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双转移产业承接地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2012-08-29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孙慧敏

中国商论 2012年22期
关键词:支撑力因子指标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孙慧敏

2000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转移的决定》及8个配套文件,推出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在产业转移方面,《决定》提出珠三角地区和广东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在2008~2012年安排竞争性扶持资金500亿元,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这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产业转移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政策实施得好,可以刺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带来不良的负面效应。欠发达地区作为承接方,能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产业转移的正向效应,关键就在于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评价产业承接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12个城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产业承接能力统计分析

1.1 指标的选取

产业转移涉及移出方和承接方,因此,考察承接能力也必须从移出方和承接方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就移出方而言,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考虑承接方是否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等条件能否支撑所承接的产业等等;就承接方而言则需要对可以承接的产业进行选择,这就要求承接方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人才知识储备,在承接产业以后,承接方则需要考虑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劳动、资本和技术来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考虑到指标的简洁性和敏感性,以及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如下16个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X1,人均GDP(万元)X2,职工平均工资(万元)X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4,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X5,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人)X6,信息化发展指数X7,人均受教育年限X8,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X9,邮局密度(所/百平方公里)X10,城市化率%X11,劳动生产率(万元/人)X12,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X13,恩格尔系数X14,可持续发展指数X15,R&D占GDP的比例X16。

1.2 东西两翼、北部山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1.2.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以上16个指标的数据皆来自2011年的《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和各市2011年的统计年鉴,以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公报。统计方法上,本文运用SPSS和EXCEL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数据处理。

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它们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1.348%,因此提取4个主成分即可较大程度地反映以上1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在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中可以看到,在F1因子上,人均受教育年限X8,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X9,邮局密度(所/百平方公里)X10,城市化率%X11,恩格尔系数X14这几项指标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的是承接地的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可称之为产业吸引力因子;在F2因子上,人均GDP(万元)X2,职工平均工资(万元)X3,信息化发展指数X7,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X13,这几项指标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的是信息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可称之为产业选择力因子;在F3因子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4,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人)X6,劳动生产率(万元/人)X12这两项指标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的是生产发展能力和劳动力发展水平,可称之为产业支撑力因子;在F4因子上,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X5,可持续发展指数X15这两项指标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的是技术水平和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可称之为产业发展力因子。指标1和16在纳入较大载荷的主成分时,对主成分的定义带来一定困难,考虑到这个指标在4个公因子上的载荷都比较小,因此在主成分定义和分析时,已删去这两个指标。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利用回归法,可以计算出12个城市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各个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的综合得分则可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乘以各个因子得分,再进行求和便可求得。即:

F=0.3630F1+0.2733F2+0.2013F3+0.1624F4

由此计算出12个城市的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和排名,并将结果列于表2。

1.2.2 各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第一个因子是产业吸引力因子,它是产业承接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与承接地的基础设施水平、市场潜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个因子的得分上,排名靠前五位的分别是汕头、湛江、潮州、揭阳和茂名,除了汕尾排名靠后以外,粤东的其他三个城市都名列前五。这主要是因为广东实施双转移政策以来,粤东地区采取了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也恰恰是产业吸引力评价的主要方面,所以粤东地区的3个城市在这项指标上能够名列前茅。

第二个是产业选择力因子,产业选择力是指承接地政府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基础上对产业转移项目进行认识、判断、筛选的能力。在产业选择力的得分上,欠发达地区中经济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茂名、湛江、清远、汕头、韶关仍然排在前列,这些城市以较强的经济实力,带动了科学技术研究和信息系统开发,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这些优势使得它们能够在选择承接产业方面有更强的实力。

第三个因子是产业支撑力因子,产业支撑力是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的关键内容。较强的支撑力既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要求,又是转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在该项因子上,湛江、汕尾、茂名、河源和清远都有较高的得分,说明这些地区在劳动力供给,生产效率水平、基础服务设施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汕尾,在经历了2009年的“砍尾”发展以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也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在产业转移上也有较强的支撑力。

表1 旋转成分矩阵

第四个产业发展力因子是指产业承接地使转移进来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优势地位不断递进,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产业发展力因子上有较高得分的是茂名、云浮、梅州、阳江以及河源,这些地区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承接产业转移以后可以利用其拥有的各方面的优势,包括成本要素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以及技术发展优势等,对所承接的产业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现原有产业与承接产业的融合,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综合得分上,城市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几个城市也仍然是位居榜首,包括汕头、茂名、湛江和清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经济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在产业承接上也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经济竞争力与承接能力始终是两个不同的衡量指标,像梅州、潮州这些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的城市在承接能力上也能够有相对较高的得分,反映出了这些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发展后劲。

表2 12个城市各个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次序

2 结语

从实证统计的数据上来看,各个城市在产业承接各项能力及综合能力上都各有优势和缺点,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各个城市只有根据各项能力的高低,有的放矢的进行提升和改进,才能整体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1)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必须均衡发展产业吸引力、选择力、支撑力以及发展力,这就要求加强产业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增强产业转移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接纳转移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相关支持性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并充分完善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力。

(2)要做好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基础设施体现了承接地的投资硬环境,它是增强产业吸引力、支撑力和发展力的基础,也是承接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一要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要搞好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的建设,为投资者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三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3)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产业转移到承接地以后,承接地只有对转移进来的产业、技术进行创新、研究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推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具体做法是,增加科研投入,鼓励地区和企业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对转移进来的产业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1] 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5).

[2] 汪一洋.广东双转移战略——广东经济转型之路[M].广东:广东省经济出版社,2010.

[3] 展宝卫等.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M].山东:泰山出版社,2006.

[4] 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月刊),2009(9).

[5] 张冬梅.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8(10).

[6] 惠调艳,胡新,马莉.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4).

[7] 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N].纺织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支撑力因子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围绕“主问题” 感悟数学本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输电铁塔辅助材承载能力分析及设计研究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跳高的力量训练
钢琴教学中手指支撑力的训练方法研究