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地区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无锡市农民健身工程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2012-09-27姚唯众白海波刘志敏

山东体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行政村无锡市乡镇

姚唯众,白海波,刘志敏

(1.江南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系,辽宁鞍山 114007)

无锡市位于长三角江苏省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2010年国内生产总量达5 758亿元,在全国城市生产总量排名第9位.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随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乡镇企业能力的提高,为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群众体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现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体育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基本创建了省体育先进县及体育先进乡镇,使无锡市农村体育面貌与其他社会事业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2007~2009年江苏省和无锡市各级政府共投入了34 030.52万元资金,在辖区的两个县级市(江阴市、宜兴市)和两个行政区(惠山区、锡山区)配建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充分反映出党和政府对有农民群众体育工作的极大关心、重视和支持.为进一步科学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必要对农民健身工程的内在规律等诸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准确把握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今后体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本地区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实证参考依据,将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1].

1 调查对象

抽样选取了无锡市辖两个县级市(江阴市、宜兴市)和三个行政区(惠山区、锡山、滨湖区)43个乡镇中的18个镇及714个行政村中的50个行政村的部分文体干部和农村群众为调查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定法、重复测量法进行[2].对农民健身工程体育设施的镇及行政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对乡镇和行政村组织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2 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通过互联网查阅农村体育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同相关专家、学者、文体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访谈,掌握了解第一手基础资料[1].

2.3 数理统计:本研究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3].

3 结果与分析

3.1 资金投入情况

无锡市2007~2009年全民健身工程资金投入情况的有关数据表明,省市体育局、区财政、镇财政、社会捐助投入资金分别为377.6万元、2 381.8万元、26 678.22万元、4 592.9万元,4项之和为34 030.52万元.其中,镇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资金两项之和为31 271.12万元,约占总投入资金的79%.其投资渠道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乡镇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为主,省市区财政投入为辅的投资格局.分析其原因,一是无锡地处长三角苏南地区,既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又是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地区,苏南及无锡地区民营和地方经济高速度持续发展,为各级政府逐年提高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和来源;二是民营企业通过发展也逐步认识到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和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一方面可以赢得声誉和组织认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社会捐助资金在全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总资金投入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原因所在[1].同时也表明无锡市已基本建立起以省、市、区县(市)、街道(镇)4级政府和社会捐助多元化投资体系.

3.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概况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近两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根据省体育局有关精神,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规划先行、成片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质量第一、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率先在全市所有建制村建成"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和所有乡镇建成"乡镇体育健身中心"的目标,全面启动实施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和"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已在无锡市所属的江阴、宜兴、锡山、惠山四个市(县)区43个乡镇建成"乡镇体育健身中心",714个建制村(含社居委)建成"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范围共投入建设资金34 030.512万元[4,5].

江阴市2006年率先高质量完成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2007年市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各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高标准完成,两年来利用彩票公益金支持新建篮球场283片,赠送乒乓球台558张,全市共有健身路径242套.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760万元,其中200万元作为对贫困行政村的补助和对达标行政村的奖励.2007年重点支持各镇建设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在村村有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延伸,继续加大投入,赠送篮球架105副、乒乓球台210张、健身路径70套、室内健身器材16套、国民体质测试Ⅱ型器材15套.

截至2009年11月底,宜兴市14个乡镇均建成乡镇体育健身中心,261个行政村均建成了达二、三类标准的健身工程,其中二类建成率90%以上,完成任务率100%,还有85个村配套安装了10件以上的健身路径,共投入资金4 833.4万元.

锡山区全面实施了"百村康乐工程"和"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区7个乡镇均建成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01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省"万村体育工程"二类以上标准,其中71个行政村达到一类标准,占70%.另外,在24个较大的自然村建设了健身路径,新增篮球场共计15片、小篮板67副、门球场5片、室内外乒乓球台14副,资金总投入约1.2亿元.

惠山区全区5个乡镇均建成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32个村(社区)建成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达到省级一类标准的87个,占66%,达到省二类标准的45个,占44%,赠送篮球架148副、室内乒乓桌282张、室外健身路径142套,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

综上所述,近两年来无锡市强势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践表明,除无锡市、区、乡镇具有雄厚经济财力以保证工程建设投入的资金足额到位外,加强宣传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强势推进、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按期完成的经验所在.

3.3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配建位置

调查显示(见表1),认为体育健身工程配建首选位置应该是居民住宅小区的空地上的群众占48.96%;在公园或广场配建的占34.8%;配建在专门的体育场附近的占13.06%;体育设施应配建在街道旁边的占3.16%.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无锡市目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配建的位置大体上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规划体现人性化特点,能充分考虑到辖区人口数量、年龄、性别、运动特点和交通情况进行设计建设,保证了使用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未来规划,结合新农村发展规模、布局和群众的锻炼习惯等诸多因素,预留了空地,使今后的配建位置能尽量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1,6].

3.4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配使用状况

表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状况(镇和行政村调查)

农民体育健身设施是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重要物质保障.问卷调查表明(见表2),无锡市所有的镇均配建有设施较完善的"乡镇体育健身中心";行政村均配建有二类以上标准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使用时较为拥挤"和"使用时非常拥挤"两项调查指标,高达43.87%.进一步实地调查发现,除田径场,篮、排、乒乓球场以及健身路径等室外场地免费开放外,其余均属收费活动场所.收费运动场所多、农民群众"花钱买健康"的体育健康消费意识淡薄及场地资源利用率低等因素的影响,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时健身设施相对缺乏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站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高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放更多的免费体育健身场所,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的现代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加强体育场馆以及所有健身设施资源的整合,做到长远规划、科学管理、及时调整,提高体育场地资源大众化的实际使用功效.

3.5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日常管理

相关数据显示(见表3),农村基层单位有或部分有负责管理维修健身工程设施的专门人员的两项调查指标之和约为96%,无人管理维修健身工程设施的只占4.08%,这表明无锡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质工作落实良好.但在进一步的实地调查中发现,部分负责农民健身工程工作的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目标定位.因此,为确保农民健身工程设施的正常与科学合理使用,加强对有关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其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当前以及今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9,10].

表3 健身工程设施管理维修情况(镇和行政村调查)

3.6 无锡市农民群众体育管理体系现状

无锡市所属的江阴、宜兴、锡山、惠山四个市(县)区所辖乡镇、行政村都成立了专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和特色体育协会.群众体育活动在体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均由各协会组织实施,乡镇均设置多名专职文体干部负责农民群众体育工作,成立了文体活动中心和健身辅导站.主要由乡镇文体主管部门和乡镇自主管理两种形式对它们进行管理,均配有体育指导员参与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三级群众体育管理体系.截至2010年底,无锡市所有管辖的县级市均已实现全国体育先进县,所属乡镇成为江苏省体育强镇乡.充分表明无锡市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群众体育健身工程[1].

3.7 农民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7.1 农民体育活动开展状况

图1 无锡市农民群众体育管理组织体系

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锡山区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举办了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健身气功比赛、健身秧歌比赛等.锡山区"走进新农村---体彩乐透杯"村级篮球联赛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全区共有61支球队,828名队员参加,历时近五个月,打了107场比赛.滨湖区大力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切实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特色品牌赛事影响广泛.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区(村)全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300余个晨(晚)练点全面实施定地点、定员、定项目,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87名.以国家龙舟竞赛基地、环太湖体育带为依托,举办国际龙舟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高端赛事,"梁溪河体育健身休闲带"获正式授牌命名.调动激发各类人群的运动热情,开展元旦长跑、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区(街道)运动会等各类活动,运动健身已融入滨湖群众的日常生活.宜兴市充分利用"江苏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成果,在各镇(园)广泛宣传发动,形成体育工作的强烈氛围,各地均成立全民健身活动领导小组,安排本区域内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项目,14个镇在集镇驻地组织开展了篮球、乒乓球、棋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竞赛项目.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各中心镇加强对各体育健身晨、晚练点健身路径的指导,使参与民众数量不断增加,参与人数高达20余万人次.新建镇典巷健身广场还举行了健身广场启动仪式暨联谊晚会,参加演出活动的全部是该镇各村、居委会健身舞蹈队的阿姨和姑娘们,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迎庆建国61周年,展示了自己的健身风采,为家乡的群众带来了欢乐,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江阴市通过"村村体育健身工程"的普及建设,镇村体育健身活动健康有序开展.村级体育健身活动围绕设施全面展开,健身场地热闹非凡.祝塘镇举办了"建南杯"国庆男子篮球邀请赛,观众达2万人次,在全镇掀起了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江阴市举办全市老年人健身项目展示大会.来自各镇、街道办事处的17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汇演,舞蹈"金龙腾飞庆佳节"、"日出江花"、"中国大舞台"、"走进新时代"及"澄江秋韵"健身球操、太极拳(24式)、农民健身操、柔力球、功夫扇"夕阳美"等节目把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充分展示了幸福江阴老年人的健康风貌.太湖街道体育俱乐部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区体育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全面动员,深入发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该俱乐部成立的8个体育协会,16支体育健身团队在各类文体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东绛社区剑舞队在2008年香港金紫荆中老年文体大赛中荣获金奖.太湖街道在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上成绩显著,2008年底开放东绛实验学校操场设施,新增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达2 500平方米的太湖体育健身中心,成为片区及周边兄弟单位居民晨练及晚间休闲的好去处,其火爆人气成为乡镇街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7].

3.7.2 农民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客观评价近年来无锡市农村农民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45个镇只有10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早晨健身锻炼辅导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偏少,且所指导的健身项目单一和指导水平参差不齐,表明社会指导员队伍发展不平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个体兴趣需要.实地调查还表明,有90%的乡镇举办过运动会,这其中有32%的乡镇每年都举办运动会,其他有68%的乡镇举办运动会的周期在2~4年不等,这表明无锡市各区乡镇举办运动会的周期年限各异,具有随机和间断性的特点,市、区、乡镇的长远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竞赛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区、乡镇运动会体育比赛多以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类等项目为主,由此可见,体育比赛项目设置单一,还未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喜好特点,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针对性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特点,创新与开发出更多样化、趣味化、健身化、娱乐化、特色化的体育健身比赛项目,使农村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4 无锡市农村农民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战略

4.1 继续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无锡市农民群众体育管理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础保障.继续加强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建设,完善政府行政监督和宏观指导,加快其管理社会化进程.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农村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有效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0].

4.2 创建"特色体育乡镇"模式

"特色体育乡镇"模式是指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增进人们身心健康,让大家更好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某一体育运动项目.这一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要被群众公认具有广泛的参与面和活动开展的经常性,且能促进该项目运动技能地提高.不仅如此,以"特色体育乡镇"的创建为突破口,"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农村群众性体育新格局,这不仅可提高乡镇知名度,而且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良好人文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3 建立健全竞赛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无锡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乡镇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财政收入以及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就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小康体育和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加快农村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市、区、乡镇竞赛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在继续完善目前的"行政主导型和社会自主型"两种形式的体育赛事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还应设置市、区、乡镇级体育运动会和各单项运动赛事,使之成为长远制度化的竞赛管理体系.关于广大农民群众健身项目的设置,应更多地引入亚竞技运动,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科学为基础,创新与开发出一些大众化、家庭化、经济化、趣味化,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继承性的体育健身项目,以达到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4.4 加强农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理顺人才队伍的管理体制,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办法.由县(市)人事、文化、体育部门牵头,县(市)乡(镇)两级政府共同管理农村体育干部,合理定岗定编,落实各项待遇.按照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标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大学生村官中挑选或向全社会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同志,充实农村体育干部队伍.建立制度化的体育骨干和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要组织体育方面的专业人员,对行政村体育骨干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他们解决困难,协调矛盾,引导他们发挥各自专长,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各类体育活动[9,10],使农村体育赛事和体育健身活动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

5 小结

5.1 截至2010年底,无锡市辖四个市(县)区43个乡镇建成"乡镇体育健身中心",714个行政村建成"万村体育健身工程".

5.2 无锡市辖的县级市、乡镇均已实现全国体育先进县、江苏省体育强镇乡"满堂红".群众体育管理体系较健全,所有乡镇都成立了专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实践表明,除市、区、乡镇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基础保障外,加强宣传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强势推进、严格把关,把"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最重要工作来抓,也是成功的关键[1].

5.3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配建位置较合理,主要以居民小区为主,公园为辅.公益性较强,宜于广大农民群众健身运动,同时也反映出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的执政理念.

5.4 农民竞赛管理体系尚未完善.区、乡镇运动会体育比赛多以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类等项目为主,体育比赛项目设置单一,还未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喜好特点,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因素之一.

[1]姚唯众,白海波.苏南地区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苏州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23-26.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79-306.

[3]王晓芬.体育统计与SPSS[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8-59.

[4]信息广场.无锡体育健身工程让农民动起来[J].乡镇论坛,2008,(1):4-5.

[5]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Z].(2006)13.

[6]渝滨,冯绍桢.国内第一条健身路径的设计和研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4):6-9.

[7]戴伟,王志光.苏南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4,(9):9-11.

[8]李相如.城市社区建设、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J].体育文化导刊,2004,(9):8-10.

[9]李相如.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5,(3):78-80.

[10]姚唯众,白海波.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1,(4):82-84.

猜你喜欢

行政村无锡市乡镇
更正说明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扶贫印象
从一道新的无锡市中考折叠试题谈起
陕西 行政村将实现光纤全覆盖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