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研究
——来自复旦大学的经验

2012-09-06于兴波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田径队运动队复旦大学

杨 峻,于兴波

2012年2月,在杭州举行的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上,来自复旦大学的运动员赵婧以2分4秒15的好成绩获得女子800米金牌。而早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上,同样来自复旦大学的运动员金源就获得女子3 000米障碍的银牌,创造了我国女子3 000米障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最好成绩。“金源、赵婧”现象充分证明了高校是有能力办好运动队的,同样也可以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的。

1 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成长历程

1.1 运动队的建立

2005年,复旦大学田径队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高水平运动队。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采用的是行政指令式的非独立管理模式,人员由学校主管体育的副校长、领队、教练员、辅导员以及团委、教务处、院系、武装部的领导等组成。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由院系和辅导员管理,训练竞赛由主管教练统一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由领队、主教练负责,而主管副校长负责队伍的统筹工作。

1.2 办队理念

竞技体育之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大学正是培养各类社会精英的摇篮。注重“自主培养”,提倡“全面发展”是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的办队宗旨。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追求实效、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强调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双突破,不断探索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特色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1.3 初期成果

2005年至今,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已先后培养出国际健将一人;健将级运动员六人(见表1);一级运动员近40余人。金源、赵婧、卢舒怡、胡海强等分别代表中国田径队、上海田径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等高水平田径比赛中屡创佳绩,为国家、上海市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2 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管理经验回顾

2006年至今,在代表国内田径最高水平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每年至少有两名以上的运动员进入前八名(见表2)。而在世界、亚洲和全国大学生田径比赛中,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更是屡创佳佳绩(见表3)。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既与以往旨在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业余运动队迥然相异,又与传统专业队(体工队)截然不同的一支特殊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队伍。经过七年的磨砺与探索,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在管理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复旦大学优良的体育传统与健全的管理制度

复旦大学历来非常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早在1920年代,复旦大学排球队就已成为当时江南各大学之翘楚,多名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加了国际比赛,并多次获得远东运动会排球冠军。为实现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体育的目标,复旦大学专门建立了一套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制,形成科学化的运作方式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为了缓解运动员既要参加训练,又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带来的压力,学校专门为高水平运动队配备领队、总教练、后勤行政人员。队伍实行教练员负责制,并有完整的日常管理档案,使复旦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达到学校“破格进来,合格出去”的标准。

表1 2005~2011年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培养的运动健将

表2 2006~2011年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在全国田径锦标赛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表3 2005~2011年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在世界、亚洲、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2.2 明确发展目标,努力实现“高水平”

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成立初期,就制定了具有层次性的目标体系。第一步是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体现了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建设的育人本质;第二步是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需求,培养能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田径比赛的运动员;第三步就是要培养出为奥运、亚运争光计划做贡献的国际级运动员,这也是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的终极目标。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发展目标的构建,不仅明确了学校竞技体育组织及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且也是学校竞技体育组织预期想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更是学校竞技体育组织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实践也证明,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仅用七年的时间,便为国家培养出国际健将亚运会女子3 000米障碍亚军金源、亚洲室内锦标赛女子800米冠军赵婧,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潜在的社会价值。

2.3 寻求合作伙伴,制定参赛标准

竞技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保证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次数。2005年至今,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相继与上海田径队、浙江田径队、山西田径队、北京田径队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过去由于运动员比赛的机会少,在参赛制度上教练员并没有做相关的要求。宽松的参赛制度使得运动员并不珍惜来之不易的比赛机会,训练中“迟到、缺训、早退”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2005年后教练员在选派运动员参加比赛时,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改变以往相对消极的参赛制度,以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水平、训练作风、团队精神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最终的参赛人选。运动员也由过去“能不能来练,会不会尽力练”变为“不但我要练,还要主动加练”。随着训练质量的保证以及比赛机会的增多,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而且参加比赛的级别也越来越高(见表4)。所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参赛制度,并使之与全国竞赛制度相衔接,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表4 2006~2012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重点运动员参加(全国以上级)比赛次数

2.4 坚持学训结合,克服学训矛盾

队伍成立初期,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就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也使得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非常重视,但是对于常年从事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来说,要想顺利通过每门考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运动员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田径队各运动组也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中长跑组教练员专门制定了一套学习管理制度(见表5),这套学习管理制度要求教练员、运动员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相互监督,相互提高。2005年至今,复旦大学高水平中长跑组共招入运动员11人。其中四人直升本校研究生,六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五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与2005年之前无一人直升本校研究生相比有了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学习管理制度对运动员文化成绩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5 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中长跑组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

2.5 训练时间合理分配,训练计划因人而异

复旦大学对高水平运动员实行的是“分散式”管理制度,运动员来自不同的院系,选择不同的专业。由于运动员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不统一,各运动组的训练时间安排也无法做到统一,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大打折扣。因此,为了尽可能保证训练时间的统一,确保训练计划的完整性,教练组重新安排训练时间和计划。例如:中长跑组将每周的重点课次尽可能地安排在无课区、空闲区、周末进行(见表6)。

表6 复旦大学中长跑组周训练课次安排

实践证明,训练时间和训练计划的调整既减轻了学训之间的矛盾,又保证了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另外,在针对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运动员因来源渠道不同、训练年限不等、竞技水平高低不等方面的差异,教练员能够依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技术特点、训练年限等因素,制定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体系。例如: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教练员采取基础训练为主,步入大二开始注重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训练,大三开始注重技战术能力的塑造。总之,整个训练体系避免重叠,力求训练效益的最大化。

3 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合作协议有待完善

2005年至今,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陆续与上海队、北京队、浙江队、山西队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运动员不但拥有了“大学生和专业运动员”双重身份,也有了代表各省、市专业队甚至国家队参加高水平田径比赛的机会。但是,通过近几年的合作,发现合作协议还有待完善。如:双方签订的协议中只是牵扯一些训练补贴、比赛奖金以及运动员须完成多少场比赛任务的规定;没有对运动员在代表各省、市专业队参加训练、比赛过程中一旦受伤或发生意外身亡的处理说明。另外,运动员考试时间与比赛时间上发生冲突时,双方该如何进行协调和让步,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双方进一步协调和完善。

3.2 学训之间的新矛盾

2010年,新闻学院金源同学获得广州亚运会女子3 000米障碍参赛资格。根据中国田径管理中心的规定,金源同学必须前往北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全封闭训练。因此,金源为了参加亚运会只能申请休学半年。但是,复旦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第八章26条规定:大学期间累计休学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两学年。因运动成绩突出,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的话,同样又要申请休学,而且休学的累计时间极有可能超过两学年,这就与复旦大学学籍管理制度中学生休学总时间不得超过两年的规定发生冲突,运动员只有从两个制度中作出选择,要么选择退学,要么参加比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教务处应根据高校运动队的特殊性,制定出一套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学籍管理条例,以解决运动员学训之间的矛盾。

3.3 缺乏完整的培养体系

运动实践证明,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成长需要8~10年的培养周期。而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受培养周期短的困惑,又不允许教练员从基础训练开始。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缺乏像“清华大学、清华附中、清华附小”那种一条龙的人才储备库。所以,近几年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有不少运动员刚刚适应教练员的训练模式,又不得不面对毕业的现实,造成了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固定的后备力量体系做后盾,要想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也是无米之炊。因此,如何借鉴清华大学等高水平田径队初期选拔、基础训练、中期发展及高水平保持各方面为一体的培养体系,早日携手复旦附中、复旦小学为一体的培养体系是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当下首要要解决的问题。

3.4 教练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承担着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现有四名教练员:其中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讲师两名,主要担任学校体育教学和兼任运动队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教练员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以及科研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在带运动队方面,由于四名教练属于非专业运动员出身,缺乏一些专业队训练的经历和大型比赛的经验。因此,学校应在加强自己教练员队伍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与竞技体育系统、社会团体的密切交流与联系,实施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教练员聘任制的模式,吸引优秀教练员加入教练员队伍中来,以提高和促进教练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3.5 后勤保障措施不足

营养恢复是高水平运动员能否达到更高水平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据统计,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的运动员人均训练补贴不足20元/日。这对于每天要坚持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运动员来说算是杯水车薪。另外,常年的运动训练必然会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如果不能及时地诊疗就会影响其训练质量甚至会过早结束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所以,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学校资源来获取这些方面的支持。复旦大学拥有国内著名的医学院,完全可以利用校园资源,为运动队配置专门的科研人员、医疗人员,定期对运动员的身体恢复指标、伤病状况、训练指标进行跟踪观察,并建立相关的档案及数据库,为教练员制定运动员的专项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4 结语

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成立至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我们看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只要坚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理念和宗旨,并建立一套较为健全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是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在整个回顾与总结过程中,留给我们印象较深的是复旦大学对竞技体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整个管理团队以围绕运动员训练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问题并存。复旦大学高水平田径队在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只有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想法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1] 彭庆文.广义大学体育导论[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曾朝恭.“胡凯现象”透视上海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J].体育科研,2007(2).

[4] 张洁,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政策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2).

[5] 张冰,等.清华大学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研究过程理论架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6] 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4).

[7] 于芬.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清华大学跳水队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8(2).

[8] 杨峻,等.对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5).

[9] 顾大成.广西师范学院田径队的经验回顾与未来展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田径队运动队复旦大学
2021年最后悔的事
2021年最后悔的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除田径队俄代表团全数战里约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江苏省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