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四机部联合研制国际卫星通信地球站(三)

2012-10-08鲍厚俊

卫星与网络 2012年11期
关键词:田中

+ 鲍厚俊

配套协调会

协作、配套,是会战成败的关键,是电子组总体组和参战单位间最大量、最经常、最繁琐的工作。

1973年12月,江苏省机械工业厅在苏州召开了地球站配套仪器、仪表落实会议。会前,总体组黄品生、汪继忠同省机械厅分管电子项目的干部认真做了项目审定和会议安排。省内七个市县、十六个单位的三十余名代表参加,初步落实部分测试仪器的试制任务。

1974年1月11-16日,四机部在南京召开了地球站关键元器件、仪表、技术计划协调会, 简称741会议。全国各地72个单位125名代表和承担主机任务73位技术人员出席。四机部各局、省工交办、国防工业局、机械局都有人参加。部与省的各一位局长牵头。会议要解决的多是些不熟悉、无大把握的项目。因此这次配套协调会成了会战期间规模最大、难度最高、遗留问题最多的一次会议,日夜兼程,讨价还价,扯皮顶牛吵架整一个星期。其中,冷参放毫米级泵源的谈判较为典型。

承担冷参放主攻任务的924厂为解决泵源,先后同25所等6个单位会商、谈判,但没有结果。当时25所条件最好,技术力量强,动手早,更有固体微波器件做后盾,但25所坚持认为无法承担这个项目。

此后,13所、23所的代表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肯领受任务。

舒云台找772厂的副总师谢启元,谢总说,只能做24GHz的速调管,不敢承担36GHz的。又找12所计划科的王科长,他说,12所研究过36、50和70GHz的反射速调管,可以提供试验,但稳定性和成熟程度没把握。12所在北京,研究电真空微波器件,虽有一定吸引力,因无技术人员出席,无法深入探讨。

南京的7所愿意承接任务,只是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王副总和泵源设计师陈韵双同他们进行了一天半谈判,在大会闭幕的次日签了一个协议,但有很多隐患,无法执行。

23所搞泵源虽不及25所,但比7所的把握大些。会后朱学棋、殷纪芳、陈韵双到23所。但还是未能说服23所接受任务。

为保证研制不卡壳,朱学棋、舒云台找25所计划科长刘剑锋,坦陈困难,希望25所做泵源振荡器。刘科长出主意说,“你们最好动员景厂长给我们林总、李所长说一声,这边的工作我去做。”

配套会上类似情况非个别,大家都难退让,即使扯上一年也难见结果。善于应对这种局面的四机部干部给了出路,要求各方首先要服从服务于大局,一定要争取时间,不能向中央交白卷。实在谈不拢的项目要么另找出路,要么留下余地,不能把路堵死了。于是许多合同协议留了尾巴,如“再协商解决”或“希望(某方)尽快努力突破”之类。终在1月16日前签署222项合同、协议,列入四机部计划。实在谈不拢的,留待下一次配套。

15日晚,在南京军区装甲兵招待所礼堂举行简单的闭幕式,四机部姚副局长作了会议总结。

大会闭幕的第三天晚上,四机部姚太林副局长和省电子组领导李元如在丁山宾馆召集电子组总体组参加会的同志开会,商议遗留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后归结为几个攻关专题:冷参放、致冷机、多腔大功率速调管、不间断电源及部分关键器件,分成几个攻关专题组,内部攻关与协作攻关相结合。

姚局长要总体组根据配套会反映的间题和今晚讨论情况,尽快写出攻关计划,包括文字报告和项目列表。由电子组报部和省工交办,组织实施。开完会已过十点。

会后924景副厂长同朱学棋、舒云台等与25所副所长李经纬、技术处长刘剑锋(此时职能部门的科已改为处)多次沟通,所方承诺加快研制核心器件砷化镓体效应二极管、高优质变容二极管,提供924厂使用。924厂也自行研制泵源。

1974年4月,四机部在唐山召开了“电视和地面站配套仪器及关键元器件的技术计划协调会”。进一步落实二次、三次配套项目。

1975年4月12日至19日,四机部在南京召开规模与741会议相当的技术协调会,参战单位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当面沟通遇到的问题。除了规模不等的专场配套会,电子部江苏省每年的计划会、调度会,都把地球站配套项目放在重要位置。

至此,地面站研究开发的组织工作基本落实,协作配套的格局形成,参加的单位达150余家,分布在全国各地。

为了省部间的及时沟通,四机部指定通广司魏学兴、计划司刘朝堂两位干部做联络员,与电子组总体组及承担主机任务的单位保持密切联系,遇到疑难大事和繁琐事,他们都及时联系各方,尽力疏解。

到尼克松站看冷参放

1974年3月上旬,上海邮电局来信说,美国移动站(尼克松站)冷参放将大检修,如果需要,可以接待参观。这是大好消息。干地球站到现在半年多,还未见冷参放和致冷机是什么样。去年学习时,田中站一直在使用,致冷机钢罐把参放和泵源包得严严的,什么都看不到。

电子组李段和蒋陈非常高兴,要我尽快通知924厂、南工等单位速派人去上海。机会难得,大家都想去,希望多些人去,为名额争持不休。而上海方面担心影响工作,要求把人数控制在8名以内。为此费了不少口舌,议论多种方案后商定一周时间,分2~3批,每批4~5人。

924厂行动最快,殷纪芳、陈韵双、黄海良、凌海珊接到电话的当天就去了上海,我和25所的罗运生、南工的赵开涛到达时就可通知第三批作准备。

引进美国的大站建在上海县的莘庄,离上海市区三十多前民,还在建设期,边基建边运行。已建成的几栋楼错落有致,漆成浅绿色,显得优雅而不失庄重。尼克松站主机放在其中的一个机房,天线架在室外。大修的冷参放和致冷机已全部拆开,摊放在工作台上。

站长卫植贤礼貌友好,领我们观看,讲解,交流。百闻不如一见,见到实物,眼睛一亮,都认真仔细察看度量,对照书本资料及自已的思考与实践,讨论切磋,分析设计思路与结构特征,有所启发。

参观者有微波技术专家顾墨林、罗运生、殷纪芳和机械与致冷技术学者施明恒、赵开涛等,对地球站的技术人员的请教和提问,都无保留地回答,因此参观活动也是一种互利互帮。

卫站长还带我们到大站天线塔顶机房,参观天线馈线与低噪声接收分系统的结构及机房布局。

周总理批借田中站

在田中站和进口大站参观学习,一个突出感受是,国外的工业水平已有跨跃式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电子线路大都用印刷电路和集成或混合集成技术。元器件已向集成化跃变,分立件也缩小了体积重量。除少量大中功率还用电真空器件外,大多数有源器件已半导体化。箱柜用铝合金型材构件组装,内部连接用镀金接插件。

尼克松访华时带来的地球站

这种升级不仅提升了电气性能,增强了可靠性,更适于工业化生产。我国的电子工业技术还停留在1960年代早中期水平,按这种为方式会战出来的机器,只能是粗糙而带业余气。

为了地球站能按王诤对总理承诺的期限做成,为新制设备不是“瓜菜代”,借一台移动站及配套仪器做参考,是会战能否成功的保障因素之一。

在部门割据时代,别说借地球站,就是借台仪器都做不到。找到主管邮电部的中央级领导干预,也难以得到回应。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决定直接向国务院领导写信。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信中如实汇报了会战进展和困难,反映干部职工干地球站的热情,申述借用田中站及配套仪器设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请求邮电部支援。写成约八百字的信后,与孙寰权联署,9月13日用挂号信寄给国务院李先念副总理和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

信寄出一个多星期,从四机部来了回音,李副总理收到信很重视,表示支持,责成计委李人俊副主任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开会吹风。组织专人到邮电部进口的地球站和仓库了解进口设备使用情况。王部长非常高兴,说,“还是群众力量大。”

陈祥兴

技术人员在田中站旁合影,左3往右,章柳湘 黄玉玺鲍厚俊

几天后,四机部核心组或员王殿甫打电话给李元如,告知计委正敦促邮电部,就如何支持江苏地球站工程任务作答。邮电部答应借出上海小站(即尼克松站)和配套仪器给江苏,只是附加了不少条件。李元如征求我们意见时,我和蒋正阳、陈祥兴都希望借田中站。尼克松站是上一代产品,已老旧。既然从头干就该参照最好的。

国家计委同邮电部的交涉不顺畅。不得已,李先念给周总理写报告,总理在医院批示将田中站调南京供会战参考。就这么一件具体事,竟费这么大周折!差点惊动毛主席。

周总理的批示成为最后决定。

11月初,四机部通知电子组,月底前组织专业队伍去北京,与邮电部交接田中站。总体组立即行动,蒋正阳先行一步,同四机部商量交接安排,同时通知参战单位派主要技术人员参加。11月14日,一行20人由陈祥兴领队赴京。

交接工作细致繁琐,机器设备、仪器议表、技术文件、说明书,逐件逐套清理核对建账,功能件逐件测试,记录数据和状况。全站和各分系统按指标测试、记录。已有故障的设备如冷参放和致冷机等,商定检修维护日程安排。离京前,11月28日,王部长接见了参加交接的全体人员,对大家表示慰问并即席讲话。

他说,借邮电部这个站不容易,先念同志找生病住院的周总理批示才解决,足见中央的重视。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今明两年领拿下一大两小三个站[注]是向中央作了保证的,只能进不能退。现在只剩下13个月,没时间扯皮抬杠,更没时间计较个人得失。我已经六十五岁,还在听党使唤…。为革命干工作,不能把私利看得太重,一定要团结一心,把地球站干出来!

[注]当时还无条件在短时间内加工出大站30米直径的抛物面模具,计划调整为三台移动站。

田中站落户南京农学院

在北京交接田中站的同时,在南京的冯致远、李元如抓紧落实总装厂和架设田中站的场地。李元如早相中了中山门外南京农学院西区一片校舍(南农已迁扬州),准备办卫星通信研究所。已得到省委书记彭冲、副书记许家屯首肯,但未跟进办手续。田中站即将调运南京,倒逼李元如等抓紧落实。

11月26日一大早,王勤南带上我和孙寰权随冯致远去南农察勘现场。南农在位于中山门东约3千米处,宁杭大道南侧。李元如要的地方在学院西边,约2万五千平方米。房舍场地掩映在林木丛中,环境幽雅安静,确是个好处所。冯致远频频点头,啧啧称赞,“好地方,好地方!”他坐车在学院兜一圈后离去。我和老孙老王正丈量架设田中站的场地,忽见一辆黑丰田轿车朝这边驶来,在离我们不远处停靠。两人下车,原来是李元如和电子组的军队干部李瑞云。

田中访华时携来的国际通信卫星地球站

1980年6月4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视察714厂,图右上为3米口径卫星电视接收站。

略事寒喧后李元如说,“我是第六次来这里。这地方最早准备建华东航空学院,后来办了农学院,主楼是杨廷宝(与梁思成齐名的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得过奖。现在农学院搬到扬州去了,组组部想让党校进来。趁他们还没做决定,我们插进来了。要抓紧找彭书记签字,田中站过来正好是大由头,除了这里,一时还想不出更好的地方。”

话匣打开,方知他胃口很大,想把整个南农都弄下来,除了地球站总装厂,还要办计算机研究所和中技校。

当天下午,抓紧绘制了田中站架设安装平面布置图。

两周后王勤南兴奋告诉说,在李元如那里看到了彭冲、许家屯的签字批文,省革委会机关事务局同意省电子组使用原南京农学院那片地做地球站实验场。

12月中旬田中站运抵南农。1975年1月9日,电子组在714厂召开会战单位技术负责人和参加交接的全体技术人员会议,共商恢复、整架田中站工作。分天馈伺、低噪声接收、车厢与电源三大组,指定召集人,明确日程与进度,问题机修复,后勤保障等。

田中站已停用一段时间,又经长途运输,整机联试前须逐个检查部件,分系统联机,调试,测量,然后整架。

在酝酿总装任务将落户714时,厂领导班子就未雨绸缪,为组建第三设计所准备总体与各分系统研制技术力量。骨干分子有王洪章、杨伯金、洪淑懿、王溶、孙玉书、白俊生、陈安邦、周久琨,陆续进入的宋惠中、滕志革、秦恒骅、许野林、常钟山…等,时过太久,恕难一一列举。

得知田中站将调入南京的消息后,即调马启江、陆荣昌、严新伟、华忠良、谢宝栋、张志江等组建值机维护班子,马启江为首任站长。

他们大多是文革开始前后的本科生,好学、有朝气。一旦明确任务便认真投入,从观察、参与,进入角色,渐成骨干。田中站的检修架设,为这两支队伍提供了极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建立试制车间后,从714陆续调入的中国干部有陈贤敏、汤主一、陆介鸿等。

各单位也把恢复整架当做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攻关一线技术力量都参与。这期间,总体组从机关大院搬迁到714厂,又插上春节。诸般耽搁,直到二月下旬开始系统联试。唯冷参与致冷机尚无法动手。大家期待冷参快点“上班”。

各分系统联通后,三月初开始找intelsat-4印度洋上空卫星。先向紫荆山天文台问明卫星的经纬度,然后调动天线方位和仰角。原以为找卫星不会太难,不料花了好大力找不着。于是转为查找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常参工作是否正常,馈线中的极化分离器是否装反,伺服跟踪有无故障,等等。动用14所 25所和924厂的仪器设备,把想到的因素都排除后,还是找不到。

3月7日午后,盯在现场的陈祥兴急了,打电话把总体组搞过雷达的找来想办法。调入不久的老工程师虞海涵问,“有没有考虑磁偏角?”在场的人恍然大悟。王立华说,“我们搞短波的不关心磁偏角,幸亏虞工提醒。”陈祥兴问,“哪个单位知道我们这里的磁偏角?”一位说,“附近有个地震队,他们一定知道。我去问问。”一小时后回来告,南京标定磁偏角是4度。

有了这个数据,很快对准了卫星,收到信号,虽很差,却能听到如菜市场闹哄哄般的嘈杂声。大家一身轻松,这时才感到疲劳,有的已熬了几个夜晚。因提示磁偏角的贡献,老虞脱颖而出,在陈祥兴、蒋正阳上升到领导层后,他被提拔为总体组技术负责人。

春节刚过,邮电部维护管理局派杨学铭到电子组,了解地球站运到后的状况。蒋正阳、王勤南和我接待客人,告知正在做的事和存在的问题,请到现场察看,商量下一步工作。最重要的话题是恢复冷参放和致冷机。他答应回去向部局领导汇报,尽快派有经验的同志过来。

3月23日,维管局派吴金锥、伊士俊到南京检修冷参和致冷机。两位都是参与邮电部大站和移动站引进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吴金锥是田中站的技术负责人,73年冬在田中站学习时得到他很多帮助。

检修前要做许多准备,布置环境、接入电源、建立工作面,仪器工具待检设备都有序放置,备齐真空泵、真空计、橡皮管、润滑油,成瓶的氦气、氮气等,这些准备工作在两天内完成。

924参放组、南工冷机组、总体组与714站配人员舒云台、陈金益、范赓申、许卫民、王国桢、马启江、严新伟和我,都轮番给吴、伊两位当助手。为工作有序进行,约定作息制度和工作纪律,请吴金锥讲明计划与注意事项,工作流程。每天开班前会,总结上个工作日的进展,明确当日任务。

拆卸后目检,参放和致冷机都无实质性损坏。只是长时间停机,又经长途运输,装卸,需将全部机配件逐件做氦清洗,包括活塞、蓄冷器、真空容器、真空罩、膨胀机、氦过滤器、氦吸附器、充排气附加器、接头、管道、阀门等。主要的工作是反复充气、排气,检漏及参放泵源量的调整测试。每一过程少则几小时,多到十多小时,常要干通宵。

开始时,日配管道接口对不上氦气瓶,原因是日本设备用英制,我国用公制。王勤南立即安排人找车间加工过渡头。

天线安装毕,冯致远 张明等与部分工作人员在第一台地球站前合影

检漏从体量最小的充排气附加器开始,虽然小却用了十个小时,但真空计一直指示在3×10-3乇上下。有人怀疑附加器有漏隙。严新伟说,昨天充了10个气压,放四个小时没掉下来。老吴说,可以排除漏缝因素。他和我都怀疑真空计有毛病。马启江立即备车,吴金锥带上真空计,同许卫民、严新纬到南工,用复合式真空计与站配真空计作比对计量,两者竟相差8倍。

在用站配机械泵抽真空罩时,抽到13×10-3乇又上不去。分析原因时,吴金锥怀疑润滑油不对号,换过油后正常了。

逐一排除各种故障因素,氦洗全部工件和附加设备后,4月3日下午三点开机致冷,至9时冷却到15°K,当夜收看15分钟的法国电视新闻,效果很好。

在抽排气过程中,吴、伊两位应邀捡查载波、伴音、调制解调、上下变频、高中功率放大和不间断电源等分系统工作状态,排除多处隐患和故障。

次日调参放和泵源,在500MHz带宽内,增益45db,从氦压力表的指示,冷参噪声温度约20○K度,表明冷参放和致冷机恢复了状态。这时各分系统负责人都到场,接收卫星电视和电话,让人眼睛一亮,比用常参收讯的效果大大改善。图像清晰,色彩鲜艳逼真,看不到麻点。伴音、电话声音宏亮,没有讨厌的的噪音,与这个站在北京入网使用状态无差别。大家都很高兴,纷纷同吴金锥、伊士俊握手,表示感谢。

检修结束前,集合南工、924厂和总体组相关人员到现场,准备总结冷参放和致冷机使用维护经验。不料一夜情况大变,连出三个事故:冷参监测柜烧断了几根保险丝,致冷机温度指示回升到80○K,(正常值10-20○K);电视监示器的垂直扫描损坏;开发射机时,高功放五腔速调管的散热电扇鼓风不力。

冯致远

吴金锥叫马上关机,他问昨夜值班的华忠良,是不是停过电。小华答,停过一次。电工师傅吴长林说,昨晚发现电源线发热,担心容量不够,换了一条供电线。吴金锥说,可能相线接错或地线没接好。他指导吴师傅重新接过后开机,除冷参放和电视监示器,其他故障部位恢复正常。

老吴和舒云台检查冷参时,发现泵源自激,可能是值班人缺乏经验,调动不当所致。重新调过回到正常。电视监示器只能拉到厂第二设计所检修。一次非正常断电引发这多麻烦!突发事故和及时排除,是一堂记忆深刻的实践课。

恢复冷参和致冷机及全站调试检查,前后用了两周时间。客人回京前,冯致远厂长把客人请到自己办公室表示感谢,并请教卫星电视和冷参放和致冷机的问题。王勤南等请吃饭,陈祥兴安排总体组和值机人员同两位座谈,向他们学习使用与维护经验。

我真诚感谢两位的认真负责精神,对老吴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是印象深刻。

田中站落户南农的消息不胫而走,会战单位从技术人员到领导频频到站参观,学习。各单位的合作伙伴,单位领导的朋友同事老首长老部下乃至亲友,一批批涌来。冷参修复可看外国电视的消息传开后,更引发人的好奇心,看稀罕的更多。

田中站落地南京,会战攻关有了心理倚靠,就像有个老师在身边,可以随时请教。常用的办法是,用置换方式检验攻关项目的指标与性能。也用来练兵,为各分系统测试及全站整架联试训练队伍。

寂静多时的南京农学院因田中站进入顿时热闹起来,车来人往不绝于途。

救急冷参放及其他

在田中站冷参放和致冷机恢复的当月,924厂(同时代表南京工学院致冷机攻关组)向电子组打紧急报告称,为了学习和借鉴,为解冷参放无试验条件的燃眉之急,请求拆卸并作可恢复性改装日站致冷机个别部位,用于自制冷参放的超低温带电实验。同时全面检测日站冷参放与泵源的性能指标。完成上述任务后,按原样恢复。

为何如此迫切?冷参放和致冷机都是地球站的关键项目,同时上马,两者难度都很大。等致冷机做出来再试冷参,肯定跟不上进度,拖会战的后腿。

在室温参放达到基本要求后,冷参攻关组就着手解决超低温试验条件。74年末向南京大学物理系低温实验研室求助,电子组也使劲,得到学校支持。厂里根据实验室能提供的杜瓦容器,同最快速度制作了安置参放、泵源的多种专用装置和密封接头,运来了仪器、工具。

实验准备工作繁重而琐细。低温室的教职工都出马了,操控制氦机,搬运笨重的容器仪器,监测温度…。为达到冷参放需要的工作温度15°K,很费周折。先用液氮把杜瓦容器冷到77°K,抽真空,再充液氦。当杜瓦器的温度降到31°K时,氦已用尽,准备再充液氦时,制氦机故障,只得在这种温度下做参放性能测试,发现损耗很大,大家着手找原因,待氦机修复后再试。

数个来回后发现,温度不是唯一因素,还有绝热和匹配不良,泵源自激,频率漂移,变容管、环行器在低温环境下参数变动等问题。同时也在测试泵源,变容二极管,环行器等关键件。按预案反复试,频频更替。

冷参攻关组的殷纪芳、舒云台、黄海良、凌海珊、陈金益,25所的陈扬徽、陈克金,898的王德仁等都先后参与。

由于实验设备、仪器仪表疏于保养,一旦开机使用,故障频发,工作时断时续,致冷温度时高时低;深冷的杜瓦容器非参放专用致冷机,参放、冷源、泵源不能合理建构,加上参放的主要元器件都在研制过程中,有许多未掌控的因素。因此测试数据离散,只能作些趋势性摸底,无法做准确的量化判断。一听田中站的致冷机和冷参放修复,便立即打报告提出上述要求。

电子组无法拒绝,只是怎样做到既发挥好田中站的作用,又保证设备安全无损。电子组与总体组认真研究后,提出意见,向段俊汇报。段俊说,“924厂要把田中站当样机用,可以理解。既然国家花钱买下,我们花那多力气借来,可以多发挥点作用。相信他们敢拆,也相信他们能装回去。”段俊一拳定音,并让做好拆装和检测实施方案。

考虑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实施时尽量让相关单位主攻技术人员参加检测、拆装和恢复。又似一次外科大手术,需找些行家参与保驾。议论妥当,立即答复924厂,通知相关人,还请来上海大站助理、冷参放和致冷机负责人赵兴生帮助护驾。

5月3日,在南农田中站现场召集相关人员开预备会,议定实施办法与日程安排。大体按会战分工、专业对口、各有侧重原则安排技术力量。次日殷记芳 黄海良 陈扬徽等做拆装前的性能指标测试,记录数据,绘制频率响应曲线。陈扬徽还为泵源加了齐纳二极管保护电路。然后同工人师傅厉顺宝登上天线平台,从天线背后低噪声接收机柜中,小心翼翼地卸下致冷机-参放-泵源组件,放在室内工作台上。三者连成一体,紧凑牢靠。

拆解冷参放和致冷机是件大事。动议人924厂特别重视,看做关键的一搏。当事方南京工学院也当作一次不易再有的机会。

5月7日上午,厂校相关领导、副总工程师、多位中层干部、两单位攻关组全体成员 总体组领导等三十多人到场。

工作开始前,安排其他人参观田中站,看卫星电视,只把电子组、总体组、924和南工的相关人请到会议室开个会,转告14所两位保驾致冷机的专家王仁济、陆元慎的意见:

参放和泵源比较娇气,稍不小心会跑频,甚至弄坏零件;自制的参放可能比较重,日站冷机的冷头有可能承受不住这样的载荷,导致气缸变形。为安全着想,他们建议为试验的参放另做气缸,只用日机的活塞和其他部分。

此话一出,引起热议。南工季士良说“要是能做好气缸,我们自己的致冷机就出来了,不要费这么多事。”924攻关组的工人师傅厉顺宝激动地说,“对人家的东西这么害怕,别干了,大家都省心!”

我把目光转向殷纪芳、舒云台,他俩先后表态说,“只要变容管不出问题,我们有信心保证参放的安全。”于是有人问,“要是变容管坏了呢?”舒云台答,“827有的是。”(当年25所称南字827部队)

各种意见纷争不下。征询与会的蒋正阳、陈祥兴后,我作了简单总结,“理解大家的心情,目标一致,都急着干出来,技术上的争论正常。至于怎么拆,蒋总会尽快请示电子组领导,准备工作照常进行。”

次日晨到南农上班时,段俊等已先到达现场。我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到会议室,当着大家的面,向段俊简单汇报昨天讨论的问题后,他作了如下回答:

同意924厂使用日站致冷机并同意拆卸改装;

冷参放和致冷机由924厂负责恢复;

要胆大心细,要建立责任制,保证人和机器安全。。

当日下午924景冠三副厂长和张荣德副总师到现场,察看情况,听取汇报,随即开会。殷纪芳、厉顺宝报告拟定的拆卸、检测方案和实施细则,考虑比较周到。

开拆前,通知承担配套任务的23所,25所,898厂相关人员来观摩。刚从单位拆并困惑中走出的23所最积极,一把手张玉玺亲率搞泵源的技术人员和技工二十人到场。

猜你喜欢

田中
178名“田中宏和”聚会创下世界纪录
“全球最长寿”老人去世,终年119岁
远山犬虎子
一个真值函项偶然逻辑的希尔伯特演算系统
远山犬虎子
117岁了
小小的世界
萌次元
浅谈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
猜字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