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香凝安葬于廖仲恺墓

2012-09-18苏艳萍中山陵园管理局江苏南京210014

档案与建设 2012年11期
关键词:廖仲恺何香凝廖承志

苏艳萍(中山陵园管理局,江苏南京,210014)

何香凝安葬于廖仲恺墓

苏艳萍(中山陵园管理局,江苏南京,210014)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一对革命的夫妻,他们志同道合,感情甚笃。何香凝不仅仅是廖仲恺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志和战友。辛亥革命时期,何香凝和丈夫一起积极从事革命工作。同盟会成立时,她是最早入盟的女会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她又和丈夫一起加入了中华革命党。陈炯明叛变后,廖仲恺被囚禁,何香凝不顾个人安危,积极设法营救,当面痛斥陈炯明,终于迫使陈炯明释放了廖仲恺。国民党改组后,何香凝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她和廖仲恺一道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成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建国后,她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因病去世。她生前早就有一个愿望,就是和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在建造廖墓的时候,她就要求将廖墓建成合葬墓的形式,预先给自己留下了安置棺柩的位置。何香凝在临终时,把自己的这个心愿告诉了周恩来总理。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江苏省专门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负责为何香凝准备灵柩南下与廖仲恺合葬事宜。通过细致查访,从当地的老农那里得知,棺木就在墓穴中间。经再次挖掘,证实了老农提供的情况。随后,领导小组派人到北京,向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廖承志请示如何合葬。廖承志说:“我父亲的棺木可以不动,把我母亲的棺木放在左侧即可;关于石碑,先把原碑文拓下来,碑文清掉后重刻,我父母的名字我已写好,放大到一定的规格后重新雕刻。”[1]

9月5日下午,首都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宋庆龄、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送了花圈。追悼大会由朱德委员长主持,宋庆龄副主席致悼词。宋庆龄说:“何香凝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革命派杰出的代表。……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2]

廖仲恺和何香凝及子女

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追悼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郭沫若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前往车站送灵。刘友法、邓颖超、谢扶民、李金德、刘斐、朱蕴山、陈此生、甘祠森等,以及何香凝的家属廖承志、廖梦醒、经普椿等护送灵柩到南京。9月6日何香凝的灵柩运到南京,江苏省、南京军区及南京市的负责人许世友、彭冲等到南京站迎接并护送到廖墓,下午在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市政公司的工人从专列上把何香凝的棺木抬到专车上,送到墓地后直接抬入墓穴内,安放好后,又用钢筋混凝土封好墓穴。

合葬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专门从苏州请了一位老石工,由他与南京的石工共同研究重新雕刻何廖墓碑。为了保证石碑的安全,南京市的领导指示在不放倒石碑的情况下,去掉原碑文,再雕刻新碑文。市政公司按照廖承志的指示,先请照相馆把新碑文照下来再放大,然后再按与原碑文同样的尺寸雕刻。碑文为:“廖仲恺何香凝之墓”。至此,廖仲恺、何香凝合葬于中山陵园,在苍松翠柏之中安然长眠,永远陪伴在孙中山身边。

注释

[1]孙中山纪念馆编:《中山陵园史话》,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2]《首都隆重举行追悼何香凝副委员长大会》,《人民日报》1972年9月7日。

猜你喜欢

廖仲恺何香凝廖承志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何香凝
廖仲恺民初1911—1922的理财活动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中华革命党时期廖仲恺在日活动的若干史实考辨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廖仲恺夫妇诗画联情
廖承志的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