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型详细城市设计导则探索
——以广州中山六路周边街区为例

2012-09-06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2年9期
关键词:骑楼导则中山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城市规划师 李玲玲

1.引言

广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广州市相继编制了《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了广州历史城区内22片历史文化街区,并提出了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

然而,虽然编制了上述的保护规划,但均未能真正解决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历史城区的保护仍然处于抢救性保护的状态,广大市民和媒体对某些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争议不断。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广州市规划管理和规划审批的主要依据的“广州市控制性规划管理单元导则”仍然是提倡开发建设的产物,对历史城区空间形态及具体保护控制要求的管制略显薄弱,致使高层建筑“遍地插花”;另一方面,保护规划大而全,缺乏以街区为单位的保护规划,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与制度也明显落后,未能给规划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不能有效指导保护与更新。

本文从保护角度出发,运用城市设计导则的概念与控制方法,以中山六路周边街区的规划为例,探索保护型详细城市设计导则(简称保护型导则)的制定方法,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与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2.保护型导则的制定原则

2.1 突出保护性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表达形式,也是规划运作管理的主要法令工具之一。阿普尔亚德(D.Appleyard)以价值取向为标准,把城市设计分为三类:开发型的设计、社区设计、保护性设计。本文提的保护型导则是针对于“保护性设计”而言,是研究旧城改造规划的重要表达方式。

相对于开发型城市设计导则,保护型导则侧重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强调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控制内容的衔接与协调。保护型导则更加关注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历史建构筑物保护的原真性、邻里环境与街区功能的多样化和街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此,保护型导则应突显保护性原则,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培育内容的控制,包括对总体空间格局、街区肌理与风貌、历史建构筑物、历史事件、传统文化风俗等历史要素的保护;通过一系列措施培育街区的建成环境,促进其更新发展,包括总体环境的整治、新功能的融入、特色新建构筑物的建设、各种活动的举办等。

2.2 刚性与弹性导则相结合

现代城市设计大师巴奈特先生(J.Barnett)的名言“设计城市而不要设计建筑物”,指出了城市设计导则的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设计导则应该告诉开发者或管理者必须要做什么?适宜做什么?这就反映了设计导则所应具备的两种特质,即规定性与指导性。

保护型导则同样具备这两种特征。规定性导则是基于公平角度,设定一种限制框架,使设计师据以工作,该导则具有刚性特征。如明确街区内各类建筑的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建筑限高、控制界面延续性的贴线率、需要提供的公共空间数量与大小,以及一些规定性可度量的条例式设计准则。指导性导则其目标是给设计师提供指导建议,包括设计方法、原则、目标状态。如“建筑内部空间划分可适当改变,但不应破坏历史风貌建筑内部原来的主体结构”等原则性的控制要求。

2.3 融入现行规划管理工具

根据城市设计导则的深度和层级划分,本文提出的保护型导则是针对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历史城区局部地段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

就广州而言,“一张图”统一管理平台是规划实施的主要管理工具,其中的《广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规划导则》是提出地块设计控制要求的主要依据。因此,如何将保护与更新的规划内容合理编译成一种可操控、可读的控制语言,与控规相衔接,最终融入管理平台是检验城市设计导则成功与否的关键。

2.4 导则语言应具有可读性

导则内容应可以抽取成为设计条件,其内容必须具有可读性。首先,图示语言与设计条文应严格对应。如导则中类似控规图则性质的平面图则、某种空间关系的剖面示意图、表达空间关系的三维图则、实景意向图之间应相互配合,补充各自不足。其次,语言应通俗易懂。在导则的语言使用上,必须要能被非专业人士所理解,尽量少使用专业的词汇和表述方式,或使用专业的词汇也要给予解释说明。

3 中山六路街区特色和矛盾分析

3.1 多元文化交融(时间维度)

图1 2011年花塔与光塔的关系

图2 100年前花塔与光塔的关系(来自internet)

回顾广州旧城的演变历史,街区内依然至今还保留着自唐代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段的历史印记。唐代,基地位于唐步骘城的城西地区,是阿拉伯等各国商人聚居的地方,称为“蓄坊”。怀圣寺(光塔)和六榕寺(光塔)正是在这个时期兴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广州古城的标志物。至宋代三城并立时期,西城是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清代,该地区是满、汉八旗驻防广州城区的重要“旗境”,是满族旗民的聚集地;直至民国初期,广州古城墙被拆除,使得广州城的城市界线被抹掉,而花塔、光塔等古代城市地标对城市格局的控制作用减弱;到了近代,中山路(惠爱路)骑楼街兴建,许多华侨也纷纷在此地建设中西合璧的洋房别墅,并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地铁一号线的施工拆除了中山路大部分骑楼,目前仅存中山六路500米一段。可以说中山六路周边街区是广州兼容并蓄文化精神的代表地区之一,其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与发展,传承至今。

3.2 多元拼贴城市(空间维度)

(1) 城市肌理尚存,空间尺度失控

该地区的街巷空间经历了几百年的有机生长,逐步形成了明晰的城市肌理。拥有中山六路、惠吉东、惠吉西、旧南海县街、福地巷等历史悠久的街巷,形成了富有场所感的街巷空间。但随着近代广州商业商贸不断蔓延,居住人口日增,城市肌理出现了断裂。传统的骑楼、竹筒屋、洋房别墅的高密度、小尺度街区逐渐被蚕食,取而代之的是大体量、超高层的现代钢筋混泥土建筑。

(2) 历史建筑众多,人居环境恶化

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众多,主要有宗教建筑、传统骑楼、竹筒屋、洋房公寓四种类型。同时街区居住舒适条件低、建筑质量不佳、公共服务设施差、骑楼内部缺乏厕所等问题造成居住环境恶化。除此之外,沿街骑楼及部分民居其建筑的内部结构和设施经过几十年的风雨,老化严重,存在消防隐患。

(3) 商业氛围浓厚,交通瓶颈突出

中山六路地处广州中心城区商业繁华地块,骑楼街以小规模的店铺型为主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型集团化的商业运营模式。同时周边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商业设施造成该道路交通压力变大,原有的骑楼街形式与交通容量不匹配,使之成为地区交通瓶颈。

4 中山六路街区保护型导则制定

4.1 宏观控制

广州历史旧城是以中山路这条东西向轴线和传统城市中轴线形成的“十”字形格局。中山路(惠爱路)为东西向轴线,虽然在空间形态上有变化,但其位置和发挥的商业作用一直没有变。中山六路街区位于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西侧,在空间上没有强烈的轴线感,但以花塔、光塔、岭南第一楼、圣心大教堂等古城重要的标志物,仍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针对中山六路周边街区而言,从保护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依然要强化中山路为东西向的商业轴线,而南北向则要强调花塔、光塔的关系,保证视线通廊的通透,并建立连续的步行系统向南连接至岭南第一楼和圣心大教堂,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线路。(图3)

4.2 中观控制

街巷空间、视线通廊、用地功能、绿地和开放空间是保护型导则的重点控制内容。本次规划从历史文化和现存历史遗迹的重要程度,提出了保护“一街九巷”的历史街巷空间,进一步强化中山六路骑楼街的历史价值和意义。重点控制光塔、花塔之间的视线通廊,合理控制建筑高度,结合视线分析和景观序列规划小尺度绿地与公共空间,营造富有集体记忆、传承历史文化的场所。例如六榕广场,导则中明确了其位置、功能以及设计要点,如 “广场宜采用简单而富有导向型的布局模式,成为原住民和游客休憩、欣赏花塔的人性化场所”等指导性的要求,还提供了一些可选择的设计意向,方便管理者理解。

4.3 微观控制

微观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建筑与景观环境方面的内容。如建筑布局导则强调的是建筑形体对街道空间的影响,对不同功能的建筑界面给予了控制。如规划对中山六路沿线骑楼建筑提出了保护的规定性要求,对新建建筑除了规定性条文外,还采取引导性的条文和示意图形式,留给设计师更大的弹性设计空间。景观环境方面的控制主要对绿化、照明、功能性设施等附属性要素进行控制,更倾向于引导性控制。

5.结语

保护型导则与开发型导则的编制方法类似,其控制目标皆是控制影响公共空间品质的各类型空间、建筑、景观等要素。不同的是,前者更加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其保护要求十分细致,同时对新建建筑的控制也十分严格。本论文通过实践案例提出了保护型导则的一些控制要素与控制方式,希望能为该方面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图3 中山六路街区宏观控制示意

猜你喜欢

骑楼导则中山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开发建设导则于城市开发建设实践——以桃浦智创城为例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城市大型公园设计导则初探
历史上的“中山人”
关于征集《城市智慧卡二维码应用技术要求》导则 参编单位的通知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