位明确,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业意识感强烈。目前,我校出版专业课教学,为了培养具备编辑出版、传媒技术、语言文化等方面专业知识技能扎实、适应性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很注重出版理论与现代出版技术实践相结合的“编印发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但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不可避免,再加上教学内容广与课时短、主讲知识多与模拟练习少等矛盾,为了确保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依专业课程安排了大量相应的课外阅读与调研。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阅读书目或者参考文献,上网搜索相关内容,研读百家观点,斟酌独创设计,扩展课业学识,撰写学科心得等,同时培养了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特长和创新精神,为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做好能力上的训练和准备。

(3)以获取专业成就为根本。组织行为学研究“最有效的激励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而对成就感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3]。参与调研的学生喜欢出版学专业,并期望在网络上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得到更多专业技能的历练,从而帮助其实现个人事业目标,增强其强烈的出版学专业自信心。而自信心是获得成就感的基础,是信息需求层次较高的表现,它与个体自我发展有关,是赢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依赖于学校(或者社会)为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

因此,在出版学专业信息组织中要“一切为了学生”,重点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专业信息,并结合学生对出版学专业信息平台使用特点确定内容功能要求,力争做到层次性、合理性、顺序性及可持续发展性,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2 “以需为要”采集策略——注重出版学专业内容组织

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系统的最终用户群是出版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大力发展特色出版学专业文化氛围中,他们具备知识层次整体全面、进取心强的特点,并有较强的抽象思维与观察能力,最急“需”的信息是要能“胜任专业工作”、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或论文”,并通过所汲取的专业信息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取专业成就”,因此以“需”为要,最重要的就是专业内容组织。出版学专业信息内容组织分四大模块共20个专业信息单元(如图2所示)。

图2 出版学网络信息内容分类组织模块

依据学生对专业信息需求而定的信息单元,基本涵盖了出版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内容,并且每个信息单元又包括3个层次的信息集合:一是网页上的数据实体(包含行业最新发展动向等),二是本专业学科教师的教学资料等数据实体(包含专业拓展训练等),三是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作品或作业等数据实体。数据实体也不再局限于数字、文本和图像等静态形式,而是扩展到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乃至三维仿真等多个角度,在形象化地显示信息的同时,更加注重以学生的信息需求为中心,分模块、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专业信息内容。另外,出版学网络信息组织中,同一知识模块的相关信息相对集中,这不仅有利于信息的序化,还会增加信息的关联度,更有利于访问平台的学生根据实际所需快速做出选择和分流,更加方便学生学习。

2.3 “简明规范”设计策略—注重标识系统可视化设计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是人们的主导感觉,人们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85%是靠视觉获取[4]。因此,在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网络平台界面的设计,无论是内容组织还是标识处理,既要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又要囊括该类下的所有知识内容,要与其他类的所有项目区分,更要“简明”中透着“明快”,尽量设计出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的外观界面,以迎合大学生活泼猎奇的视觉化认知心理。如布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有限的注意力,将重要的信息放置在页面的第二象限,即黄金区域内[5],使其与学生的视角构成最佳角度,从而最先被学生注意。在标识设计方面,为了避免长时间视觉劳累引起的注意力分散或下降,尽量减少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学习负担,设置操作简单、清晰规范的标识系统,将信息单元和导航链接作为标识对象,使用学生熟知的专业术语、分类词和通用词语作为规范化标识词语,并使页面间保持术语的一致性,避免引起混乱和定位的错误。在用户体验方面,充分利用一些新异的刺激,如弹出式界面、闪烁的字词、图片热区等可视化设计,在缓解长时间网络学习带来的认知疲劳的同时,也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使信息使用者拥有愉快的用户体验。

2.4 “过程整合”优化策略—重视导航及标准化管理

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快捷地发现和利用信息。在组织过程中,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首先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再对信息进行分析、标识和序化,在保证信息组织平台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清晰的呈现方式,并能够清晰地指引学生到达信息路径的同时,更能保证学生良好的接收效果,既能达到提示学生对信息原意的恢复和逼近,也能帮助其据此展开思路,并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而赋予所接收到的内容以新的意义,这便是信息结构和组织过程策略。

出版学专业网络信息组织的目标,除了为学生提供清晰、易于理解的信息结构,使学生能够自由地“一地遨游世界,尽享专业信息”外,还应尽可能提供可用性强的导航工具和巡航帮助,让学生明确“我在哪里”“我去过哪里”“我还能够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等问题。因此,在出版学网络信息平台中,依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及信息使用习惯,按照学科体系分模块划分了内容组织信息单元标准(如图2所示),且平台各页面之间也以此基准点来统一其整体架构。有利于组织整理的信息在各个信息集合间自由流动,方便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也便于提供清晰的浏览结构、访问目录、站点地图等涉及全部或局部的导航模式,不至于让学生在平台浏览中丧失位置感和方向感,能让他们迅速地切换到平台信息集合中的具体内容。

[1]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甘利人,雪春香,刘磊.数字信息组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吕建政.成就感[EB/OL].[2012-06-01].http://wenku.baidu.com/view/075a8b7a168884868762d642.html.

[4]林诀文.现代图书馆当树立以人为本观念[J].图书馆学报,2003(3):87-88.

[5]梁芳.基于用户心理的网络信息组织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7):2-3.

猜你喜欢

出版学专业信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订阅信息
出版学的学科分析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