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飞科技梦想

2012-09-22王月明但海林黄新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2年5期
关键词:赤壁科普青少年

王月明 但海林 黄新阶

提到赤壁,大多会想起三国时期那场叱咤风云的赤壁之战,至今被人传颂。如今,在这片古战场上,一所科技创新的新星学校正冉冉升起——这就是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

90多篇教师论文获奖、连续4年被评为“‘市长杯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 100余件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咸宁市教育局、赤壁市人民政府的嘉奖……一串串的荣誉,如何锻造而成?让我们一起走进赤壁实验中学的特色科技校园。

“三力”更新教育观念

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往往被两种思想羁绊:

一是“无时无能”论。认为课时有限,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落实教学任务,没有闲功夫让出科技创新的时间;

二是“无味无关”论。认为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耗时长、费力大、成效低,甚至认为只与理科生、与高校、与科学家有关,与己无关。

为此,学校为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利用广播、会议、讲座、宣传栏、教科简报等媒介,在师生中大张旗鼓地宣传“三力”观念:

1.每个人都有创造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写了一本名叫《EQ》的书。“每个人都有创造力”是这书的主要观点。

学校提倡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时刻保持“我能行”、“我最好”的学习状态。在赤壁中学,涌现了一批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秀学生,如李辉、戴昕、李晶等,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冒尖,但他们敢于创造,在教师的指导下挑战权威,带着自己的科技小论文赴广州参加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和全国仅有10个的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他们的竞赛成绩是湖北省近8年来初中生中最好的,也因此在中考时被保送赤壁市一中。

2.创新才有生命力。

很多人误认为:创新没有高深的知识就无从下手。这也造成很多同学不敢思考,不敢参与,甚至不去动手。

其实,创新才有生命力。赤壁中学为转变这种误区,也是下足了功夫。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力主教师把生活中“繁杂的变方便、抽象的变具体、丑陋的变美丽、笨重的变灵巧、落后的变先进、未知的变已知”等,为学生灌输创新意识,师生都受益匪浅。

2011年,赤壁中学学生钱延等5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发现,对原有的生活工具、习惯做法等进行改造,使之变得更科学、更实用、更经济、更环保、更视觉冲击力,其作品都获得全国三等奖。

任丹老师改变传统教法,变“讲堂”为“学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颇受学生欢迎。

3.提升执行力。

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执行力是关键。2006年,赤壁实验中学首次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并不是很理想。2007年,学校总结经验教训,采用团队操作的方式,提高活动的执行力,当年参赛获2项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6项省三等奖,获奖率大面积提升。

“四高”革新模式

和其他中学相比,赤壁实验中学在硬件稍显弱势:设施滞后,生源质量欠佳。但是,短短几年时间,赤壁中学的科技创新教育走在了全省的尖端。究其原因,主要得力于方式方法的创新。

1.高点定位

赤壁实验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为了教会学生创新方法,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的火种,而不是为了拿几个证书。

为此,学校将科技创新活动当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由校长负责、教科处牵头、科技辅导员组织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计划、方案、设施细则等系列规章制度,与清华紫光、湖北省科协、赤壁市环保、消防等有关部门联合搭建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组建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网络。

其次,学校鼓励全校学生参与科普作文、科普画等科技创新活动,引导优秀学生开展自然科学创新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有成效。如,2010年寒假,学校宏志班学生就创作科普习作100多篇。

再次,学校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时,做到“三结合”。即“全员参与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学生提问与教师选题相结合,实践操作与逻辑思辨相结合”。 没有原创性的东西是不可能获得高层次奖励的,在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活动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原创性。

如冬瓜、南瓜等瓜果有一个空心的内腔。内腔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是怎么进去的?气体起什么作用?白天、黑夜气体成分一样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浓厚。

2.高层介入

示范引路,因势利导。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方法,分年级、分科目、分层次、分批次地组织学生参与活动,避免活动“挂空挡”或“一哄而起”,流于形式,失去实效。

抓精品,点面结合。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让“典型带动一般,品牌激励普及,课堂辐射课外,示范提升自研”。如,2010年的科普文写作竞赛、2011年的趣味化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认知、明理、激情、导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先行,师生互动。学校承担了12个省市教科研课题,让教师率先示范,做好自身的教育科研工作,与学生一起参与、分享创造的快乐;另外,教师时刻把握学生创造活动的得与失、喜与忧、成与败等动向,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技术辅导和行动指导等工作,让学生智慧的火花永不熄灭。

3.高质引导

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学校对学生个体的创新活动,不论结果,不论成败,只看过程,只看发展,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体验活动的乐趣,养成创新的习惯,学会创新的方法。

落实细节,全程指导。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可能会走弯路。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选题和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宏观指导、分析、修正以及评比;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活动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等关键环节进行微观监控,及时点拨。

齐抓共管,全面渗透。只有采取多学科渗透、多领域渗透、多层面和多方位渗透,做到时时、处处、科科、人人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取得实效。如,学校的化学课上穿插讲科普、作文课上穿插创新论文、美术课上画科幻画……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些渗透让学生兴趣浓,动手快,收效大。

4.高处借力

借助专家指导,让活动深入。如,在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期间,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樊明武院士莅临学校的展台参观,给参赛的7名学生题词,鼓励他们创新、创业、创造。参赛学生受到极大鼓舞,回校后学习活动兴趣更浓。他们的后续作品有的发表,有的再次获奖。

借助激励机制,让活动持久。学校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作为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还设立了“创新奖”,奖励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辅导员老师;设立“学飞奖”,奖励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传播行动中获奖的学生,对学校科技教育先进班级进行表彰。

借助宣传媒介,让活动壮大。如,2010年5月,学校在总结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25篇科普习作编进校本教材《学飞集》中;《湖北教育》2011年第12期對学校校本教材作了专题介绍。赤壁电视台视点栏目也来校录制访谈节目,做专题推介。

“三化”保障创新机制

操作平台基地化。学校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并组建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由普及型的课内向扩展型的课外延伸,深化科技教育内涵。

如学校提供交通工具,组织部分学生到有老房的农村取墙上的“白硝”进行研究,弄清了“白硝”的化学成分、产生的原因及对墙体的影响,学生的这项研究报告也获得省级奖。

辅导队伍专业化。进行科技创新教育,要有一支热爱事业,热心科技创新的教师队伍。为了引领教师学业务,修师德,学校对12个省市教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学校鼓励教师订阅专业报刊书籍,并给老师赠送专业书籍,促进老师更新知识;开展“一堂课” “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让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搭建“校际协作”平台,提高师资水平。

学校每年选送教师外出学习,要求教师做到“三个一”,即订阅一种科技书刊,辅导一个科技兴趣小组,每学期写一篇科技论文。一系列的措施全面提升了辅导员科技素养,涌现出了如胡勤松、刘运泗、李彩霞等一批优秀科技辅导员。

胡勤松老师发明的伸缩杆秤获国家专利,刘运泗老师辅导学生探究灯丝断裂原因等多篇作品获省一等奖,李彩霞老师利用寒假大面积辅导学生创作科普作品,成绩突出,学生作品发表率高。

学生活动常态化。为使“课堂”成为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沃土,学校将科技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要求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力。

学校借助“艺术节”、“第二课堂”、“创新大赛”三个平台,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员参与的学生科技教育活动运行模式。学校还以教改为依托,让学生通过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

猜你喜欢

赤壁科普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科普达人养成记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微科普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