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将伴随中国经济强劲发展而繁荣

2012-09-20吕玉忠

产权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明世界文化

□ 吕玉忠

(渤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38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全会专门讨论和通过文化改革和发展,并做出这样宏篇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足以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通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我体会到《决定》有三大亮点:第一,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三,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此文谈点自己的见解,见教于专家学者。

1 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1.1 文化的定义

就文化本身而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学问。即运用文字和一般知识的能力。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文化具有起源性(起源地)、民族性、区域性、渗透性(扩散性)。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吴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

1.2 文化的层次

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是费孝通的老师。他在《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论》一书中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1)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生产方式。如在考古中,专家们经常以陶的种类作为文化断代依据。(2)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母系社会文化,父系社会文化。(3)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

依据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层次的划分,我把现代文化归纳为六种类型:

(1)文字型:课本、小说、诗歌、散文、论文、图书、报刊、网络、绘画、雕塑等;(2)音像型:广播、电视、电影、动漫、3D等;(3)文艺型:歌唱、舞蹈、相声、小品、曲艺、杂技、武术、各类戏剧、话剧等;(4)观展型:民俗观赏、人文旅游景点、会展中心、文化园区等;(5)伦理型:科学、教育、哲学、社会科学、人文伦理等;(6)延伸型:饮食文化(中国的八大菜系、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各种民族服装),建筑文化(不同的民族建筑),姓氏文化,休闲文化,时尚文化等。

1.3 文化与文明

文明从字义上讲是与野蛮对应,指人类社会进入开化状态。文明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明是某些文化的集合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东方人、西方人都创造了隶属于自身的文明,即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文明史的划分上,总体可划分为史前文明和史后文明(文明史),这种划分是以文字记载为标准的。中国史前文明的代表是:仰韶文化(1921年由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开铜矿时发现,距今7000-5000年,彩陶);河姆渡文化(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距今7000-5000年,干栏式建筑);红山文化(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郊红山发现,距今6000-5000年,碧玉雕龙);大汶口文化(在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发现,距今6300-4500年,父系社会开始)。文明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

2 中华文化正处在繁荣发展的历史节点上

2.1 文化繁荣是中华复兴的有机组成

《决定》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站在历史的高度,展望世界发展大趋势,中华复兴、中国和平崛起是历史、现实、未来不二的选择。我们正处在中华复兴的最佳战略机遇期。

为什么我们定义为“中华复兴”呢?展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华民族那种勤劳、仁爱、和善、刚毅、厚重、创造历史的秉性跃然纸上,5000年的文明,书写了一个民族的大气。被史学家称为强汉盛唐的代表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演奏出当时世界强国的恢弘诗章。即使到了清朝初期,按当时国内生产总值,估计可达世界总产值的60%以上。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各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巍然名列世界大国之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40.1202万亿元,约合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持有美国国债1.16万亿美元,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但是,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中华复兴是全面的复兴,它不仅是经济的崛起,而且包含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我们说,“19世纪是坚船利炮的世纪,20世纪是科技的世纪,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展望人类21世纪发展大趋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不仅需要雄厚的综合国力,更要有引领世界新潮流的文化根基。由此说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华复兴的有机构成。

2.2 文化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1948年《人类激励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4)尊重的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水平时,必然追求精神需求,既文化需求。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到2010年翻了四番,占世界经济总量由1.8%上升到9.3%,人均GDP达4400美元,接近中等国家水平。这时正是人们文化需求旺盛的发端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恰逢其时。

2.3 文化繁荣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指向

《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我国发展生产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说,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2.4 经济大国要求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实要求国民向国际社会展现大国风采。中华民族是文礼之邦。国人要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荣,在日益获得物质保障的同时,追求内心的大美和充实,树立公民意识,提升民族的自尊自爱。

2.5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血,是骨髓,是基因,是民族的灵魂。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一脉相承,至今仍闪耀着人类大智慧的光芒。孔子曰:“里仁为美”,意思是说,与有仁德的人为邻而居是和谐的。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浑厚哲理,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2.6 科学发展观与中华优秀文化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的制约而提出的。它强调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更加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加重视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这一切,都是与中华优秀文化相吻合的。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久”。“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这种敬天畏地、感恩自然、敬畏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精髓。也是现实世界破解气候变暖、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的灵丹妙药。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的科学发展观,是“天人合一”的完美表述。

2.7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将助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

《决议》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通常惯例,一种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其标准是该产业占GDP总量的5%以上。我们预计到201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大约超过3万亿元,而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是11052亿元,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节能降耗、拉动国内需求、推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效能。

2.8 中华文化将随中国经济强大而跻身世界主流文化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2011年1-10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9753.8亿美元,预计全年可达3.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强大引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在为拉动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优秀的中华文化也远播世界五大洲。仅以海外孔子学院为例,从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到2010年底,仅仅6年时间,全球就建成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遍布15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许多国家青年以学汉学为时尚。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由中国人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为构建世界新格局传递了福音。“和谐世界”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的美好愿景。我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华文化将跻身世界主流文化,地球人将更加重视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将主导世界。

猜你喜欢

文明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