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2012-10-09胡征兵谢小静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21期
关键词:教学系统信息化评价

胡征兵,谢小静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系,湖北 武汉430079)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工具,合理设计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正如美国教育技术领域著名学者Barbara B.Seels和RitaC.Richey所指出的,未来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实践领域将聚焦于绩效的提高,强调“结果导向”的设计,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可见,绩效技术将逐渐成为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绩效技术思想的引入将会给教学设计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二、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 PT)又称人类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 HPT),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之后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逐渐摆脱了教育领域的束缚,在商业领域应用中取得了成功。关于绩效技术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梁林梅博士通过对中外专家学者不同定义的比较、分析,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整体性、系统化问题解决的工具、手段、程序、方法。它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绩效差距的基础上,制定最佳成本—效益的综合性问题解决方案,以此指导和推动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并对变革的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最大限度地改进个体、团体、组织的绩效。它不仅适用于商业和企业组织,而且同样适用于教育组织”。[1]这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在2004年将教学设计与技术定义[2](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实践)不谋而合。

三、绩效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3]的过程。尽管教育专家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满怀希望,但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效果却不佳。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滥用和资源闲置不用等问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融入新的思想和技术,才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

2.绩效技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启迪

首先,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加注重绩效观念。

绩效是绩效技术关注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已不仅仅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样需要注重绩效。大至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小到一堂课的讲授,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决不能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味地加大教育投入,却不考虑这巨大投入带来了多少效益。因此,树立绩效观念并将其加以融化、吸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重视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问题解决方案是基于绩效分析和原因分析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以改进绩效为目的的策略方法。[4]其具有结果导向、讲求成本—效益、能够整体性地解决问题、系统性[5]等特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引发教学问题的原因是多元而且复杂的,这就意味着需要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多种干预措施共同进行解决。在实践中,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可能有无数种,因为任何因素(组织的、环境的、人为的因素等)都有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的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重视教学评价。

评价是绩效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并贯穿于绩效技术的整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判断是否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企业效益的最优化。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评价同样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乏对教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评价。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多样化的教学媒介、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由多媒体构建的复杂的教学环境,如何使教师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掌握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评价应该关注的问题。

四、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指导教师实现复杂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笔者以绩效技术的思想为指导,借鉴国际绩效技术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简称ISPI)1992年发布的绩效技术模型,[7]构建了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 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

1.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是绩效技术的基础,其目的是找出组织的绩效需求,明确组织绩效问题或绩效差距,确定绩效改进的方向。在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中,绩效分析是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正如张祖忻教授指出的那样:“教学系统设计研究越是深入,则越需要重视分析,其评价手段也越完善。对需要分析的意识和评价技术的科学化促使教学设计者首先关心:绩效方面是否存在差距?问题有多大?”[8]可见,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绩效分析,确定绩效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的教学设计,也进行教学分析,但其关注的重点是由对学习者的现状与将要达到的状态的比较而得出的学习需要分析,更加注重如何教、如何学。而以绩效技术思想为指导的教学分析,更加关注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在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中的绩效分析部分,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期望的绩效状态,然后进行教学分析,从学习环境(包括国家及学校各部门对教学的政策、教学资源以及现有的支持教学的工具)、学习者特征(包括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认知风格、起点能力)、教学情境(包括定向情境、教学情境、迁移情境)以及教学任务、学习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当前的绩效状态,进而找出教学问题。

2.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是寻找并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为后期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绩效技术的思想使教学设计者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当前绩效比预期的绩效差时,要对组织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寻找制约问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直接归因于不善教学。影响组织绩效的原因有很多,或是缺乏有力的激励系统,或是缺少及时的反馈,或是受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在该模型中,我们从教学系统中所包含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教学方面的原因,也包括非教学方面的原因。就学校方面而言,引起教学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教学政策指导不利,也可能是缺少对教学资源的配置,或是教师工作的激励机制、奖赏机制不健全。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教师和学生知识、技能与认知态度,都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内部原因,同时学校的奖罚制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构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外部原因。

3.干预方案的选择与设计

干预方案是在明确了绩效差距以及导致该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形成的。导致绩效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干预措施也不只一种,包括教学和非教学手段。一套好的干预方案不仅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可以促进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些均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突出的就是教学多媒体的滥用以及网络课程的过多开发。因此,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成本—效益比最佳的干预方案,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该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中,可选择的方案包括: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完善学校对教和学的竞争和奖罚机制等。教师要针对产生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选择设计成本—效益比最佳的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新技术的使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4.方案实施

经过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方案的选择与设计,接下来就是方案的实施阶段。在此阶段应该选择成本—效益比较小的方案,以实现绩效最优化。目前一些地方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是不顾一切代价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教学效果也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在该模型中,我们首先强调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学理念,只有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在才能有效果。

5.结果评价

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评价分析,确定干预措施的成功与否,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对绩效过程进行调整。评价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者的行为反应、成本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该模型中,元评价实现了对整个评价过程的监督,使得无论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都具有有效性。

五、绩效技术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绩效技术不仅是起源于教学设计,而且是对教学设计实践领域的扩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学设计在商业领域的成熟发展。但由于二者长期以来实践和应用情境的不同,导致两者研究与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在绩效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绩效”只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而不是首要因素。绩效技术以追求企业成本—效益为目的,把“绩效”作为一切问题解决的指南。而教育系统的社会公益性,即教育行为的难以量化性,决定了教学设计难以进行成本—效益的评价操作。因此,绩效观念只能作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因素,而不是首要因素。

其次,绩效技术只是对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有益补充,决不能代替教学设计,指导教学。教学设计强调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来达到教学目的,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重点在于教学型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开发。而绩效技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关注的是结果,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教学型和非教学型,通常将教学方案作为最后的选择。因此,非教学型问题解决方案,只是教学设计的有益补充,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开发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1]刘美凤,方圆媛.绩效改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Reiser R,Dempsey J V.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2nd.New Jersey:Mertill Prentice Hall,2007.

[3]黎加厚.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4]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5]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7).

[6]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ISPI.An Introduction to Performance Technology[M].Washington,D.C.:I 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1996.

[8]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学系统信息化评价
淄博市大力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月“睹”教育信息化
基于Unity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仿真教学系统设计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智慧教学系统
基于NRF无线通讯技术的自组网互助教学系统研究与开发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