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直播卫星的发送与接收技术研究

2012-10-08胡晓东湖北荆州视信网络公司袁友湖北威荆州电视台

卫星与网络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星转发器接收机

+ 胡晓东 (湖北荆州视信网络公司)袁友(湖北威荆州电视台)

相比此千年的国内外广播卫星和直播卫星,中星9号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技术优势,也有适应国情而待开发与采用的设备资源,对其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传输系统现状

直播卫星平台的传输系统主要包括地面发送系统、空中转发系统和地面接收系统。

1.地面发送系统现状

目前中国直播卫星播出前端广泛采用了目前较为成熟的MPEC-2信源编码和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BS-S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下行频率为12180MHz的CCTV-1采用欧洲的DVB-S2传送,例外)。信道编码效率(FEC)从1/2至13/15不等,调制方式主要有QPSK和8PSK两种。正在运行之中的中星9号卫星广播系统的FEC为3/4,调制方式为QPSK,符号率为28.8Ms/s,系统码率达43.2Mb/s。其地面发送系统的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

如图1,一个MPEC-2编码组可为12套电视节目进行编码,一个调制器可处理的多节目TS流可达12套(标准清晰度)。

2.中星-9的转发器

中星9号直播卫星装载转发器22个,其中4个带宽为54MHz、18个带宽为36MHz,连接2副接收天线和2副发射天线。目前使用国际电联统一规划的工作频段。上行频段为17.3-17.8GHz,下行频段为11.7-12.2GHz。行波管输出功率为120W/240W(单管/并联)。天线采用圆极化方式。目前已开通的转发器数为10个。其中9个转发器传送中央台十余套基本电视节目(含中央3、5、6、8套,不含中9)、数十套省级卫视(包括维语、蒙古语、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广播)以及延边卫视(朝鲜语)和农林卫视,采用标清方式;另占用1个转发器传送数十套广播电视节目。其中近二十套电视节目及所有广播节目免费传送,其余节目加密。为确保CCTV-1的安全传输,其占用了3个转发器。

3.终端现状

图1 中星9号地面发送系统示意图

目前中国直播卫星主要采用数十厘米左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含圆极化Ku波段高频头),采用ABS-S标准的专用卫星解码器。截至笔者发稿之日止,中国通过正规途径招标和“山寨锅”累计超过1亿5千万台。其中国家广电总局分四次对(中国)直播卫星终端招标的数量过亿台,另有数千万台为在黑市销售和使用的非法终端。虽然广电总局近年通过加密和多次终端升级等措施打压非法产品,但可观的利润和黑客的加入给不法厂商以“助推力”。目前通过黑客的升级程序,“山寨锅”可免费接收十余至数十套电视节目。

在正版终端方面,十二五“初期广电总局用于“户户通”工程的中国直播卫星接收终端,采用0.45~0.6m卫星天线和多功能直播卫星综合接收解码器(以下简称接收机)。以某公司的DVS-968TL接收机为例,其为双模配置,除接收中星9号直播卫星信号外,还可接收当地国标地面数字电视节目,带解密卡,加配了GSM模块、GPRS定位模块和外置语音盒。可利用本机自带的扬声器实现电视节目“单独听,配上与语音盒连接的电视机还可通过移动基站接打电话,还具有终端的区域锁定功能。

二、未来收发系统技术资源利用预测

随着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的推进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预计“十二五”中后期直播卫星的各种技术资源将逐步被开发。

1. DBS传输设备资源的利用预测

随着2011年下半年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支持中国直播卫星AVS标准的信源解码芯片面世,在直播卫星系统中采用效率和性能与H.264相当的信源编解码方式成为可能。故(通过直播卫星)传送高清电视节目在考虑地球站发送设备对AVS的支持外,同时还需开通闲置的转发器。鉴于中星9号直播卫星的22个转发器中,有4个带宽为54MHz、18个为36MHz。故笔者建议用36MHz转发器传送高清电视节目,1个转发器发送4套,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启用此类转发器5个,传送16套高清节目(其中1个转发器作为CCTV-高清等重要节目的备份)。

2.DBS接收设备资源的利用预测

“户户通”面向广大的偏远山区、农牧民,其对接收设备资源利用的基本要求是:①天线口径尽可能小,天线口径越小,其半功率角(HP)越大,对天线的指向要求就不是十分敏感,这对于草原上不断迁徙的农牧民较为有利;②接收机的菜单尽可能简单,遥控器的操作尽量便捷。

3. 小口径天线资源利用预测

对未来“户户通”接收天线的口径,笔者建议西部地区选用45cm的,而对东部全年降雨量不大的地区,则可考虑选用口径为20cm的。这是因为口径的大小与接收点的信号强度Pi和信号质量Eb/N0的值有关。

只要卫星天线的口径选择后,接收点的Pi在卫星接收机的输入电平范围内,且Eb/N0大于门限值,即表示该尺寸的天线在该地接收可行。

卫星接收机输入电平的典型值为-60至-30dBm(48.8至78.8dBuV)。故卫星接收机的输入电平不应小于-60dBm。

中星9号直播卫星采用ABS-S传输系统,其Eb/N0门限为3.5-4dB。工程上取4dB。故中星9号直播卫星接收点的Eb/N0应大于4dB。

按照卫星传输理论,

(1)式中各量的含义为:

EIRP:转发器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单位:dBW

BO:转发器输出功率回退

m:转发器的载波数

图2 中星9号直播卫星转发器的波束图

LF:电波的扩散损耗,用dB表示

GR:卫星天线的增益,用dB表示

GL:高频头的增益,用dB表示

其中:

T:卫星接收系统的噪声温度

Rb:信号码率,其値为:符号率*188/204*内编码率*2

10lgk是常数,値为-228.6

根据中星9号直播卫星转发器的波束图(见图2),其EIRP在中国境内的值为47-56dBW(约2%的区域除外,位于西南地区)。

中星9号已运行的转发器(均属Ku波段)均采用MCPC(多路单载波)方式传送。对于MCPC方式,理论上不考虑功率回退,则BO=0;一个转发器用一个载波转发节目,则m=1。Ku波段电波的扩散损耗LF为205.8dB,Ku波段高频头的增益取60dB。卫星接收系统的噪声温度取100K。如图1知,中国东部地区的EIRP值为54-56dBW,本文取54dBW。

当d=20cm时,设天线为合格档次,其效率η=50%。不难求出,Ku波段直播卫星下行信号的波长约为0.025m(对应频率约为12GHz),那么天线增益GR的值为:

根据公式(1)

很显然,Pi>48.8dBuV

根据公式(2)

上面Pi和Eb/N0的计算结果说明,采用20cm口径天线,东部多数地区都能正常接收且有至少1.5dB的抗雨衰余量。若要进一步增加抗雨衰余量,则还可选用效率高一些的天线,如良好档次60%,优秀档次70%和理论上的最大效率83%。根据公式(3),对应的E b/N 0余量分别增加10lg(60%/50%)、10lg(70%/50%)和10lg(83%/50%),即0.8、1.5和2.2。

4.接收机资源利用预测

对“十二五”后期直播卫星“户户通”的接收机,笔者建议可增加硬件配置,安装智能操作系统,并通过与当地移动公司技术层面的合作,实现无线上网;同时支持高清解码。

接收机硬件最低配置:①主频≥450MHz、内存≥256M;②支持H.264、MPEG-2和AVS解码格式;③带RJ-45接口;④带HDMI接口,支持双USB OTG规范(以实现两个USB端口间直接的数据传输),支持外接游戏手柄、无线键盘和大容量硬盘。目前ST公司的7105芯片已能满足以上要求。

接收机软件方面你,目前PC机与笔记本电脑以外的智能操作系统以Android和iOS为多。Android操作系统若能成功地移植到直播卫星接收机中,则将较大幅度地提升该类接收机的应用。鉴于机顶盒式接收机(或一体机)的显示要求具有比手机更高的处理能力、更高的显示分辨率、刷新率和OSD(屏幕显示)色彩深度,因此,需要进行如下攻关:①开发一套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用于浏览网页、接收数字电视广播、显示电子节目指南,并提供多媒体扩展功能,建立一个框架以实现大屏幕、高清的动态图像;②实现在终端上播放包含FLASH的多媒体音视频文件功能,及浏览和编辑通用格式办公软件的功能;③实现终端大数据量宽带互联网下载和电视节目(含点播节目)同步播放的功能。支持断点续传(下载)和续播功能。

接收机的功能应包括:①支持高速上网(含电视上网,包括支持网络Flash电视教学、在线游戏、电视商务、在线支付、网络购物等);②支持高清电视的广播与互动(含时移);③支持USB的多格式媒体播放;④支持数字版权保护DRM;⑤能与3G手机、平板电脑通过WiFi组成家庭网络。

带直播卫星接收和上网功能的一体机(如云电视)的配置可高一些,如主频≥1GHz,内存≥512M。

三、基于立体电视的直播卫星技术资源利用考虑

立体电视是电视的最高形式,中国中星9号直播卫星36MHz或54MHz带宽的转发器传送基于AVS编码格式的立体电视不成问题。早在“十一五”末,美国和英国的直播卫星运营商Direct TV公司和BSKyB就分别推出了各自的立体电视节目并取得了成功。而技术水平相当的中星9号开展立体电视服务也是可行的。笔者预计,随着“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有线立体电视播发收技术经验的积累,“十三五”初期中星9号直播卫星必将迎来立体电视传送的新纪元。

猜你喜欢

中星转发器接收机
中国发射中星-2D卫星
一种宽带低功耗四合一接收机设计
一种面向ADS-B的RNSS/RDSS双模接收机设计
TCP网络数据转发器
多载波柔性转发器卫星系统
数字接收机故障维修与维护
基于多接收机的圆周SAR欺骗干扰方法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1C”卫星
卫星通信的现状与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